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重新出山,开始管起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大事。他找来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一块儿商量起咱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大计。
这次碰头挺平常的,但陈锡联心里头那叫一个纠结。说实话,他这辈子最觉得亏欠的,就是邓小平!
在去见邓小平的路上,陈锡联心里直犯嘀咕:“这回小平同志突然要见我,难道是要给我提个醒,或是批评我一顿?”他琢磨着,到时候该怎么跟邓小平解释清楚呢。
尽管心里头攒了好多话想说,可真一见到老首长邓小平,陈锡联突然间就卡壳了。她赶忙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动情地说:“小平同志,我……我心里真过意不去!这辈子啊,最觉得亏欠的,就是您了!”
邓小平瞧见陈锡联的反应,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让陈锡联立马冷静了。
陈锡联那么激动,邓小平会怎么回应他呢?为啥陈锡联会说对不住邓小平?他们之间到底有啥过往呢?
【陈锡联是个将才】
陈锡联1915年在湖北省黄安彭家村出生。到了1929年,才14岁的他就已经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的一员了。
他刚去当兵那会儿,遵照老家的老规矩,在胳膊上整了个酷炫的大花臂。
进了部队后,他跟着大家一起跟敌人打了好几仗,每次都把敌人的包围给打破了。
休息时间里,陈锡联特别爱琢磨文化课。这么一学,他领悟到纹身这事儿真不太对劲,不光看着不咋地,还透着股封建迷信的味道。
真没想到,这位硬汉居然拿刀把纹身那块皮给削了下来!这可真是够狠的,显示出他有多么勇猛无畏!
1931年那会儿,陈锡联才16岁,就已经是连队的指导员了,他顺利地入了党。
陈锡联早期虽然勇猛,但打仗时却有些乱撞,像没头没脑似的,毫无策略可言。而让陈锡联实现大转变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指点,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陈锡联和邓小平头一回搭档,那是在1938年,地点在山西的辽县,现在叫左权县,他们在那儿的一个会上首次携手合作。
那时候,咱们的师长是刘伯承,而一二九师的政委呢,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刚上任不久,心里头憋着话想跟大伙儿说道说道。刘伯承先简短地给介绍了下,接着,邓小平就开口讲话了。
瞧着那些战士们,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邓小平站了起来,随口说道:“瞧瞧你们,一个个都年轻力壮的!”
大伙都乐呵开了,那年陈锡联才23岁小伙子一个,在部队里是385旅的副旅长。他立马接口笑道:“邓政委,您也正值青春年华呢!”
邓小平笑着点了点头,说:“玩笑先放一边,咱们得聊聊正经事了。关于咱们军队的下一步打算……”
邓小平跟大家聊了好久,他强调咱们得动起来,多往群众堆里扎,多跟老百姓拉拉家常。得把咱们现有的地盘儿夯实了,再琢磨着怎么把咱们的队伍给壮大起来……
邓小平说话简洁明了,直击问题核心。他做的报告字数虽少,但每句话都让人印象深刻,仿佛一下子让人豁然开朗。这也是陈锡联最钦佩邓小平的一点!
为了让战士们感到亲近,邓小平特地跑到基层去,他一个个地询问士兵们的家里情况、当兵经历这些。说起那个年轻又有本事的陈锡联,邓小平可是记得清清楚楚。
陈锡联深得徐向前的赏识,他们俩都是从大别山革命老区打拼出来的。徐向前曾这样高度评价陈锡联,对邓小平说:“陈锡联可真是个勇猛无比的战将,他就像一门火力全开的小钢炮!”
接着,徐向前跟邓小平聊起了陈锡联1937年那次夜袭阳明堡的壮举。那会儿,还是1937年呢,陈锡联带着队伍,摸黑去袭击了阳明堡,这事儿徐向前给邓小平细细道来。
陈锡联没跟领导打招呼,就带着部队悄悄摸到敌人后方50公里远的地方,晚上突袭了阳明堡的日军机场。那一仗,他们干掉了敌人一百多号人,还炸了24架飞机!
这一仗让陈锡联名声大噪,他用步兵居然打败了空军,创造了奇迹!日本人的飞机损失惨重,没法再进行空袭了,这样一来,我军头顶上的威胁就没了。这对忻口战役的顺利进行,可真是帮了大忙!
邓小平听完徐向前的讲述后,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对徐向前说:“陈锡联这家伙,不光勇猛过人,还真是个带兵的料子呢!”
没过多久,陈锡联就来找邓小平讨论军事上的事情。邓小平对陈锡联那是赞不绝口,两人这一聊,友谊的种子就这么悄悄种下了。
【只打硬仗的陈锡联】
1938年的时候,刘邓大军想了个招儿,叫“围点打援”。在这场战斗里,咱们派了陈锡联去假装攻打日军的粮草要地黎城。但其实,陈锡联这只是做个样子,真正的杀手锏是那些在路上埋伏好的各路军队。
日军增援的半道上,陈赓带着三个团已经悄悄设下了重重埋伏。咱们军队的围点打援战术大获成功,“神头岭大捷”简直就是个传奇战斗。
战斗一结束,陈锡联心里就不痛快了。他觉得自己的部队这回没能使上劲儿,大好的战功都让给别人抢了先。陈锡联忍不住嘀咕起来:“人家都吃上了肉,咱们却只捞到些骨头啃!”
邓小平赶紧捎信给他说:“下回请你尝尝肉,不过别忘了咱们啃骨头那股子劲儿!”
过了十来天,日军吃了败仗后,不甘心,打算卷土重来,于是运来了好多物资,打算跟八路军耗下去,打个长久战。
刘邓两位一看这情形,打算断了敌人的后勤补给,绝不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他们把这次打仗的主要攻击任务,交给了陈锡联来负责。
陈锡联带着队伍匆匆赶往埋伏点,准备拦截敌人的运货车。出发前,邓小平特地赶到部队,跟大伙儿说:“记得上次,大家都没能吃上肉,我知道你们心里憋屈。这次啊,咱们有的是大块肥肉,还带着骨头呢!你们可得使劲儿,骨头带肉,全给我啃干净喽!”
邓小平讲完话,战士们一个个干劲十足,满心欢喜地奔向前线。就在那天,日本人出动了180辆大卡车,上面装满了各种物资和兵力。
当头一百辆日军车开进陈锡联设下的埋伏后,咱们军队立马从周围包围上去,打得日军完全没反应过来!那场战斗,咱们干掉了四百多个鬼子,还收缴了数不清的枪支、弹药和迫击炮,陈锡联可真是立了大功啊!
1939年的时候,陈锡联当上了新385旅的旅长。他带着队伍偷偷地袭击了敌人,没想到还真搞到了一门山炮,这可是咱们队伍头一回从日本人手里缴获到的山炮,这事儿在部队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邓小平得知情况后,笑着对陈锡联说:“嘿,看来那些日军的山炮再猛,也比不上咱们的小钢炮陈锡联嘛!”
1940年的时候,鬼子疯狂扫荡,陈锡联带着队伍奋起反击,一下子干掉了日军和伪军6000多人,这事儿在山西可是轰动一时,大家都夸他厉害!
阎锡山得知此事后,笑着说道:“看来我这把老骨头,还是别去招惹他那年轻气盛的小子了!”
后来,陈锡联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悉心栽培下,慢慢变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打仗不光靠蛮劲,还特别会用计谋,渐渐地能独自挑起大梁了。
陈锡联不光会听领导的建议,还深知自己能力提升很关键,特别是在行军打仗那会儿,这真的很重要。
他有空的时候,就拿起书本啃,特别是那本《孙子兵法》,想从里面学学怎么带兵打仗。有回新华社的记者来部队采访,正赶上陈锡联在桌子旁学习呢,只见他一边看书,一边还拿石头摆来摆去,模拟打仗的情景,琢磨着各种战术。
记者瞅见这一幕,心里头五味杂陈,随后就写了一篇文章,里头这样说:“八路军啊,那真是既了不起又接地气的大学校,学问的种子在实际战斗中生根发芽,越长越旺。就说陈锡联吧,他就是那里头的佼佼者!”
邓小平了解了陈锡联的事迹后,乐呵呵地说:“陈锡联这家伙挺会学习的嘛,咱们不能让他一个人偷着乐,得让他把经验总结成报告,让全军都跟着学学!”在那之后,陈锡联在邓小平的指挥下,一场接一场地打胜仗。到了关家垴战役,彭德怀下了铁令,说啥也得把日军全歼了,把关家垴给攻下来!
不过,刘伯承觉得日军在这儿埋伏了大量兵力,硬碰硬的话,咱们军队伤亡会很重!陈锡联很赞同刘伯承的观点,他同样觉得应该撤退,还把自己的想法跟邓小平讲了讲。
邓小平听了后,直接说:“不成!这是一场政治上的较量,得继续斗下去!就算咱没赢,这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得了的大!”
后来的情况真就跟邓小平想的一样,虽然我军不少战士献出了生命,关家脑还是没能攻下来。但这一仗可真是把日本人的嚣张气焰给打下去了,自信心也受挫了不少。从那以后,日军部队就变得特别谨慎,再也不敢随便乱来了。
陈锡联打心底里佩服邓小平的远见卓识,觉得自己能遇上这么好的领导,真是脸上有光!
【邓小平两次不握手】
抗战结束后,大伙儿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以为和平就要来了。可谁承想,蒋介石突然挑起内战,让我们一点准备都没有。没办法,我军也只能先采取防守策略了。
老是死守着不动,只会让我军越来越被动。在紧急情况下,刘伯承和邓小平果断决定,带着部队冲向大别山,这一行动也标志着我们开始进行战略上的大反攻了。
进军大别山,这可真是个不容易的活儿!咱们的队伍得一口气跑上好几百里地,跟那些追过来的敌人打个你死我活。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想想都知道有多吓人。
所以,邓小平建议刘伯承留在外围,而他本人则亲自带领部队深入内部。刘伯承听后有些不乐意,他说:“我身为大军统帅,理应跟大家一起冲在前头!”
邓小平头一回很认真地跟刘伯承说:“我既是书记又是政委,这事儿你就按我说的办吧。再说,我这边有两位姓陈的帮手,你那也有一位,人手足够了!”
说起来,“二陈”指的就是陈再道和陈锡联,而“一陈”呢,就是陈赓。后来啊,陈锡联就跟着邓小平,直接上了战场前线。
陈锡联能被邓小平委以重任,心里头那个美啊!他打算好好干,让领导瞧得上。可谁承想,邓小平非但没夸他,反而对他有了意见,连手都不跟他握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这事儿得从1946年那会儿讲起,那时候咱们军队跟赵锡田的队伍干上了一仗。赵锡田带着的,可是国民党那边最厉害的部队,气势汹汹地就来了。
但是,咱们军队瞅准了敌人狂妄自大的心态,巧妙地把他们往深处引,结果敌人就一头栽进了咱们的埋伏圈,被咱们一网打尽。不光打败了敌人,还顺手抓到了赵锡田,定陶战役就这样漂亮地赢了下来。
这次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毛主席那儿,他特地写了封信来,说是要好好表彰咱们全军。还提到中秋节快到了,让大家伙儿一起吃上月饼,热热闹闹地过个中秋佳节!
这一仗打赢后,我军士气高涨,陈锡联别提多开心了!可就在这时,我军里也有人开始飘飘然,跟国军一样,有点骄傲自满了。
俗话说,得意忘形容易栽跟头,邓小平打算借着中秋节这个机会,跟大伙儿聊聊心里话,鼓鼓劲。
邓小平有个老习惯,就是心情好时,他会主动伸手和人打招呼握手,要是心情不好呢,他就不跟人握手了。
中秋节那天,邓小平一脸严肃地步入会场,没有与陈锡联握手致意。见此情景,陈锡联心里头便明白了,自个儿怕是摊上事儿了!
邓小平一到会场就找了个位置坐下,开口就说:“各位,今儿个咱们可不是来这儿品尝月饼的!是来找你们聊聊,提个醒的!仗是打赢了两场,但你们可别骄傲自满啊!你们有没有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得总结总结经验呢?”
那天,邓小平火冒三丈,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十二点都没停!陈锡联觉得再这么开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就自个儿站了起来,爽快地认了错。
见陈锡联认了错,邓小平的气才慢慢消了,他让大家赶紧去歇着。
陈锡联原本以为自己的行动能让邓小平满意,未曾想不久后却再次引起了邓小平的不满。
1949年,重庆被我军解放后,党中央做了个决定,让陈锡联来当重庆市的一把手,也就是第一书记。
陈锡联头一回担任书记这个职务,完全没经验。手下的士兵大都是乡下来的,没见过大世面。一到热闹的重庆,他们竟然自己动起手来,抢房子、占宾馆,军纪这下可乱套了。
邓小平得知情况后,把陈锡联叫了过来,这次他又没跟陈锡联握手。他直接对陈锡联讲:“你瞧瞧我住的这洋楼,一楼我住,二楼刘帅住,可刘帅的房间还漏雨呢!咱俩都没抱怨啥,但你那边的人办事儿,是怎么个情况?”
陈锡联觉得脸上无光,回去后立马整顿了军队的风貌和纪律,这事儿最后处理得很妥当。
邓小平特别看重陈锡联,既赞赏他的才干,也不忘适时地给他提个醒、教教他,这才是真正的好领导和导师呢!陈锡联心里头对邓小平的提拔和培养充满了感激。不过,有那么一件事,陈锡联自觉对不住邓小平!
【陈锡联的愧疚】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当上了炮兵的头儿,后来又管起了沈阳军区。毛主席对陈锡联特别看重,老爱叫他“司令”,对他那是百分百的信任。
陈锡联在沈阳待了快15个年头,到了1973年,他按照毛主席的吩咐,跟李德生换了个位置,当上了北京军区的司令员,然后就去北京参加会议了。
毛主席一见到陈锡联,就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司令,可真是好久没见啦!”
陈锡联一见到毛主席,心里头就暖洋洋的,特别亲切。到了北京后,他还巧遇了另一位老上司,那就是邓小平同志。
那时候,邓小平刚重新出来工作不久,陈锡联一忙完手头的事儿,就急着去见邓小平。他俩一见面,那高兴劲儿,简直没法说!
刚开始那会儿,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那时候情况挺特别的,没多久,邓小平就又一次离开了中央。
陈锡联虽然职位不低,心里挺想替邓小平发声,但又怕话说多了,自己会惹上麻烦,被扯进去,所以干脆就选择啥也不说了。
在1975年,陈锡联肩负起了国务院副总理的重任,同时跻身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的行列。然而,那时社会舆论中涌现出一股“反对邓小平”的声音,令人意外的是,这股风潮竟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面对这一复杂且敏感的局势,陈锡联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本心怀异议,但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及形势考量,最终选择了保持沉默,未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
保持沉默并不意味着无异议!这一决定成了陈锡联一生中最感懊悔的抉择!邓小平再次遭遇排挤,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1976年,中央出了个新的一号文件,里头就说了两件事儿。头一件,就是让华国锋临时当上了总理;第二件呢,就是让陈锡联接手了叶剑英原本管的军委工作。
那时候,毛主席琢磨着找谁来接叶帅的班,他心里盘算了三个人,王洪文、张春桥,还有陈锡联。最后,他挑中了打仗最拿手的陈锡联。
不过这事儿却让叶帅产生了误解,他误以为陈锡联跟王洪文、张春桥那帮人是一伙的。因此,叶帅打定主意,要离开北京去广州养身体。
陈锡联一听这事,立马就派人去找了叶帅,跟他说自己绝不是那个意思,两个人这才把误会给解开了。
就在那会儿,唐山发生了大地震,陈锡联被选为了抗震救灾的总指挥,他立马赶到唐山去带头进行救援工作。
没多久,王洪文、张春桥他们几个就被逮住了,那段特别的日子算是翻篇了。紧接着,邓小平也重回中央,开始掌舵各项事务。
邓小平回来时,陈锡联心里头那个乐啊,但也觉得挺过意不去的!1976年那会儿,陈锡联陪着李先念去了西山探望邓小平。一见到邓小平,他就直言不讳地说:“小平同志,我心里真是愧疚,感觉对不住您啊!”
邓小平听力不太好,卓琳再给他说了一遍后,他才点了点头,没再多言语。其实他心里早就不计较那段往事了,对陈锡联也从未有过什么怨恨。
陈锡联心里头还是过意不去,琢磨着得找个时机,跟邓小平好好说声对不住。到了1978年快入冬那会儿,邓小平把陈锡联叫到了中央,两人坐下来一块儿商量起了国家的大事儿。
陈锡联打定了主意,这回可得好好跟小平同志赔个不是!
碰到老首长后,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开口道:“小平同志,我真是太对不住您了!这辈子,我最感觉亏欠的就是您啊!那时候我本该开口的,但我却没勇气站出来……我……”
邓小平咧嘴一笑,说道:“那会儿谁也没辙,你也没办法嘛!你在北京可是清清白白的!而且,犯点错不算啥,关键是要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这才是真正的好同志!”
后来,邓小平在闲聊时,总爱夸陈锡联:“陈锡联这人,心怀国家,肚量大得很,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他绝对不会想着造反!”
邓小平的体贴与保护,真的让陈锡联特别感动!他在写的一篇怀念邓小平的文章里头提到:“邓小平那铁打的共产主义信仰,处处为大局着想的宽广胸襟,还有他对下属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深深地刻在我心里,一辈子都忘不了啊!”
1980年的时候,邓小平说,得让老干部们退下来,给党和国家注入点新活力。这话一出,陈锡联立马就行动了,他交了辞职信,积极响应这个政策。从那以后,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安稳又幸福。
1999年6月份,陈锡联老人在北京安详离世,那时他85岁。对陈锡联而言,邓小平不仅是他的铁哥们,还是时刻关照他的上司,更是引领他成长的重要导师!他们俩的故事真的很感人,绝对值得咱们后人一直传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