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见到叶挺的儿子叶正大,说:中国的起飞就靠你了
1950年的除夕之夜,莫斯科飘着鹅毛大雪。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内,毛主席正与一群怀揣报国之志的留苏学子促膝长谈。其中,一位23岁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大。当得知叶正大学习航空专业时,毛主席紧握其手,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的起飞就靠你们了。"这句朴实的嘱托,不仅是对一个年轻人的期许,更是对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深远展望。此后,叶正大用毕生精力践行着这份重托,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专家,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做出卓越贡献,直到2017年以90岁高龄辞世,完美诠释了一代航空人的使命与担当。
战火淬炼 铸就航空报国志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27年,叶正大出生在一个革命将领的家庭。他的父亲叶挺将军是我党重要军事指挥官,时任新四军军长。
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叶正大从小就表现出对航空事业的浓厚兴趣。每当看到天空中掠过的飞机,年幼的他总会仰头观望许久,那颗想要驾驶飞机、制造飞机的种子在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工业几乎为零。红军仅有的一架"列宁号"飞机因故障无法持续使用,只能眼睁睁看着敌机在头顶盘旋轰炸。
这段经历深深刺痛了叶正大幼小的心灵,他暗下决心要改变中国在空中无法自卫的局面。年少的志向化作他日后投身航空事业的不竭动力。
1948年,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党中央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选派优秀干部子女赴苏联学习。这批学子中包括叶剑英的女儿叶楚梅、萧劲光的儿子萧永定、高岗的儿子高毅等21人。
对叶正大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9月,他如愿以偿踏上了去往莫斯科的征程,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学习。
在苏联的求学岁月里,叶正大刻苦钻研航空知识。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改变祖国航空工业落后面貌的重任,每一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
寒来暑往,这位年轻的航空学子用汗水浇灌着理想。在莫斯科的街头,在航空学院的课堂上,处处都留下了他追逐航空梦想的足迹。
这段求学经历为叶正大日后在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的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不仅掌握了先进的航空技术知识,更培养了严谨的科研作风。
从一个对飞机充满憧憬的少年,到一位即将在航空领域大展拳脚的青年才俊,叶正大的成长历程映射着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缩影。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代航空人的梦想正在腾飞。
莫斯科雪夜 寄托航空宏愿
1950年2月16日,莫斯科城笼罩在茫茫大雪之中。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内灯火通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在这个中国传统的除夕之夜,毛主席特地抽出时间接见了二十一位留苏学生。这些年轻人都是我党重要领导人的子女,肩负着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
大使馆会客厅里,毛主席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张年轻面孔。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家提出了三点要求,言语中饱含期望。
"要努力学习,掌握好建设本领。"毛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强调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
"要艰苦奋斗,不要同苏联同学攀比。"毛主席道出了国家的现实处境。在场的学子们都深深明白,祖国还很穷,更需要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要锻炼身体。"毛主席说这话时,目光格外认真。他指出,没有强健的体魄,再多的知识也无法为祖国服务。
讲话结束后,毛主席走下讲台,与学生们亲切交谈。当他走到叶正大面前时,双眼中流露出特别的关注。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毛主席握住叶正大的手问道。"我学的是航空。"叶正大坚定地回答。
听到这个回答,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中国的起飞就靠你们了。"这句话像一把火炬,点燃了叶正大心中的报国热情。
叶正大鼓起勇气,向毛主席提出请求:"主席,能否为我题个词?"毛主席欣然应允,拿起笔在叶正大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九个大字。
"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这九个字力透纸背,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航空梦想。字迹未干,周围的同学们也纷纷围拢过来,期待得到主席的题词。
毛主席耐心地询问每个学生的专业,一一为他们题词。然而,当得知有五名学生学习政治和哲学时,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政治和哲学要回国学习。"毛主席语气坚决地说。他指出新中国最需要的是工程师、机械师、飞行师等专业技术人才。
大使馆的灯光映照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这个不寻常的除夕之夜,载入了中国航空史的重要篇章。毛主席对叶正大的期许,化作了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时光定格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年轻人的航空梦想,与祖国的未来紧紧相连。这场意义非凡的谈话,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归国建设路 践行航空梦
1954年夏天,结束留苏学业的叶正大踏上了归国的征程。莫斯科航空学院的求学岁月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祖国的建设事业正等待着他大展身手。
回国伊始,叶正大被分配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这座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飞机制造基地,承担着仿制米格-15战斗机的重任。
在沈飞工作期间,叶正大从最基层做起,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他参与了歼-5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为中国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1956年,国家决定在西安建设新的航空工业基地。叶正大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前往西安。这一年,他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歼教-1教练机的研制工作。
在西安的日子里,叶正大和同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在车间里研究图纸、调试设备,晚上挑灯夜战解决技术难题。
歼教-1飞机的研制过程充满了挑战。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数据,叶正大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
经过两年的努力,1958年8月,歼教-1飞机完成首飞。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1960年代初,叶正大调任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他带领团队开始了更具挑战性的歼-8战斗机研制工作。
歼-8项目是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叶正大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从方案论证到总体设计,从风洞试验到原型机制造,叶正大事必躬亲。每一个技术难关,他都带领团队反复攻关,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在研制过程中,叶正大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他把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同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人才。
1969年7月5日,歼-8战斗机首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设计制造高性能战斗机的能力,实现了航空工业的重大突破。
叶正大和他的团队没有停下追求卓越的脚步。随后的岁月里,他们又相继完成了歼-8Ⅱ等改进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这些年来,叶正大始终牢记着1950年除夕夜毛主席的嘱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飞机。
从沈阳到西安,从技术员到总设计师,叶正大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他用毕生精力践行着航空报国的誓言,为中国航空事业的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带领下,一代代航空人接续奋斗,推动着中国航空工业不断向前发展。那个雪夜里的期许,终于在祖国的蓝天上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桃李满园时 航空报国志
1980年代,叶正大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依然活跃在航空事业的第一线。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他担任技术顾问,为新一代战机研发出谋划策。
一批批年轻的航空人在他的指导下成长,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中坚力量。叶正大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1985年,叶正大主持编写了《中国军用飞机设计发展史》,这是一部凝聚着他毕生心血的著作。书中记录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他的倡议下,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建立了航空技术档案馆。这里保存着从歼教-1到歼-8系列战机的全部技术资料,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1990年,年过古稀的叶正大仍然坚持每周到研究所指导工作。他特别关注新型战机的研发进展,经常与年轻设计师探讨技术问题。
叶正大十分重视航空领域的国际交流。他多次参加国际航空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就。
2000年,在庆祝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50周年的大会上,叶正大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展望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美好未来。
随着年龄增长,叶正大逐渐从一线工作退下来,但他始终关注着航空事业的发展。每当看到中国新型战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他都倍感欣慰。
2010年,88岁高龄的叶正大完成了回忆录的撰写工作。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航空生涯,更是一部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
在晚年,叶正大经常到航空院校作报告,向青年学子讲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他希望把航空报国的精神传承下去。
2015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授予叶正大"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是对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最高褒奖。
2017年4月,叶正大在北京辞世,享年90岁。他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零起步到蓝天腾飞的全过程。
叶正大去世后,航空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思会。许多曾经受教于他的航空人,如今已成为航空工业的领军人物。
如今,中国的天空中已经有了完全自主研发的歼-20等先进战机。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着叶正大等老一辈航空人的心血。
在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叶正大的办公室被改造成了纪念室。墙上挂着1950年毛主席为他题写的那句话:"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67年前莫斯科雪夜里的嘱托,通过叶正大和几代航空人的接力奋斗,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的航空事业正以更加强劲的步伐,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