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提厄斯,他离不开大地,我离不开中国

燊燊坔坔 2024-10-03 16:32:54

韩素音,英籍华裔作家。

她的一生将矛盾和跌宕书写的淋漓尽致。

韩素音‍

中国出生,英国受教育,加入了英国国籍,一辈子却向着祖国。

国人对她知道的不多,外国人对她的行为完全无法理解。

但韩素音毫不在意,她在自传中写道:“我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奔跑: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富有,却不快乐

韩素音,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

父亲周映彤,生于四川郫县,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生于比利时贵族家庭,是比利时国防大臣的侄女儿。

母亲玛格丽特

周映彤祖籍广东梅县,是客家人。明末清初的时候,因战乱四川人数锐减,于是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湖广移民和客家移民分别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和33%。周映彤远在广东梅县的祖先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将家搬迁到四川郫县,经过几代务农,最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耕读世家。到了周映彤父亲这一代,已经做到灵州知州,全家从郫县搬至成都,盘下了一个大宅子,居住在一起。

幼年的韩素音

1903年,周映彤被派到比利时留学,在留学期间,遇到漂亮的玛格丽特,两人一见钟情。为了爱情,玛格丽特抛弃了家族和财富,坚持与周映彤结婚,但她身边的所有人都无法理解她的行为,甚至还有一部分人以她与黄种人结婚为耻辱。

玛格丽特在痛苦中生下长子,而后,周映彤毕业,他带着妻子与儿子回到中国。

1928年,韩素音全家在北京

玛格丽特以为换一个环境就会好,却没想到她所需要面对的,却是一个积贫积弱、对“黄毛绿眼”的外国人充满歧视的国家。

玛格丽特对古老东方的浪漫幻想被脏乱的小路、饥饿的灾民、跪在路边讨食的乞丐所代替。而丈夫周映彤却一改西装礼帽,套上一件长衫,满口和善,手上作揖。乡里乡亲们就像看动物园中猴子那样围着玛格丽特指指点点,而周映彤除了讪笑,什么也做不到。

韩素音与兄长

此时爱情还占据了上风,周映彤在老家待了几个月,就带着妻儿离开家乡在修建陇海铁路的一家工厂谋到了一个职位。玛格丽特摆脱了“乡下”环境,心情也舒畅了不少。她又接连为周映彤生下两个女儿,长女生在中秋节后几日,周映彤为她取名 “月宾”,小女儿降生的时候周映彤不在,玛格丽特取的名,叫“蒂莎”,周映彤给她取名“月华”。

父亲工作很忙,母亲因为深受歧视而脾气暴躁,她喜欢小女儿,觉得大女儿长得丑:“你必须努力学习,在学校里得第一名。你结不了婚,你太丑了……如果有人因为你聪明能干而愿意同你结婚,你就算走运。可是男人不喜欢聪明的女人……”

韩素音

日复一日的打击长女积极性,并不算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但家中吃食用度一应是好的,他们兄妹和父亲讲中文,与母亲说英语;家里的餐桌上有时候是欧式面包,有时候是清粥小菜;午餐大多数是中餐,晚餐的待遇则与早餐相同;出门穿着中式服装上中国学校,休息的时候又要穿着欧式衣衫去教堂……

这种矛盾的习惯一直在韩素音的生活中延伸,一辈子都没有改变。

找到了根

1921年,周映彤在铁道部谋了一个职位,全家人随父亲迁到北京。

韩素音

好容易到了大城市,街头上也能看到外国人,然东西方壁垒依然存在。韩素音的外貌中不中西不西,在学堂里常常被人围观询问。母亲玛格丽特隔三差五总是要闹一回,韩素音无论在父亲的“族群”中,还是母亲这边都得不到认同。最迷茫的时候,三叔拉了她一把,给她讲述家族往事、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处世之道。还将她介绍给自己的子女,让堂兄妹们一起出门玩耍……

感受真正的中式传统文化,与兄弟姐妹们在街道上游荡,吃地地道道的中国美食,这些帮助韩素音找到了家的感觉。她终于切实的感觉到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是她根系所在,这种明确了的感觉一辈子都没有被生活中的坎坷磨灭掉。

韩素音

三叔还按照周氏宗谱的排序,将她的名字列入家谱,这一辈儿的女孩子都是光字辈,周月宾变成为周光瑚。从此之后她不再为父亲忙碌不着家,母亲偏心所困扰,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理想。

年少的韩素音相当医生。1931年,还未满15岁的她在北京医院当写字员,2年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班。1935年,韩素音拿到奖学金,前往母亲的祖国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

韩素音

在布鲁塞尔,韩素音又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大学,韩素音在阅读医学书籍的闲暇,也补充了不少名著知识。有时候脑海中会出现一些文字,她就在本子上随意记录下来,但吃文学这碗饭,倒是没想过。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韩素音毅然放弃学业,她要回去,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国人做一点事。

回程的海轮上邂逅了第一任丈夫,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曾任驻英大使馆副武官的唐保黄。

韩素音与唐保黄

两人一见钟情,同年就举办了婚礼,但令韩素音想不到的是,这场婚姻成了一个噩梦。

痛苦与新生

唐保黄是一名武将,身材高大,衣衫笔挺。

在船上,两人聊起了七七事变,唐保黄言语间透出的愤慨和爱国赤城一下就迷倒了韩素音。本就是战乱期间,唐保黄是保家卫国的将士,韩素音并未与之相处太久,就满怀期待地嫁了过去。

唐保黄的著述

然而,婚后生活却与她美好愿望完全相反。

[[民国]]时期,能够任驻英大使馆武官,唐保黄必然是名门望族出身,士大夫的保守与传统令他与热情奔放的韩素音格格不入。

即便最初的时候,韩素音已经与他讲清楚,自己曾有过一任未婚夫,唐保黄大度的认可了。但当两人结婚后,他发现韩素音已经不是完璧之身的时候,大发雷霆,曾多次羞辱且殴打她。

韩素音

韩素音放弃学业回国是为了报效祖国,但唐保黄却不希望妻子抛头露面。他认为爱国是男儿的事儿,对妻子提出去当医生嗤之以鼻。

这样的生活令韩素音倍感痛苦,她深深爱着唐保黄,但她更加热爱自由,热爱这片土地。

经过一番拉扯,唐保黄终于同意她去美国教会医院当助产士。转年,韩素音收养了一个失去父母的女婴,然后与他人合作写了处女作《目的地重庆》。当唐保黄得知妻子作品出版的时候,非但不以为荣,反而勃然大怒,将韩素音关在家中囚禁起来。

韩素音

夫妻二人反目,唐保黄不思悔改反而出门花天酒地,彻底令韩素音寒了心。

1941年年底,唐保黄赴英国当外交官。混血妻子在国内令唐保黄感觉面色无光,但带到国外却是有面子的事儿,于是,唐保黄决定带着韩素音前往英国。

这也是韩素音的愿望。在传统的土地上,每次挣扎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等到了欧洲,金丝雀也能飞出牢笼。到了英国,韩素音报考皇家自由医院所属伦敦女子医学院,将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韩素音

唐保黄任期结束回国,但韩素音却以学业未完成的理由留在了英国,靠每个月30英镑奖学金和空闲时间打工养活自己和女儿。

1947年,唐保黄战死东北,这段令韩素音又爱又恨的婚姻终于结束。

1948年,韩素音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进入皇家自由医院当上了住院医生。有了稳定收入,韩素音终于不用拼命打工,于是工作之余,她跑到病理学博物馆兼职,从这里了解到伤寒、霍乱等战争后会出现的疾病。想到此时的中国正在战争后期,韩素音再也坐不住了,她决心回国,在香港玛丽医院寻到了一份急诊部主任的职位。

韩素音

朋友们都劝她:“不能老是把面包扔到水里去。”

韩素音却道:"虽然我只是一个‘半吊子’的中国人,但是没有了中国我就活不下去,就像希腊神话里的安提厄斯,他离不开大地,而我离不开我的中国!"

爱情是瑰宝

一场宴会上,韩素音邂逅了英国记者伊里奥•马克,她再次一见钟情。然而,这又是一场不合时宜的恋爱,伊里奥已有妻室,第三者,韩素音说什么都不愿意当。

韩素音

伊里奥信誓旦旦会处理好一切,韩素音不愿破坏别人家庭离开香港前往重庆。却收到伊里奥一封信,说他被派往朝鲜战场采访,请韩素音一定要等她归来。

再次收到伊里奥的消息却是他的死讯,1950年8月,韩素音得到伊恩在朝鲜战场触雷身亡的消息之际,整个人哭得不能自已。太痛了,这一段短暂的恋情因为一方的死去变得隽永起来,成了心脏上不能触碰的伤。

更加痛苦的是,伊里奥死去后,他在朝鲜寄出的信件才一封一封到达,总共18封。

韩素音

“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了。”当韩素音收到最后一封信时泪如雨下:“我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坐到打字机前,卷上一张纸,开始写我的《爱情至上》。”

《爱情至上》现译作《瑰宝》,后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生死恋》,并获奥斯卡三项大奖。

最后她为自己取了一个笔名:韩素音,“韩”字是“汉”的谐音,她要在世界上为中国发声。

韩素音与伦纳德结婚

1952年2月,韩素音开始第二段婚姻。男方名叫伦纳德·F·康柏,并随夫改名伊丽莎白•康柏。后来两人移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新山,韩素音继续行医,闲暇之时以文字取乐。这段婚姻也没能维持太久,她曾经坦陈自己并未爱上伦纳德,结婚是为了给女儿蓉梅一个安定的成长环境。

1956年,韩素音受印度总督马尔科姆的邀请访问印度,参观修建中的印度至尼泊尔的公路时,她爱上了负责工程的印度陆军上校。她给这个男人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陆文星。

韩素音与陆文星

这位皮肤黝黑的印度男人给了韩素音完全不同的感受。

说实话,韩素音的婚姻生活并未给她带来多少美好回忆,唐保黄暴力,伦纳德冷淡,只有陆文星,给她一种家的感觉。

陆文星是个善良的男人,自己的工作繁忙,却从不要求韩素音必须为他做什么。他无条件支持韩素音工作,行医和写作都好,只是千万要顾及自己的身体。

韩素音

半生颠沛流离的情感终于在陆文星身上得以安然降落。

为中国发声

因韩素音与周恩来的助手龚澎是燕京大学同学,思念祖国已久的韩素音借助龚澎的力量,在1956年5月得以访问新中国。

韩素音与父亲周映彤

母亲玛格丽特1950年苦劝周映彤与她一起去比利时养老,但周映彤始终不肯应。故而独自返回欧洲,与他们父女再不相见。妹妹月华早早嫁去了意大利,通信困难。父亲周映彤年逾花甲,却毅然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现下正在为改善首都供水计划出力。看老父头发花白,却依然“爱国至诚以死勤事”,韩素音深有所感。

没过多久,韩素音有幸得见周总理,一番恳谈下,她终于明白如今的中国正处于艰难时期。新中国成立,因为意识形态的矛盾,西方国家丑化中国,丑化中国人民,扭曲新中国的发展。

韩素音与周总理会面

韩素音在心中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目标:“周总理和邓大姐给我一些如此宝贵、如此有价值的启示,是我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新中国的远景,这种远景使我理解中国伟大的意义所在。他们对我的关怀和挚情激发了我的创作力,于是我感到自己必须把中国革命的情况,以及使这一革命成为可能的中国人民,告诉给全世界。我在写这几部书时,也显示了我一己的斗争、怀疑以及对中国的热爱。”

韩素音

1964年,行医与写作已经不能兼得,韩素音关闭诊所,专事写作。她的一系列半自传小说《残树》《凡花》《寂夏》《吾宅双门》《再生凤凰》十分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因为她并不是一味输出观点和看法,而是将自己的人生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活泼生动又不失生活化地描写了周氏家族历史,她父母东西方结合的婚姻,与她自己的爱情。

韩素音

写作必须要有生活,韩素音行医生涯中见过富豪,也治疗过穷人。她在中国长大,在比利时和英国受教育。中年后又去了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见识之广博远胜他人。

当时西方有不少人喜欢看她的书,既能当作历史研究佐证,又为人们揭开遥远东方的神秘面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这样评价韩素音的书:“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韩素音与周总理

从1956年开始,韩素音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中国,一直到1997年她重病一场再也无法长途旅行方才告终。

晚年,韩素音和陆文星定居在瑞士西部的小城洛桑。孩子们都留在印度生活,只有这对老夫妻相依为命。

韩素音与陆文星‍

韩素音每年有7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发展情况。陆文星有时候陪同,有时候做自己的工作。

2003年1月6日,陆文星因病辞世。10年后,韩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

韩素音

2009年时,韩素音曾在其作品序言中写道:“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

0 阅读:31

燊燊坔坔

简介:记录生活赠与你的每一个若有所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