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孝武(六章)吏部尚书王恕多次提出告老还乡,为何朱祐樘不准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8-16 03:12:54

吏部尚书王恕是明朝中期的名臣,他活跃在天顺、成化、弘治三朝,在明朝史书中有着很高的赞誉。他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位皇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以刚正清严著称,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王恕在朝时因为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地位最高而收到百官的尊崇,成为了文官集团的领袖。但是他与内阁首辅刘吉、丘濬等人长期不合,掀起了不少政治斗争,一度经常落入下风。为此他作为吏部尚书的权力得不到施展,多次向明孝宗朱祐樘提出告老还乡。然而朱祐樘不但没有允许,还给他加官赏赐。

明孝宗朱祐樘对王恕的赏赐,既表现出了他对王恕这位老臣的尊重,却也让人感到疑惑不解。当时的朝廷中人都知道,王恕作为吏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首,地位还在内阁首辅之上。而内阁首辅刘吉、丘濬等人却多次阻挠王恕的施政方针,驳回王恕提拔推荐的青年官员,其根本原因是明孝宗朱祐樘的暗中指示。前文讲过,朱祐樘让刘吉、丘濬出任内阁大臣,就是为了掣肘和制衡王恕。既然如此王恕的存在就是遭到朱祐樘猜忌的,他主动提出告老还乡,朱佑樘应该欣然接受才是,为什么会表示拒绝,并加官挽留呢?

朱祐樘对王恕既打又拉的态度让很多熟悉明史的朋友们感到不解,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完全与他明君的做派背道而驰。于是很多人提出疑问,朱祐樘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朱祐樘重构朝廷政治架构说起。在清除了明宪宗朱见深留下来的奸佞集团后,朱祐樘就开始重构朝廷的政治架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由于在明宪宗年间朱祐樘长期在东宫读书,没有参政的经历,所以这方面没有什么基础,因此朱祐樘只能在东宫旧臣的基础上搭建自己的执政团队。

因此朱祐樘提拔了自己的老师徐溥、刘健成为内阁大臣,配合内阁首辅刘吉掌控朝政。但仅仅用东宫旧臣也是不够的,东宫旧臣数量有限,不可能掌控朝廷所有的要职,所以需要提拔更多的青年官员。为此朱祐樘接受了司礼监太监怀恩和覃昌的建议,重新启用赋闲在家的王恕出任吏部尚书。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员的提拔、任免和考核,是六部中地位最高的。王恕本是成化朝的名臣,对朝廷政治格局非常熟悉,所以在能力上没有任何问题。同时作为吏部天官,王恕和刘吉互相制衡,也避免了内阁成为刘吉的一言堂。

但如此操作存在一个问题,因为王恕不是东宫旧臣,朱祐樘对他不够了解,所以信任度不高。朱祐樘是看在怀恩和覃昌的面子上用王恕的,又要防范王恕和怀恩有结党营私的倾向,所以王恕提交的任命官员名单,朱祐樘都要让刘吉等人复核一番。刘吉本就是成化年间奸佞集团的残余,在当年就与王恕斗得不可开交,于是暗中利用权力阻扰王恕就成了常事。实际上这也是朱祐樘所希望的,也是避免王恕带着文官集团卷土重来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此一来王恕在吏部尚书的位子上很难受,权力得不到施展,心灰意冷下提出了辞职。

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祐樘是不便于让王恕辞职的,这会打乱他重构朝廷政治格局的计划。首先,朱祐樘清除奸佞集团是得到了司礼监老臣怀恩和覃昌的支持,而王恕则是他们推荐的。如果朱祐樘放走了王恕,这不但辜负了怀恩和覃昌的好意,也会让他们感到寒心。而这两位统领司礼监,兼管东厂和锦衣卫,是朱祐樘坐稳皇位的基础。当时朱祐樘刚刚登基称帝,皇权还不稳固,依然需要这些老臣支持,所以不能贸然得罪他们。为了争取这些老臣的支持,朱祐樘必须对王恕摆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第二方面,王恕是文官集团的领袖,在士大夫阶层之中声望很高,有极大的利用价值。朱祐樘要重建朝廷的政治架构,必然会从士大夫文官中提拔更多的年青官员进入。尽管他不相信文官集团,但文官集团的确占据了明朝人才库的大半壁江山,所以他不得不接受。要从这些官僚中选出真正有能力的,而且忠于他的官员,就必须有熟悉这些官员的大臣。王恕正好在各方面都符合条件,是从文官集团中选拔人才的最优人选。如果换了别的人出任吏部尚书,要么资历不足,要么能力不足,要么结党营私,都会坏了朱祐樘的大计。

朱祐樘组建的执政团队,既不是老迈昏庸的官僚集团,也不是结党营私的利益集团,而是要搞明朝中兴的。所以青年官员既不能是天顺年间老官僚一派的,也不能是成化年间贪得无厌的奸佞,只能是与这两派都没有关系的青年官员。王恕和刘吉恰好各联系了一派,在他们互相争夺官员任命权力时,便能将不属于这两派的,有能力的青年官员凸显出来。可以说朱祐樘如此操作是非常巧妙的,他利用了王恕和刘吉的斗争,从中取得了渔翁之利,组建了自己的执政团队,而这个执政团队后来便成为了弘治中兴的核心团队。

除了上述两个比较主要的原因以外,朱祐樘挽留王恕也有向天下人作表率的意思。众所周知,朱祐樘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是毁誉参半的皇帝,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在成化后期重用以万安、梁芳等人为首的奸佞集团,打压传统的文官集团,使得士大夫阶层对皇帝的信任度极低。因为这样的政治斗争,国家反复处于政治动荡之中,士大夫和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国家中兴的势头被打断了。于是民心上对皇帝非常不信任,朝廷内外也就无法上下一致。为了恢复士大夫阶层和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朱祐樘必须拿出姿态来赢得民心的支持。

王恕是成化年间文官集团的代表,也是当时与奸佞集团斗争的名臣,在朝野的威望很高。朱祐樘反复挽留王恕,并对其不断加官赏赐,就是为了向天下人表示自己拨乱反正的决心。只要借助王恕的威望吸引住了士大夫阶层,那依附于士大夫阶层的中下层平民就好解决了。通过这种方法赢得人心,就为后来的弘治中心打下了基础。这种政治秀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并不罕见,借用老臣的声望来为自己牵线搭桥也是常用的操作。对于王恕而言,能够位皇帝所用,成为文官集团的领袖,也是士大夫一生所追求的。

总的来说从王恕请辞到朱祐樘挽留,再到给王恕加官赏赐,这其实就是双方半推半就的一出双簧。王恕知道朱祐樘离不开自己,所以以请辞相逼,目的是为自己争取权力,也为文官集团争取更多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文官集团才能以其位马首是瞻。朱祐樘也知道王恕请辞是假,要权要利是真,所以适当的让出一部分权利,以平衡朝廷中的政治局面。通过这种方式,朱祐樘逐渐让文官集团认可自己的执政路线,从而配合自己重建朝廷的政治架构。这是双方互相配合的结果,其目的都有私人意图,但也都为了明朝的未来。

从整个过程看,朱祐樘表现出了一个高明政治家的优秀素质。虽然他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在政治上非常成熟,与各种老官僚和政客完全不同。他的一举一动都着眼于长远利益,各种政治布局做得恰到好处,表现出极佳的政治天赋。从这方面看,他的父亲明宪宗朱见深远不如他。朱见深喜欢用阴谋诡计治国,喜欢猜忌大臣,并且用特务暗杀手段处理矛盾,实际上给明朝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如果不是遇到朱祐樘这样高天赋的皇帝,其他人接朱见深的班都会遇到各种难题,一个不慎也会位明朝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0 阅读:3

惊心探索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