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故事: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活了一百多岁

抗抗说历史 2024-07-23 21:16:44

衣赐履按:从这回开始,我们进入衣赐履读通鉴《道武大帝》单元。

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我之所以给他加了一个“大”字,是因为我觉得他当得起这个字。

拓跋珪在北魏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之前,拓跋鲜卑不过是一个部落,或者说是若干部落的联盟;他之后,拓跋鲜卑有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并且经过数代帝王的努力,扎扎实实拿下了北方中国。

后赵和前秦,也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但北魏与他们有质的不同,后赵和前秦,两三代、三四十年就Game Over了,而北魏却经营了一个半世纪,终结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与南边的宋齐梁陈,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百年的格局。

我以为,北魏的基础必然也必须是拓跋珪夯实的,但有关他的史料,我来来回回看了很多遍,却没弄明白他是如何夯实的,甚至没弄明白他究竟夯实了什么,确实有些怪异。

我在阅读时,一直有几个问题萦绕在脑海:

问题一,北魏凭什么活了一个半世纪?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漫长的乱世,持续了三百多年。两晋加起来,活了一百五十来年,北方的十六国,南方的宋齐梁陈,活过五十年的,就算是高寿了。北魏,凭什么?

问题二,青一色的少年天子即位,为什么没有出现“接班人危机”?接班人问题,是政权延续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要么亡国,如石虎一死,后赵崩盘;要么国力断崖式跌落,不用举例,比比皆是。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全是少年,甚至幼年即位,除拓跋焘活到四十出头儿,其他几位,都是二三十岁就死了,但北魏政权却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动荡,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一点,当时就有人曾经指出过。

公元423年,某天,西秦老大乞伏炽磐对群臣说:

如今虽然宋朝(刘宋)占有江南,夏国(赫连)雄据关中,但他们也就那么回事儿,不足为虑。只有魏朝君主,累世英武,贤能之人愿为之用,而且,有谶语说“恒代之北当有真人”,因此,我打算向魏称臣(吾将举国而事之)。

乞伏炽磐说此话之后不久,时任北魏皇帝拓跋嗣就去世了。拓跋嗣十八岁即位,三十二岁去世。他爹拓跋珪,十五岁称魏王,二十八岁称帝,三十九岁去世。可以说,在这父子手上,北魏从只能委身于人才能生存的小部落,一步一步蜕变为随时可以吃掉其他政权的大帝国,乞伏炽磐一直是眼睁睁地盯着呢,他,感同身受。

问题三,作为“五胡”中文化最落后的族群,为什么拓跋鲜卑笑到了最后?北魏不在十六国之列,但拓跋鲜卑则属于五胡。在北魏兴起前的数百年间,拓跋部文化落后,实力虚弱,四处依附,一直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时不时就命悬一线、气若游丝,但它总能起死回生,发展壮大,最终囊括了北中国,实在是不可思议。

十六国时期,出了那么多雄主,刘渊、石勒、石虎、慕容皩、苻坚、慕容垂,等等,全都雄霸一时,转瞬轰然覆灭,北魏笑到了最后,究竟是运气好,制度好,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这一回和下一回,我们用两回篇幅,结合《通鉴》和《魏书》,把拓跋珪之前的拓跋部历史,简单梳理一下。

最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有的被封在中原地区,有的则封到荒远之地。黄帝的少子昌意,被封到北方,由于封地内有一座大鲜卑山,就以“鲜卑”为国号。昌意的后人世代为国君(或可称为部落首领),掌管北方沃野。他们以放牧打猎为业,依水草迁徙,风俗纯朴,生活简单,没有文字,刻木记事。国家的历史,重要的事件,所有值得记住的大事小情,都由专人口口相传。

黄帝是以土德成为天下之主的,北方风俗称“土”为“托”,称“后”为“跋”,因此作为姓氏,“托跋”逐渐演化为“拓跋”。

衣赐履说:所谓“土后”,大约是黄帝后人的意思。这当然是拓跋氏对本族历史的一种圣化。

昌意的后人始均,在尧帝朝做官,曾将女魃(传说中的旱神)驱逐到弱水之北,舜帝对他甚为嘉许,任命他为田祖(古代祭祀的农神)。

经过夏、商、周三代,到了秦汉时期,獯鬻(读如熏玉)、猃狁(读如险允)、山戎、匈奴等民族,世世代代为害中原,但始均的后裔,从未与中原有过交集,因此,历朝的史书,都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述。

历经六十七世,成皇帝拓跋毛被立为国主。拓跋毛聪明有武略,为远近部落所拥戴,统辖三十六国(部落),大姓九十九个,威震北方,为域内各部落所敬服。

衣赐履说:拓跋珪称帝之后,安排专人把拓跋部的历史,从上到下加工了一遍,把他们拓跋家的老祖宗们,稍微有点影响力的,一律追封为皇帝,这位成皇帝拓跋毛是第一位。

到了第六世宣皇帝推寅时期(前五世分别是:拓跋毛、拓跋贷、拓跋观、拓跋楼、拓跋越),率领部落南迁到大泽,方圆千里,苍茫辽阔,地势低湿,拓跋推寅想继续南下,没来得及行动就去世了。

又经历了七世(拓跋推寅、拓跋利、拓跋俟、拓跋肆、拓跋机、拓跋盖、拓跋侩),到了献皇帝拓跋邻时期。

拓跋推寅和拓跋邻,都在部族迁徙方面作出重大决策,并对部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们都被尊为“推寅”,前者是第一推寅,拓跋邻是第二推寅。

拓跋邻时期,初步完成了鲜卑和匈奴等族的融合过程,所以拓跋邻在拓跋部的历史上特别重要,他不仅领导鲜卑南迁成功,而且把所领导的拓跋鲜卑分为八部,派遣自己的兄弟各统摄一部,各为一姓氏,从此便打下了后世所谓“鲜卑八国”的基础。

《魏书·官氏志》载:

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

此七个氏族连同献帝拓跋邻本人领导的一个拓跋氏族,一共八个:

1.拓跋氏。由拓跋邻统摄,至魏孝文帝迁洛阳后改为元氏。

2.纥骨氏。由拓跋邻的大哥统摄,后改为胡氏。

3.普 氏。由拓跋邻的二哥统摄,后改为周氏。

4.拔拔氏。由拓跋邻的三哥统摄,后改为长孙氏。

5.达奚氏。由拓跋邻的大弟统摄,后改为奚氏。

6.伊娄氏。由拓跋邻的二弟率摄,后改为伊氏。

7.丘敦氏。由拓跋邻的三弟率摄,后改为丘氏。

8.俟亥氏。由拓跋邻的四弟率摄,后改为亥氏。

注:对以上八氏,后世史家略有更正,我们不作细究。

以上八族就是后世“鲜卑八国”的起源。

这里所说的“国”,是指原始时代的部落,姓氏是指各部落之内的氏族和家支。拓跋邻的“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是指取消七个部落的异姓首领,派自己的七个兄弟代替他们,这七个兄弟的姓,则由拓跋改为该部落的姓氏,看似稀释了拓跋姓,实则壮大了拓跋姓,这七个异姓的“国”,全都融入到拓跋部之中。后来,拓跋邻又从拓跋氏中分出两支,分别命名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和车焜氏(后改为车氏),与上面八姓合为十姓。《魏书·官氏志》载: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

也即是说,这十个姓,都算是拓跋的同族,一个举措,让拓跋部实力暴增十倍。

当时,有神人说,这片土地荒远贫瘠,不适合建立都邑,应该再向南部迁徙。拓跋邻已经衰老,就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圣武皇帝拓跋诘汾,并让他继续率领部落南迁。一路上困难重重,山谷高深,经过“九难八阻”,部众都不愿继续前行了。这时,出现一头神兽,形状像马,叫声像牛,它引导大家南行,又走了一年,才终于定居于匈奴故地(蒙古中部)。

有一次,拓跋诘汾率数万骑兵在山泽之中打猎,突然有一辆四面都封闭的车子从天而降。拓跋诘汾上前观看,从车中下来一位美女,在盛大仪仗的护卫下,款款而来。

拓跋诘汾赶忙上前问候,美女说,我是天女,专程来和你做夫妻的(我天女也,受命相偶)。

于是,当夜两人同寝。

第二天早上,美女说,明年此时,我们在此相会。

之后,美女和她的仪仗就不见了,仿佛一片雨云消失在阳光之下。

第二年,拓跋诘汾前来赴约,果然见到了美女。美女将一个男娃交给拓跋诘汾,说:

这是你的儿子,好好抚养,他的子孙,将会世代为君王。

言罢,美女再次消失。

这个娃娃,就是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

时人有谚,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

拓跋诘汾去世后,拓跋力微即位。

【拓跋力微】

衣赐履说:“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字面意思是,拓跋诘汾没娶过老婆,拓跋力微没有娘亲。这句看似渲染拓跋力微神秘出身的谚语,也许向我们透露出北魏王室一个残酷制度的端倪。道武帝拓跋珪明确了“子贵母死”制度,即,哪个皇子被确立为太子,他的母亲必须被诛杀。也即是说,拓跋力微的母亲,当然不是天女,她有可能是被拓跋诘汾诛杀的。我们讲拓跋珪时,再详加讨论。

另,我们假设这场爱情真实存在过,则应该发生于公元173年,因为,拓跋力微生于公元174年。

公元219年(拓跋珪将本年定为始祖元年),有西部部落来犯,拓跋部被打得七零八散,拓跋力微只好依附于没鹿回部的首领窦宾。拓跋力微雄杰有大度,但并未为没鹿回部之人所认可。有一次,拓跋力微随窦宾进攻西部部落,吃了败仗。窦宾的马大约受伤了,便只能步行逃跑,拓跋力微派人把自己的马献给窦宾。窦宾回来之后,下令寻找献马之人,打算重赏,但是,拓跋力微却一言不发。直到很久以后,窦宾才知道献马的是拓跋力微,大为惊异,当场表示,要分一半领土给拓跋力微。拓跋力微坚决推辞,窦宾就把自己的闺女嫁给了他。窦宾还是觉得对拓跋力微的赏赐太轻,就问他想要什么,尽管提出来。拓跋力微就请求带着自己的部众北上,定居长川。

窦宾同意。

十余年后,拓跋力微部落壮大,声名远播,以前离散的旧部全都归附。

衣赐履说:关于拓跋力微献马却不明言,以及窦宾非要分一半国土给他的记述,纯属扯淡,看个热闹也就是了。但是,拓跋力微娶了窦宾的女儿,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则当为事实。

公元248年,窦宾临终前,告诫两个儿子,让他们尊拓跋力微为老大。儿子们不听,阴谋为逆。拓跋力微于是将他们诛杀,并吞了他们的部众和土地,其他大小首领,全都臣服,于是,拓跋力微手下兵力达到二十余万。

衣赐履说:拓跋珪追封了数十位祖先为皇帝,但却将拓跋力微定为始祖,给我的感觉,一个重要原因是,直到拓跋力微的时代,拓跋部才真正成为一支可以与其他较强大势力叫板的力量了。

关于窦宾告诫儿子们要事奉拓跋力微,以及儿子们因谋反而被诛杀的记述,显然被拓跋后人文饰过。因此,对拓跋力微的发迹,我隐隐约约有种“农夫与蛇”的感觉。拓跋力微依附于窦宾,并取得了信任,待翅膀长硬之后,则回身吃掉恩主。在拓跋氏的崛起过程中,拓跋力微并非孤例,道武帝拓跋珪对此道似乎更为熟稔。“依附恩主——壮大自己——吞并恩主”,这个过程很有点意思,值得探讨,我们一边往后读,一边慢慢印证。

公元258年,拓跋力微定都于定襄郡(山西省右玉县)的盛乐县(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此指东汉王朝时的定襄郡,其地于曹魏帝国时,已成塞外)。

四月,拓跋力微组织祭天活动,各部落的老大都来参加,只有白部首领不来,于是,拓跋力威率军征讨,斩杀白部首领,远近肃然,莫不震慑。拓跋力威对各部落老大们说:

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辽西乌桓首领)之徒,贪图财利,抢掠边民,虽然有所收获,但远远无法弥补死伤损失,而且招致仇敌,百姓涂炭,这不是长久之计。

于是,拓跋力微与曹魏和亲。

公元261年,拓跋力微派太子拓跋沙漠汗前往曹魏,考察中原风土人情。

拓跋沙漠汗住在洛阳,常常高朋满座。魏朝人奉送给他的金帛丝棉,每年数以万计。

衣赐履说:《魏书》记录为和亲,像是老大给小弟个面子,实际上是拓跋向曹魏归降。所谓考察中原风土人情,就是去做人质,呵呵。

拓跋力微与邻国交往,笃信推诚,从来不会为了一时之利而行苟且之事,待人宽厚率真,远近全都仰慕归附。晋朝取代魏朝之后,拓跋力微与晋朝也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拓跋力微年事渐高,拓跋沙漠汗请求回国。

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为拓跋沙漠汗备上丰厚的礼品,护送回国。

公元275年,拓跋力微又派拓跋沙漠汗到晋朝朝贡,冬天回国,司马炎又馈赠礼物,牛车达到百乘。拓跋沙漠汗到达并州,晋朝征北将军卫瓘,认为拓跋沙漠汗是个雄杰人物,以后可能成为晋朝的边患,就密奏司马炎,请把拓跋沙漠汗留下。司马炎不同意,卫瓘又奏请以重金贿赂鲜卑其他部落首领,让他们回去搞事情,互相陷害。司马炎同意,于是暂时将拓跋沙漠汗扣留。卫瓘则向拓跋部的管事人员,以及七七八八的部落首领,送上大量贿赂。

公元277年,晋朝终于放拓跋沙漠汗回国。

拓跋力微听说儿子回来了,十分高兴,派各部落的老大们到阴馆(山西省朔州市东南)迎接。

大家见面之后,立即大鱼大肉喝将起来,酒酣耳热之际,拓跋沙漠汗看到一只鸟从空中飞过,便对大家说:

各位,看我为你们射下这只鸟。

言罢,拓跋沙漠汗取过一张弓来,并不用箭,只听弓弦一响,一个弹丸飞射出去,飞鸟应声而落。

鲜卑人从来没见过用弓射弹丸的技艺,大家都大吃一惊,他们密商说:

看太子的衣着、举止,已经完全被中国同化了。而且,他现在身怀绝世奇术,如果继承了大业,一定会改变传统风俗,我们这些人恐怕不会受到重视。若论敦厚守本,太子比他那些留在国中的兄弟们,颇有不如啊。

一干人等纷纷称是。

此时,卫瓘的反间计开始发挥作用,会议作出两个决定:

第一,想办法干掉拓跋沙漠汗;

第二,派一部分人先回王庭,见机行事。

众人进见拓跋力微,拓跋力微问道,太子在晋朝多年,德行方面,有什么进步吗?

大伙儿说:

太子才艺出众,他用一张空弓就可以击落飞鸟,似乎学到了晋人的异法怪术,这可是乱国害民的预兆啊,请老大您详察。

拓跋沙漠汗在晋朝多年,长期不在老爹身边,早有好几个儿子已经受到拓跋力微的宠爱。老汉已经一百多岁了,本来就有些糊涂,又听各首领们这么说,顿时起了疑心,说道:

如果太子确实不宜率众,那就把他除掉吧(不可容者,便当除之)。

于是,这帮部落首领再度南下,诛杀拓跋沙漠汗。

衣赐履说:北魏在梳理历代拓跋老大时,经常把一些没做过老大的,也追封为帝。比如,这个拓跋沙漠汗就被追封为文皇帝。讲真,这一段儿也稍微有些疑惑,拓跋老汉一百多了,这太子怎么也得七八十了吧?但从史书行文上看,最多也就四五十岁,感觉中间至少差了一代人。

本年,拓跋力微病重。乌桓王库贤与拓跋力微甚为亲近,执掌权柄,之前,他也接受了卫瓘的贿赂,就想着把各部落搞乱。于是,他就在朝堂上磨斧子。

各部首领问他这是在干嘛?

库贤转过斧身,用拇指试了试锋利程度,对着斧刃儿吹了一口气,阴阴地说:

主上痛恨你们进谗言杀害了太子,现在十分后悔,他打算把你们的长子全都抓起来杀掉。

各部落首领一听,全都吓出一身白毛汗,立即四散逃跑。

不久,拓跋力微去世,享国五十八年,享年一百零四岁。

儿子拓跋悉禄继位。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6

抗抗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