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八路军送"鸡毛信",途中忽遇特务,被枪口顶住胸口
夜色渐深,一个身着破旧褂子的少年,正急匆匆地穿行在山西的乡间小道上。他的怀中,藏着一封插着鸡毛的信件,那是区队长亲手交给他的重要文件。谁能想到,就在即将抵达目的地的村口,一支黑洞洞的枪口突然顶在了他的胸前。
15岁的少年,面对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此时此刻,他既要设法保住自己的性命,更要确保这封关系重大的鸡毛信不落入敌手。在这危急关头,这个年仅15岁的八路军侦察员,到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一、少年的重托
1942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忻县八路军区队部灯火通明。区队长李向前正在桌前写信,他的神情格外严肃。就在半个小时前,上级送来了一份紧急情报:日军在太原集结了大量兵力,准备对我根据地发动新一轮"扫荡"。
"叫小张来!"李向前放下手中的笔,对门外的警卫员喊道。
不一会儿,一个身材瘦小的少年大步走进了房间。这个名叫张福来的15岁少年,是区队里年龄最小的侦察员。他出生在忻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就开始给地主放牛。1941年,他参加了八路军,因为熟悉当地地形,又机灵好学,被选拔成为侦察员。
"小张,你来得正好。"李向前从抽屉里拿出一根鸡毛,小心翼翼地插在刚写好的信封上,"这封信,你得在今晚十点前送到北泥集的七连。"
张福来接过信件,发现这不是普通的公文,而是一封"鸡毛信"。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经常用插着鸡毛的信件传递重要军情,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通讯方式。
"路上一定要小心,"李向前指着墙上的地图说,"你得避开清源、定襄这几个敌人据点,要是遇到危险,先毁掉信件保命。"
"区队长,您放心!"张福来郑重地将信件放进内衣口袋,"我一定把信送到!"
走出区队部,张福来径直去了武器室。值班的老王递给他一支驳壳枪和十发子弹。这支枪是他去年从一个伪军身上缴获的,已经随他出过不少任务。
李向前站在窗前,看着少年快步消失在夜色中。他知道,张福来要穿过三道封锁线,躲开敌人的岗哨,还要在天黑前翻越那座险峻的虎头山。这段路程,就算是老侦察员也得走上五六个小时。
这时,一阵寒风吹进窗户,李向前望着天边的晚霞,又想起了一件事。他赶紧叫来警卫员:"去,让王三陪小张一起去,带上干粮和手电筒。这山路不好走,两个人也好有个照应。"
就这样,两个年轻的侦察员踏上了送信的征程。他们谁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二、战火中的信使
夜幕降临,张福来和王三踏上了送信的路途。在这片山西大地上,每一条通往村庄的小路都布满了危机。日伪军在各个要道设立了据点,修筑了碉堡,挖掘了封锁沟,还派出大量特务和汉奸四处游荡。
1942年的八路军通信工作极其艰难。没有电台,没有电话,连个自行车都是稀罕物。"11号汽车"——也就是用两条腿走路,成了传递军情的唯一方式。
"记住了,遇到盘查就说是去投靠亲戚的。"王三取出两顶破旧的草帽,递给张福来一顶,"腰带要系松点,枪套别露出来。"
在出发前,两人已经换上了当地农民的衣着:半新不旧的棉布衫,打着补丁的裤子,脚上是磨破了的千层底布鞋。这是侦察员们的基本功之一,他们要在敌人眼皮底下来去自如,就得学会伪装。
为了避开敌人的岗哨,两人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这条路张福来再熟悉不过了,小时候他就在这里放牛,每一处岔路、每一个隐蔽点,他都了如指掌。
"当心点,前面有个封锁沟。"张福来压低声音说道。在月光下,可以看到一道深深的壕沟横亘在路中间。这是日军为了限制八路军活动,强迫老百姓挖的。沟深三米,宽两米,两边还有岗哨把守。
两人蹲在灌木丛中观察了一会儿。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接着是日语的吆喝声。一队骑兵正沿着封锁沟巡逻。
等骑兵走远,张福来和王三才小心翼翼地爬过封锁沟。刚爬上来,就听见不远处的虎头山方向传来一阵枪声。那里驻扎着一个日军小队,经常半夜突袭附近的村庄。
穿过一片玉米地,前面就是清源镇了。这个小镇是日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扎着一个中队的兵力。每天天黑后,日军就在镇口设岗盘查过往行人。
"跟我来。"张福来带着王三拐进了一条羊肠小道。这条路是当地老百姓偷偷开辟的,专门用来躲避日军盘查。路很窄,两边都是齐腰高的高粱,走在里面完全不会被人发现。
就在他们绕过清源镇时,一阵狗叫声突然打破了夜晚的寂静。两人赶紧蹲下身子,屏住呼吸。透过高粱杆的缝隙,可以看到几个持枪的人影正在不远处走动。
这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距离送信的最后期限只剩不到两个小时。而北泥集村还在十多里外,中间还要穿过一片空旷地带。
两个年轻的侦察员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三、机智周旋
终于到达北泥集村,张福来和王三决定分头行动。王三守在村口警戒,张福来则去打探七连的下落。就在他走进村公所时,一支黑洞洞的枪口抵在了他的胸前。
"你是什么人?"特务厉声问道。借着微弱的月光,张福来看清了对方的装束:一身灰色短装,头戴鸭舌帽,腰间别着手枪皮套,正是日军特务机关的标准打扮。
"报告长官,我是忻县特务队的。"张福来不慌不忙地说道,"奉队长之命来这里查访八路军的情报。"
特务将信将疑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少年。张福来继续说:"您瞧,我这身打扮就是为了打入八路军内部。刚才我还在村东头打听到,说是有八路军的队伍在附近活动。"
这番话引起了特务的兴趣。他放下枪,掏出一包烟,递给张福来一支:"你是忻县哪个小队的?"
"我是王队长手下的。"张福来接过香烟,装作老练地点上,"您是这边据点的吧?咱们都是自己人,何必这么客气。"
特务点点头:"我是西边炮楼的。听说这村子里有八路军的线人,所以来摸摸情况。"
就在这时,村东头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狗叫声。张福来立即抓住机会说:"不好,听这动静,八路军的人可能来了!您赶紧通知弟兄们,我去东头盯着。"
特务刚要说话,张福来又补充道:"要是打草惊蛇,咱们可就白忙活了。您从南边走,我从北边包抄,这样才能堵住他们。"
特务觉得有理,转身快步向南边走去。等他的身影消失在黑暗中,张福来立即转向相反的方向,快步向村外跑去。
在约定的地点,张福来见到了正在焦急等待的王三。两人一边快步赶路,一边交换了各自的情况。原来王三也发现村里有好几个可疑的人,看来日军是早有准备。
月亮渐渐爬高,时间已经过了九点半。他们必须在半个小时内找到七连,否则就要误了大事。就在这时,前方的树林里传来一声布谷鸟的叫声——这是八路军的联络暗号!
两个年轻的侦察员面对面相视一笑。这一次的惊险周旋,他们总算闯过来了。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前面的路上,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危险在等待着他们?
四、生死较量
布谷鸟的叫声引导着两个年轻的侦察员向树林深处前进。然而,就在他们即将接近目标时,一声清脆的枪栓声在身后响起。
"举起手来!"一个粗哑的声音用日式中国话说道。
张福来和王三缓缓转身,发现三个持枪的日军特务正用枪指着他们。领头的正是刚才在村公所遇到的那个特务,他狞笑着说:"小子,演技不错啊,要不是你说的王队长三个月前就已经死了,我还真被你骗过去了。"
特务示意两人靠墙站好,开始搜身。当他们在张福来怀中摸到那封插着鸡毛的信时,顿时兴奋起来:"果然是八路军的通信员!"
就在特务低头查看信件的瞬间,张福来突然一个箭步上前,右手握拳直击特务面门。与此同时,王三猛地向旁边一个翻滚,躲开了另外两个特务的枪口。
"砰!"一声枪响划破夜空。
特务的子弹擦着张福来的耳朵飞过,打在了身后的树干上。张福来趁机抢过特务手中的信件,转身就跑。王三也已经摸出了腰间的驳壳枪,对着特务连开两枪,迫使他们暂时躲避。
"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特务头子捂着流血的鼻子大喊。
一场生死追逐在月光下展开。张福来和王三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树林间快速穿梭。身后传来密集的脚步声和枪声,子弹呼啸着打在树干上。
两人一边跑,一边寻找机会反击。王三的驳壳枪里只剩下最后三发子弹,必须节省使用。眼看弹药就要耗尽,前方突然出现了一道深沟。
"跳!"张福来大喊一声。
两人纵身跃下沟壑。这是一道废弃的封锁沟,深约两米,底部长满了荆棘。特务们显然没想到他们会选择这条路,追赶的脚步声逐渐远去。
等到确认安全后,两人从沟里爬出来,发现身上都被荆棘划出了不少口子。张福来赶紧检查怀中的信件,还好完好无损。
此时月亮已经升到了最高处,距离送信的期限越来越近。两个满身泥土和血迹的少年,继续向着目标地点跋涉。在这片他们从小生活的土地上,每一寸山路都记载着抗日战争的艰辛。
远处的树林里,再次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这一次,他们听得更加清晰了。
五、使命必达
布谷鸟的叫声引领着张福来和王三来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前。七连的哨兵早已等候在那里,迅速将他们带进了临时指挥所。
"报告连长,区队部急件!"张福来将那封沾满泥土和血迹的鸡毛信交到连长手中。
连长刘铁生打开信件,仔细阅读后立即叫来通讯员:"马上通知各排,立即向东转移,天亮前必须通过封锁线!"
原来,这封信带来了日军即将对根据地发动"扫荡"的情报。七连原本准备在这里伏击敌人的一支运输队,现在必须立即改变计划。
"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刘连长看了看手表,"刚好九点五十分。"
就在这时,山洞外突然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声。追踪张福来和王三的特务显然没有放弃,他们叫来了增援,正在搜索这片地区。
"立即转移!"刘连长当机立断。
七连的战士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紧急转移。不到三分钟,全连就已经收拾完装备,按照预定路线分散撤离。张福来和王三也加入了转移的队伍。
夜色中,一支支小分队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穿过树林。他们要在天亮前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途中,刘连长告诉两个年轻的通信员:"你们这次送来的情报太重要了。日军不仅要对我们发动'扫荡',还准备在太原增兵两个联队。要不是你们及时送到这封信,我们就要陷入重重包围了。"
在穿过一片开阔地时,远处的炮楼突然发射了照明弹。所有人立即就地隐蔽。照明弹在空中划出一道刺眼的光芒,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
等照明弹熄灭后,队伍继续前进。天边已经开始泛白,黎明即将到来。就在这时,前方传来了日军的哨音。一支巡逻队正好挡在必经之路上。
刘连长打出手势,示意部队按照预案分成三路包抄。战斗在黎明前爆发,七连的突击小组迅速解决了巡逻队,为主力部队开辟出一条通道。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时,七连已经安全通过了封锁线。张福来和王三完成了护送任务,准备返回区队部。
"你们表现得很好,"刘连长说,"回去告诉区队长,七连一定不负重托!"
几天后,当日军的"扫荡"部队抵达这片地区时,这里早已空无一人。而在他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八路军的反"扫荡"作战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个惊险的夜晚,两个年轻侦察员和那封千钧一发的鸡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