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一时,此一时也

无心镜 2023-11-30 13:28:34

01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为楚王,又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即便这样还是对其不放心,又把他带到了自己身边,几乎等同于软禁。

韩信由此心中愤愤不平,刘邦能够坐上皇帝,他韩信是居功至伟的。而当初自己在齐地手下兵马超过20万,蒯彻劝他自立,三分天下,韩信却选择了支持刘邦,打败了项羽。想当初,自己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主意,刘邦这个皇帝就当不上了。

心中积怨最终让韩信决心叛乱,他与陈豨相互勾结,意图里应外合,但韩信根本还没来得及发动叛乱,就被吕后所杀。

韩信的死,冤不冤呢?一点不冤。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一句话:“彼一时,此一时也。意思是因为时间的不同,事情也发生了变化。韩信当初确实给予刘邦极大的帮助,但那是曾经。刘邦当初的最大利益是获得天下,而现在最大的利益是守住天下,这种变化是韩信所没有觉察到的,他还沉浸在自己所遭受的委屈之中,下场自然不会好。

有一个小细节是,韩信对于自己和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处在同等列侯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自称臣下。韩信出门后,说:“我居然活到了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周勃、灌婴、樊哙等人皆是汉初有名的功臣,韩信还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待他们,韩信的败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天不是没有给过韩信机会,但放弃了。有句俗语叫: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而韩信本质上是一把锋利的刀,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是犀利的武器,在统一天下之后,他这把锋利的刀就会成为皇帝的威胁,当然会被收拾。

不仅仅是韩信,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当年,陈胜还在给人种地的时候,曾经在田间感叹:如果有一天我们中某一位富贵了,千万不要忘了大家。

跟他一起种田的人都笑了起来,说:我们都不过是一些给别人种田的人,又哪里会会有什么富贵呢?

哪曾想,陈胜后来举起反秦的大旗,自立为王。早先和陈胜一起给地主种田的一个同乡听说陈胜做了王,就从从登封阳城来到陈县找陈胜,但一直没有人搭理他。

这人就等在陈胜外出的道路之上,拦住了陈胜的队伍,大声呼喊其小名,才被召见,陈胜带着他一起乘车回宫。这人因是陈胜的故友,所以在军营内比较随便,和士卒们大讲陈胜的一些旧事。这旧事无非是一些当初他们在一起如何帮别人种田,日子多艰苦之类的。

很快有人到陈胜那里去告状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于您的威严。”

陈胜一气之下,就把这个伙伴杀了。

此人死得有些冤,陈胜也确实有些不讲情面。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当初大家是一起劳作的农民,但现在陈胜已经是统领千军万马的大王了,就掌握着生杀大权,双方的地方早就发生了变化。而这位伙伴还在以昔日的经历作为谈资,当然是自寻死路。

02

那有没有正面的例子呢?那也是有的。

贾诩在随张绣投降曹操之后,行事为人都十分低调,经常是大门紧闭,不结交大臣。连子女嫁娶,也不找当时的大户人家。

贾诩为何如此呢?

因为他是中途才加入曹操阵营的,算不上是曹操的旧臣,尤其是他多谋善断,深得曹操的器重。

早年一直跟随曹操的人太多了,现在贾诩一个后来者,居然如此受到器重,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嫉恨。

贾诩再厉害,也不可能躲得了所有的明枪暗箭。

所以,贾诩以低调来应对,最大可能地掩藏自己的锋芒。

这样的事,可是有反面例子的。

当初官渡之战,许攸立有大功,曹操得以击败袁绍,并在不久之后攻占冀州。

许攸志得意满,在出席宴会时,也直呼曹操小名。曹操小名叫阿瞒,也就是说许攸当着众人喊曹操:阿瞒。

许攸这样做可不仅仅因为自己的功劳,他小时候和袁绍、曹操都是很好的玩伴,那时候,他就是用小名称呼曹操的。

许攸后来被杀,《三国演义》说的是许褚杀的,《三国志》说是曹操杀的,其实这不重要,从许攸的言行来看,他的死是迟早的。

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魏略》

说实话,许攸还没有刘禅有头脑,刘禅至少也知道:此间乐不思蜀。

03

我们常常讲: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就是能够看清当下局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这句话原本说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提出隆中对,核心的原因就是他能够站在当下,具体去分析问题。如果刘备还端着中山靖王之后的高帽子,只怕也成不了后来的大事。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当年,周恩来宴请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特邀请溥仪作陪。在介绍溥仪的时说:“这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却站起来说道:“我现在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溥仪。”

3 阅读:364
评论列表
  • 2024-07-05 00:54

    溥仪这辈子东奔西跑、呕心沥血,一心想要恢复大清,哪怕冒天下之大不讳投靠日本人,最后那句话也是保命罢了[呲牙笑]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