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孝昭皇后从世子妃逐步晋升,成为明朝第一个太皇太后

史海撷英 2023-03-21 10:13:02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初三日,大明王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张氏突然身体不适,孙儿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赶紧前往太庙为祖母祷告祈福。然而张太皇太后的病情并没有因此缓解,到了十三日,朱祁镇派中官带着敕符赶往湖广襄阳府、陕西凤翔府、江西建昌府和饶州府,召襄王朱瞻墡、郑王朱瞻埈、荆王朱瞻堈和淮王朱瞻墺来京探望太皇太后。

在太祖洪武朝和太宗永乐朝,大明亲王是可以定期进京朝觐的。但自从朱祁镇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完成削藩大业之后,亲王们就不再被允许离开封国。四位亲王中,其实郑王的年纪最大。但之所以把襄王排在最前面,在于他是太皇太后的亲儿子、先帝宣宗的亲弟弟。那么这位太皇太后究竟何德何能,能让明英宗破例召叔父们来京觐见呢?

从世子妃到太子妃:委曲求全保太子

张氏,河南永城人,兵马指挥张麟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朝廷册封燕王朱棣嫡长子朱高炽为燕世子,张氏为燕世子妃。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初九日,张氏生下朱高炽嫡长子、朱棣嫡长孙朱瞻基。

当时建文朝廷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削藩,为了表明心迹,朱棣甚至把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全都送去京师做了人质。而这位长孙的诞生,显然给身在黑暗之中的朱棣带来了一线光明。不然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宰的话,这位燕王殿下还造什么反?

也多亏了这位长孙,朱棣在靖难成功后犹豫了近两年时间,才最终决定册立燕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燕世子妃张氏为皇太子妃。永乐皇帝之所以会犹豫,主要是因为朱高炽身体肥胖,不擅骑射,让他颇为不喜,心中更倾向于“英武类己”的次子朱高煦。

朱高炽

在这样的先天不足面前,朱高炽的这个太子当得非常艰难,常常无缘无故就会被父皇责骂。好在碰到这种情况不是有太子妃,就是有皇太孙乃至文武大臣为朱高炽出头,这才让他保住了太子之位。清初学者毛奇龄在其所著的《胜朝彤史拾遗记》中,记载了一个张氏如何帮衬夫君的故事:“尝曲宴内苑,仁宗侍。成祖见仁宗色变,唾而詈。移时,指后曰:‘此佳妇,他日当承我家。脱微此,废尔久矣。’后起,顿首谢。顷之,忽失后所在。上怪,使觅后,则后方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上且感且喜,顾仁孝。仁孝为慰劳泣下,乃呼仁宗及后前剧饮,尽欢乃罢。由是太子得不易。”

故事里朱棣把没有废黜朱高炽的功劳,都归到了张氏头上。而据《明史》的记载,张氏确实“操妇道至谨”,深得朱棣和徐皇后的青睐。

徐皇后崩逝后,朱棣固然没有再册立皇后,但后宫中并不是没有管事的。比如永乐十八年(1420年)薨逝的王贵妃,就是宫中的主事人,连太子朱高炽也要受她庇护。“上晚年有疾,间或急怒,宫人惧谴,妃委曲调护。盖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从太子妃到太后:一年内的身份转换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这位战战兢兢了二十年的皇太子,终于登上了大明王朝的权力之巅。九月十三日,文武群臣及赵王朱高燧纷纷上表请立皇后,里面自然是将张氏夸成了一朵花:“伏惟兄嫂皇妃殿下徽柔懿恭,端庄淑慎。禀坤之顺俪,乾德之刚建。下克尽于慈仁,事上实存乎孝敬。圣善之德,著自春宫。内而亲宗,外而臣民。皆所以仰望以配至尊之大位,以嗣圣母之徽音。奉宗庙之粢盛,衍子孙之福庆。垂范六宫,母仪天下者也。”

十月初八日,张氏被册立为皇后。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皇后仅仅当了八个月。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于紫禁城钦安殿宫中暴崩,享年48岁。由于此时的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张皇后挺身而出,命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一同监国,以待储君赶回继位,可谓是当时北京城内的一根定海神针。“郑靖王瞻埈,仁宗第二子,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仁宗崩,皇后命与襄王监国,以待宣宗。”

朱瞻基

六月初三日,皇太子朱瞻基自南京赶回北京,并于十二日即位,二十二日为母后张氏上尊号为皇太后。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张氏就完成了从太子妃到皇后,乃至皇太后的身份三级跳。

废立皇后

朱瞻基继位之后,原先的太子妃胡氏和太子嫔孙氏分别被册立为皇后和贵妃。然而这位大名鼎鼎的好圣孙现在最棘手的问题,还不是虎视眈眈打算造反的二叔汉王朱高煦,而是他年近三十尚无子嗣。皇后和贵妃都能生,可惜生的都是女儿。

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皇长子朱祁镇出生,生母孙贵妃。很多人说朱祁镇是孙贵妃抱来的,其实这一点根本不重要,只要他不是皇后生的,日后就会有麻烦。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初六日,出生尚未满百日的朱祁镇被册立为皇太子。二月十五日,朱瞻基带着胡皇后和孙贵妃,陪同张太后一起游览了西苑。宣宗自继位之后,内有汉王、晋王之乱,外有安南叛乱,大明天下并不太平。因此张太后不顾祖制,时时和儿子一起商讨政事。这次册立皇帝庶长子为皇太子,显然会有威胁朝局安稳的隐患,张太后必须对此进行拍板。“自上即大位,尊事皇太后极其孝敬。每旦、暮,诣西宫朝谒,愉色奉承,惟恐弗及。皇太后慈仁隆至,每见上则忻然,从容询及政事及所平决。上敷陈明达,皇太后喜动颜色。凡军国大政,必禀命而行。”

这场西苑之行决定了胡皇后和孙贵妃的命运。回宫之后,胡皇后即向太后和皇帝提出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能够退位让贤,由太子生母孙贵妃进位皇后。张太后和明宣宗“挽留”了几次,终于同意胡皇后“就闲别宫”,另外以金册金宝立孙贵妃为皇后。

诚孝昭皇后

胡氏是朱棣亲自选的太孙妃,孙氏则是张太后从小选在宣宗身边的青梅竹马。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现实利益出发,张太后都会同意胡皇后退位,孙贵妃上位。但是作为一个老成持重的政治家,张太后对退位之后的胡氏给予了极大的尊重,也算是对这位媳妇做到了仁至义尽。“时孙贵妃有宠,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诸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等不能争。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大明第一位太皇太后:临终托孤

这样母慈子孝的日子仅仅维持了十年,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年仅37岁的朱瞻基猝然驾崩。临终前遗命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同时让他家国重务必须禀明皇祖母以后施行。宣宗希望自己这位政治经验丰富的母亲,能够帮助儿子度过那一段“主少国疑”的危险局面。“朕疾今不复起,盖天命也。其命长子皇太子祁镇嗣位。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嗣君年幼,惟望圣母皇太后朝夕教训,尔文武大臣尽心辅导。家国重务,必须上禀皇太后、皇后然后行。”

危机很快来临,就在朱祁镇尚未登基的那段时间里,朝野上下流言四起,声称张太后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上文说了,襄王是张太后亲儿子,又曾经两次监国,在宗室中素有“贤王”的美誉,怎么看怎么比什么都不懂的朱祁镇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张太后很清楚如果自己出于私人感情立了襄王,则大明江山以后的帝位传承将永无宁日,各地宗室亲王们都会对皇帝宝座产生觊觎之心。所以她急召诸大臣到乾清宫,然后指着太子说道“此新天子也”。这才是真正的一锤定音,于是“浮言乃息”。

二月初六日,新天子朱祁镇为祖母上尊号为太皇太后,册文中恭恭敬敬地将张氏称为“陛下”。换句话说,此时的张太皇太后才是站在大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但是张氏作为辅佐过仁宗、宣宗两代帝王的贤后,并没有效仿当年武则天的野心,这从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端倪:

诚孝昭皇后

其一,张太皇太后以“毋坏祖宗法”的理由,严词拒绝了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的请求。 “后妃不得干政”是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张氏可不想自己带头来破坏祖制。

其二,张太皇太后要求自己的两位兄长:彭城伯张昶、都督张昇,不得掺和朝廷政务。张昶早在永乐年间就受过朱棣的训诫,但是张昇不但在靖难期间有战功,也深受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三代大明天子的信任。以至于包括大学士杨士奇等人都出来为他打圆场,希望太皇太后能够网开一面。“庚申,杨士奇等言于太皇太后曰:‘都督张昇平日存心公正,非其余可比。令议国事,诚出公论。况昇历事列圣,皆知其贤。每有巡幸,必命留守。伏惟太皇太后无以亲兄弟为嫌,仍令与议军国重事。’命下不从,且令写敕戒之。”

清初学者谷应泰在其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记录了一个故事,说张太皇太后本打算杀掉王振,多亏英宗和众大臣求情才饶他一命。这个故事不见于《明实录》和《明史》,真实性存疑。事实上教育宦官这件事,本就是仁宗搞出来的,甚至于王振就是朱高炽一手培养的学者型宦官。以张氏这样成熟的政治家,既不会坐视文官势力坐大,也不会让宦官势力越俎代庖,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九日,太皇太后张氏驾崩,没能见临终前到亲儿子襄王朱瞻墡。十一月初四日,英宗为祖母上谥号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太皇太后”。十二月十七日,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的谥号祔享太庙。诚孝昭皇后最终与先帝仁宗合葬于天寿山献陵。

作为明代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享有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和太皇太后这套大满贯头衔的奇女子,张氏的的一生经历过北平保卫战,太子保卫战,辅佐儿子对抗不安分的亲王,又辅佐孙子直到他成年接过权杖。如此传奇的经历,称得上后无来者。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何孟春在其所著《余冬序录内篇》中,给予了张氏一个无上的称赞:“女中尧舜”。这位大明王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是当得起的。

0 阅读:398
评论列表
  • 2023-03-25 09:38

    诚孝昭堪为女中人杰!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