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二野“三号人物”拟授大将,毛主席一笔划去名字:此人不授衔

有范又有料 2024-11-26 21:37:19

1955年初,解放军首次大授衔工作重启。在汇报给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预授衔大将名单上,有张际春的名字。

张际春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二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地位仅次于刘邓,是二野的“三号人物”。

张际春授大将军衔,也是实至名归。三湾改编后,根据“党指挥枪,政治挂帅”的原则,政治部主任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位居司令员和政委之后,是“三号首长”。

1955年首次授衔,四大野战军中,一野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授上将,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授上将,四野的谭政更是大将。因此,授张际春大将并不过分。

然而,毛主席审阅大将名单后,却一笔划掉张际春的名字,称:“此人不授衔。”

参加宜章暴动,登上井冈山

有人说,谭政自秋收起义时就跟着毛主席,是毛主席的心腹爱将,沾光被评为大将。其实,张际春也是一位“老井冈山”,与毛主席、朱老总交情不浅。

张际春是湖南宜章人,出生于1900年。他家里条件一般,父母却很有远见,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也不负厚望,考上了位于衡阳的省立第三师范。

在衡阳三师读书期间,张际春遇到了一位贵人,正是毛主席。上世纪20年代初,毛主席是三湘大地最早、最有力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享有极高威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主席长期留在湖南,写农村调查,到各大学校演讲。

1922年,毛主席受邀到衡阳三师演讲,题目为“社会主义”。张际春当时就在台下,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坚定了投身革命的想法。

张际春的第二个贵人,是另一位伟大领袖朱德。1925年,张际春师范毕业,回家乡宜章当教员。北伐战争开始后,宜章掀起大革命的波澜,组建起农民协会。张际春有知识有热情,迅速投身其中,当上了农协秘书长。

然而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企图扑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1928年1月,继三大起义之后,湘南起义爆发了。

湘南起义的核心区域就在张际春的家乡宜章,史称宜章暴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中,张际春领导农协攻打宜章县城,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之后,张际春随朱老总登上井冈山,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二野“三号人物”,刘伯承评价:作用不可估量

井冈山会师后,红4军成立,张际春任2纵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他开始从事政治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

张际春是井冈山少有的大学生,文学功底不错,写得一手好文章。毛主席、朱老总都很喜欢他,战士们称他为“井冈山笔杆子”。

张际春政治觉悟高,善于发动群众,地位也迅速攀升。红军南下湘南后,他又任红一军团第3军秘书长,协助黄公略工作。

红军时期,张际春搭档过许多杰出将领,如黄公略、曾士峨、寻淮洲。遗憾的是,这些人都牺牲在战场,如果健在,他们至少是大将。

长征路上,张际春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五军团是全军后卫,执行殿后任务,被称为“铁屁股”。为了鼓舞部队士气,张际春让将士们在战前高歌:“坚决前进、反攻敌人,将苏维埃红旗插遍全中国!”

抗战爆发后,张际春继续从事政治工作,曾任抗大政治部主任(校长林总)、北方局宣传部部长(代书记彭德怀、邓小平)。看看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张际春的分量有多重了。

解放战争时期,张际春主动请缨去了前线,在刘邓大军工作。此后刘邓大军经历数次改编,从晋冀鲁豫解放军到中原野战军再到第二野战军,张际春担当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二野成立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开国上将、同样出身二野的宋任穷曾公开表示:“张际春是刘邓之后,二野的第三号人物。”

实际排名也的确如此。在二野前委五人中,张际春排名第三,仅次于刘邓,排在陈赓、李达前面。

在将士们的印象中,刘伯承深谙军事理论,被称为“军神”,说话幽默,喜欢和战士们打交道;邓政委运筹帷幄,不苟言笑,也不轻易发怒;张际春则集二人所长,为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深受将士们喜爱。

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决战淮海,每一场大战都有在张际春的身影。他协助刘邓首长工作,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赫赫战功。作为他的上级兼战友,刘伯承评价说:“张际春在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任中宣部副部长,无衔大将

张际春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

渡江战役中,二野解放南京。大军进城前,张际春特别指出指出,李自成、洪秀全是前车之鉴,坚决不能出现骄纵自满,肆意妄为的情况。

二野进军大西南时,张际春主持政治工作会议,又说:“这是一项军事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恪守纪律,服从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张际春继续担当要职,任西南局第二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重庆军管会主任等职,仍是大西南的党政军三把手。

自湘南起义起,张际春就是重要人物,搭档过最顶尖的开国元勋,给四位元帅当过副手。他身为二野“三号人物”,1955年拟授大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毛主席审阅名单时,却划掉了张际春的名字,批注:“此人不授衔,另有安排。”

是毛主席对张际春有偏见吗?当然不是,只是张际春当时的情况非常特殊。1954年,张际春奉调入京,出任中宣部副部长,脱离军队的干部原则上不参加授衔。

张际春从军26年,地位显赫,有人觉得可惜,他却说:“有军衔很好,没有军衔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地方如此,在中央也是如此。”

实际上,张际春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一次二野搞照片展览,他的照片和刘邓的照片并列在一起。他看到后连忙制止,说:“一支部队能有几尊神?赶快把我的照片撤下来。”

照片撤下后,他长舒一口气,说:“我只是二野的一名勤务兵。”

低调做事,从不使用特权

战争年代,张际春将自己隐藏于刘邓之后,建国后也是如此,十分低调。

重庆解放后,张际春任军管会主任,一次应邀出席一所大学的演讲。当时重庆有国民党特务残余,十分猖獗。军官会担心他的安全,特意派了一队卫兵保卫他。

张际春看到后十分不满,说:“大学里都是学生,你们保卫我干什么?”在张际春的要求下,卫兵们只好不跟随他前往。后来张际春到学校,从来不要卫兵,也不坐公车,坐公共汽车前往。

张际春为人太过低调,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一次他去重庆市委办事,新来的哨兵没见过他,把他拦了下来。他好说歹说,秘书也在一旁斡旋,哨兵还是不让他进。无奈之后,秘书只好给市委领导打电话。

听说张际春到访,市委领导连忙出门迎接,训了哨兵一顿。张际春制止说:“他挡我是职责所在,你们不应该批评他,还要表扬他。”

张际春从不搞特殊,对自己如此,对子女也是如此。

战争年代,他的子女们都在后方留守,聚少离多。建国后有了安定的生活,再加上张际春是大领导,子女们难免产生了骄纵的情绪。

一次,张际春的儿子犯错,工作人员教育他。他一点不害怕,还威胁说:“我爸是大首长,你敢动我,我就让我爸撤你的职!”

张际春得知后非常生气,把儿子拉过来狠狠教训了一顿,说:“以后不准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否则以后要出大事!”

随后,张际春又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搞阶级,工人、农民、服务员、警卫员都是革命的,应该尊重他们。

1958年,宜章县宣传部写了一本宣传在张际春的书,名为《张际春二三事》的书,准备出版。张际春不同意,给宜章县委写信,说:“我的事迹有什么好讲的,要多宣传工人和战士。”

张际春高风亮节,低调出事,也难怪他的名气不算大了。

0 阅读:1
有范又有料

有范又有料

有范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