掼蛋是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一项扑克纸牌游戏,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以来,逐渐风靡全国,乃至海外。
掼蛋由扑克牌局“跑得快”和“八十分”演化而来,在游戏实践中,规则又不断丰富完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设置了配牌,又叫“逢人配”或者“混子”,就是主牌中当前打的两张红桃牌可以充当百搭牌,与手中任意牌型(除大小鬼外)组成新的牌型。在国内通行的掼蛋比赛规则上,是这样表述的:
“混子,也叫逢人配,是打几几为主牌的两张红桃,是除鬼以外都可以配牌。”
关于掼蛋中这个“逢人配”打法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因清代两江总督陶澍而来。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根据,但是其历史原委,还需要仔细捋一捋。
01PART 陶澍整顿盐务,开罪淮扬盐商
陶澍(1779—1839)(音桃树),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清朝嘉庆、道光时期重臣、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陶澍为嘉庆七年(1802)进士,在道光十年(1830),任两江总督,主政清代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在两江总督任上,陶澍所作最著名的改革就是在两淮盐业上“以票代纲”。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盐铁专卖,到了明代后期,实行“纲盐法”,朝廷按纲发售盐引给盐商,大盐商作为政府的代理商垄断食盐生产和销售,有总商、场商、运商、窝商之分,专享盐利。徽州、山陕等地盐商麇集淮扬,催生了淮安、扬州等地两百年的繁华。但是到了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日益虚高的盐价、日益泛滥的私盐、日益沉重的盐税,都让纲盐法弊病百出。
陶澍担任两江总督后锐意改革,拟定新的《两淮盐务章程》,施行以票盐制代替纲盐制,废除原有的盐商垄断体制,无论何人,无论资本多寡,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领票运盐进行贩卖。这样一来,许多中小商人进入盐业领域,冲击了原来的大盐商,使得大盐商权力尽失,而盐政则大为改观。票盐和纲盐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打掉了各种灰色和黑色成本,让食盐回归到相对低价的状态。陶澍说,实行票盐前,“百姓淡食,不得已而买食私盐”,“自票盐到境,盐价顿减,取携甚便,民情安之”。
02PART 盐商借叶子戏牌,毁骂陶澍女儿“逢人配”
道光十一年(1831)开始的盐业改革席卷了淮扬大地,对封建官商垄断盐业的沉重打击。失去盐业垄断地位的两淮盐商纷纷破产,依附于这些盐商的大量服务业、运输业、娱乐业人口也陷入失业潮,因为盐商巨额利润而形成奢华街市的扬州城、淮安城和河下等镇迅速衰落下去。
陶澍的改革触犯了大盐商的切身利益,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淮安城内各类人群的生计。因此,一时间群情汹汹,就有地方文人编段子骂陶澍。
欧阳兆熊、金安清的《水窗春呓》对此有记载,就是在传统纸牌的叶子戏中,增加两张牌,一张绘桃树,谐音陶澍(陶澍与桃树同音),设定为大烂牌;另一张绘美女,编排为陶澍的女儿,给她编黄段子,称其人尽可夫。此外,还流传着一首小诗,“戏他桃花女,砍却桃花树;盛衰本有自,何必怨陶澍”。淮安人黄钧宰的《金壶七墨》也有类似记载:
“群商大困,怨陶公人于肺腑,编为叶子戏,貌其家属,又一人以双斧砍桃树,妄立名目,以肆诋諆”。
陶澍有八个儿子,九个女儿,其中一子七女成年。也难怪淮安盐商拿他女儿开骂。不过,这时候“逢人配”虽然跟陶澍有关,但是说的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纸牌游戏叶子戏。
03PART 扑克牌传入中国,配牌从大小鬼变成红桃A
扑克牌起源于欧洲,同中国的叶子戏纸牌有共通之处。鸦片战争后,外国扑克进入中国。1919年,上海人黄涤生创办了粹华卡片厂,开始生产“马头牌”扑克。从此,拉开了中国扑克牌的演变和发展历史。
一套扑克牌正牌52张,代表着一年52个星期。后来,为防止丢失一张正牌这套牌就没法打了,就增加了一张副牌用于替代丢失的正牌,画上宫廷小丑的肖像,代表着可以扮演任何角色。后来,扑克牌传到了美国,在美国的纸牌里就演变为每套纸牌带有两张副牌,即一个大鬼、一个小鬼。这里,大、小鬼实际上起到“逢人配”的作用。在大多数西方扑克牌玩法中,是没有副牌上场的,开局之前,需要先把副牌抽出去。但是传入中国后,大、小鬼开始作为最大的牌广泛使用,而且两副扑克牌放一起打,不管三个人还是四个人都能坐下来一起玩,大小鬼更加必不可少。
那么,既然大、小鬼做不了“逢人配”,那么在一些扑克牌游戏中,就出现了把红桃A等正牌当作配牌使用的规则。像掼蛋就把两副牌中的两张红桃主牌当作配牌使用,起到丰富配对变化,增强游戏娱乐性的作用。
当然,由于扑克牌的红桃和叶子戏中的桃树、桃花女牌都粘着一个“桃”字,或许掼蛋的早期发明者正是受到叶子戏两张“逢人配”牌的启发,才在掼蛋中将两张红桃作为配牌使用。也有的掼蛋文化研究者,直接将掼蛋中的配牌“逢人配”和当年主持两淮盐务改革的陶澍联系起来,应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
我看完了,基本上知道掼蛋是怎么回事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