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后在丘逢甲倡议下台湾成立“台湾民主国”,但不久便被镇压

史海撷英 2024-05-25 08:38:30

台湾民主国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5月在台湾成立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于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后又任命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副总统,改元“永清”,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逐步往外扩张。后听信一个美国人李仙得的意见,他建议日本先占朝鲜,后占台湾,再占满蒙,将中国大陆以半月形势包围,以称雄亚洲。此建议对日本政府刺激很大,后来日本的整体的国策几乎是按照这个方针推行的。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清两国因李朝问题发起战端,是为甲午战争。日本眼见胜利在望,一些政客便向首相伊藤博文建言胜利后割占台湾。言曰:“台湾为南中国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纳入版图不可”。

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中日开战之初,英国政府已觉察到日本政府对台计划,促使《伦敦时报》报道此事以引起各国注意。法国也极力反对日本占领台湾,表示不惜使用武力加以阻止。清廷两江总督张之洞听说后,便透过驻伦敦的清朝公使,欲以台湾作抵押向英国借贷数千万两,但是遭到英国拒绝。同一时期,法国舰队来到澎湖岛,告知日本不久即将进攻澎湖岛的消息,法国政府并向清政府提议将台湾暂且让给法国,战后再归还。但是,此提议被中法战争时防守台湾的刘永福激烈反对而未实现。

甲午战败后,中日签署《马关条约》,除赔款外,清廷将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台湾巡抚唐景嵩上书表示,台湾民众不服,其约可废。但最终马关条约获清政府批准而正式生效。

丘逢甲

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在台湾民众中引发轩然大波。丘逢甲率领台湾士绅泣血陈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丘逢甲悲愤之余,挥笔作诗一首表达了台湾民众的哀痛之情:“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之后一艘法国巡洋舰抵达基隆,这对当时急需外国势力协助的台湾人而言,无疑是大好消息。法国军官在拜访唐巡抚时,表明如果是为清政府取回土地,则相当困难;如果是为台湾保护人民,则较容易。在法国的怂恿下,唐巡抚遂于5月23日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24日将宣言译成外国语并送至各国驻台领事馆,25日上午9时举行独立典礼,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嵩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李秉瑞为军务大臣、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则为义勇军统领,但可惜列强无一国承认。

台湾民主国制定蓝地黄虎的“黄虎旗”为国旗,刻“民主国宝印”作为国玺,建年号为“永清”,定都台北。台湾第一富豪林维源,虽被推为国会议长,但坚持婉拒,在独立庆典的第二天就潜逃至厦门。

随着日军的大肆进犯,6月4日,唐景嵩化妆成老妇,带着银子,独自搭上德国商轮逃往厦门。副总统丘逢甲得知唐景崧逃走、自己成了日军“头号”通缉要犯后,骂了唐“景崧之肉,其足食乎”之后也仓皇逃窜。由此可见知识分子,嘴上爱国是真,但事到紧要关头,多半还是跑得快。

刘永福

唐景嵩逃跑后,台湾民众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以台南为都。也有人将刘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权称之为“台南共和” 或“第二共和”。

之后不久,台军三面合围台南城,刘永福知大势已去。于10月20日弃城内渡厦门。

刘永福弃职逃亡后,城内陷入无政府状态、秩序大乱。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初三(1895年10月21日)日军进入台南城,至此台湾民主国亡。

对于这个短命的政权,后世学者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民主国不过是中国及台湾官方用来寻求国际支持、藉以吓阻日本攻台的权宜作法罢了,他们不但维持着对清廷的忠诚,而且也完全没有得到一般台湾人民的支持没。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战败后,想以台湾作为和谈的筹码,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须在台湾制造抗日行动,使台民觉得是日本来占领台湾,而不是清廷将台湾出卖。

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台湾民主国的抗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寇入侵的一环。台湾民主国的政治定位,只是设计属于清朝或中国之下的,并不具备一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加上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暂组织,当台湾归还中国的任务达成后,它就自行结束。而且宣言中说的很清楚,台湾民主国只不过是“恭奉正朔,遥作屏籓”,很让人怀疑民主国的独立精神。

0 阅读:1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