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0年),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秦国名将。据说,周灵王太子宗敬,人称王家,因以为氏,王翦是宗敬的十四世孙。秦王尊其为师。
攻打赵、燕、魏、楚十一年,亲政不久的秦王政,就以王翦为将军,
王翦与桓齮、杨端和分路出兵,以救燕为名,进攻赵国,
夺取其漳水流域的阏与(今山西和顺)等九城。
三路大军又并并由王翦指挥,王翦对军队进行整编,士卒及斗食以下的军官十抽其二,
以精兵对顽强坚守的军事重镇邺(今河北临漳)发动进攻,仅十八天时间,
就攻得该城,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
其后,秦军与赵将李牧反复争夺,李牧虽数次周旋,但其兵力损失严重,国土也丧失颇多。
十七年,赵国大旱,饥荒。
秦国乘机于次年派大兵伐赵,王翦率上郡兵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
赵将李牧、司马尚迎战,翦以反间计使赵杀李牧,
废司马尚,以赵葱、颜聚代之。
经过一年多的征战,王翦大破赵军,杀赵葱,败颜聚,克邯郸,俘赵王迁。秦设邯郸郡。
赵王迁的异母兄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
二十年(227BC),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事败,秦王派王翦、辛胜率兵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军。
次年,取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
秦将李信率兵紧追不舍,太子丹逃至衍水,燕王不得不杀太子丹献秦。
秦国攻灭三晋,夺燕都,并一再打败楚军,秦王政决定乘胜一举攻灭楚国。
他问李信:「我想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军队?」
李信回答:「有二十万就足够了。」
秦王政又问王翦,
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说:「王将军真是老了,怎么这样胆怯!」
于是以李信为主将、蒙武为裨将,率领二十万军队伐楚。
王翦见自己的意见不为秦王所用,就以生病为由,告老还乡。
秦军兵分两路,李信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
破鄢郢(今安徽寿春),蒙恬军攻寝(今安徽临泉),
连败楚军,两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
楚军在老将项燕指挥下,尾追李信军三天三夜不停顿,
终于攻破其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败走。
消息传到咸阳,秦王政大怒,亲自赶到频阳,
向王翦道歉说:「寡人不听将军之计,果然兵败。
楚军日益西进,将军虽然有病,能忍心丢下寡人不管吗?」
王翦说:「臣年老糊涂,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王政说:「算了,将军不必再说。」
二十三年(公元前二二四年),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咸阳,秦王政亲自到灞桥饯行。酒酣之际,王翦请求朝廷赐给他很多的良田美宅园池,
秦王政不解地问:「将军出征,还担心贫穷干什么?」
王翦说:「在大王手下为将,有多大战功他不予封侯,
所以,在大王正信用臣时,请赐这些作为儿孙的产业。」
秦王政大笑。
王翦出关之前还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要求赐给良田。
手下的将领们都困惑不解,王翦这才吐露心迹,说:「大王骄矜,而不相信人。
如今将全国的甲兵都交给我指挥,
我如果不多多地要求田宅让他认为我胸无大志,岂不是让他怀疑我吗?」
王翦领兵至大梁以后,转而南下,拔楚旧都陈,西越颍水,进抵平舆。
楚人出动全部军队由项燕率领前来迎战。
王翦命令部队构筑坚固的垒壁防守,不与楚军交战。
楚军多次挑战无效,只得向东撤退。
王翦立即以壮士为先锋,出动追击,大破楚师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
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淮南。王翦、蒙武率兵继续攻楚,
于二十四年破楚军,攻入寿春,掳楚王负刍,昌文君死,项燕自杀,楚亡。
王翦军乘胜南征百越之君,平定江南,设会稽郡。
二十五年,王贲率大军攻取辽东,掳燕王喜,燕亡。
王贲回军攻代,掳代王嘉,赵亡。
二十六年王贲、蒙恬率兵自燕南攻齐,突袭临淄,齐人不敢反抗,齐王建降,齐国亡。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王翦不光会打仗,还懂为臣之道,对韬光养晦这四个字深有研究。后世的人评战国四大名将,王翦便是其中之一。
王翦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中国,史书称“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史记·王翦白起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