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社会,大学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也不再是“稀缺才”。而在村学校,无论小学还是中学,约有2/3教师“第一学历”都是中师。
从上世纪八十年初期代到现在,一代中师生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说中师生撑起中国“教育的半边天”——农村教育的“一片天”一点都不为过。
现如今,在农村中小学,55岁以上“中师生”约占教师总数的1/3,近5年内,这些中师生都要退休了。
退休后的养老金发放新办法,有4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
其中后两项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计算公式是
个人账户累计储额÷计发月数
很显然,个人账户储额越多,计算出的标准越高。
在山东,教师的这两个账户都是2014年10月1日后才建立的,到现在尚不到10年时间。此前参加工作的教师,此前年年份因为没有“缴纳”,退休时账户储额明显“不足”,计算出来的标准明显过低,特别是对八九十代的中师生来说,尤其如此。
为公平起见,弥补这一不足,国家出台了“视同缴费”和“过渡性养老金”政策。
就是从教师参工之日起到个人账户建立日止,这段没有缴费时间,都“视同缴费”即“看作、相当于缴了费”,这段时间被称为“视同缴费年限”,这段时间的缴费指数,称为“视同缴费指数”。
过渡性养老金就是为弥补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不足,专为有视同缴费年限人员设立的一种养老金,其计算公式为:
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3%
这个公式表明,职工月平工资越高、视缴费年限越长、视同缴费指数越高,计算出来的过渡性养老就会越高。
公式中的3个“因数”中,月平均工资高低是“集本”的,非教师个人所能“控制”;唯有视同缴费年限和指数为“个人所有”。而视同缴费年限其实也已成为一个“定值”,不可改变——无论教师哪个年份参工、哪个年份退休,视同缴费年限都已是“过去式”,无法再延长了;第3个“因数”——视同缴费指数如何呢?教师个人还有提升空间吗?
答案是肯定的。
《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鲁人社发〔2015〕46号)文件规定:“视同缴费指数,遵循改革前后待遇平稳过渡和衔接的原则,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统一测算基础上,设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务职级(技术职称)相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表》,工作人员退休时,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等,对应《视同缴费指数表》确定本人视同缴费指数。”
无论人社部门如何“测算”,有一点是肯定,那就是职称越高,指数越高。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这个“对应指数”是“根据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技术职称)”来确定。
这就意味着,教师只要未退休,其视同缴费指数就是一个“变数”,只要教师退休前评聘上高一级职称或岗位工资上升一档,其视同缴费指数就会提高,计算出来的过渡性养老金及基础养老金都会增多。
假若2026年退休,副高(七级)和(中级)十级相比,二者计算出来的养老金要差千元左右啊!
更何况,从2024年7月起,新职称(岗位)又提高了不少,晋升职称更有“价值”了(哈哈)。
当然,有人说,这事看起来很美,但副高着实不好评啊!
过去的确如此,副高是一位难求。但现在,对农村教师来说,却不再是难事。
山东自从2020年起,出台了“乡村基层高级”和职称向乡村倾斜的“1230”政策——乡村教师10年及以上申报中级、20及以上申报副高、30年及以上申报正高,不受岗位比例限制,可“直评直聘”。
从基层副高“实践”来看,一般来说,教龄20年及以上乡村教师申报基层副高,有两个县级以上“核心荣誉”——综合优、质量奖或优质课等,就可通过,通过了,就可以直聘,只要在乡村学校退休,就可享受与普通副高、正高一样的待遇。
可喜的是,山东这个政策已延期到2027年12月31日,乡村中师生朋友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退休前职称的“鱼跃龙门”,了却副高职称心愿,更让退休后生活更加宽裕和从容!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