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豆腐这道菜看起来就怪,外地人看到就摇头说不敢吃,可对于我们当地人来说,这玩意就跟大米饭一样,从小吃到大,哪怕是放了好几天的米豆腐,照样能一口气吃一大碗。
制作米豆腐真的很有讲究,我家隔壁的王婶就总说要选那种新鲜的米来磨,磨出来的浆水要细腻,不能有杂质,她说这样做出来的米豆腐才会又嫩又滑,吃起来像绸缎一样。
每次看到王婶做米豆腐,她都会先把米泡上一整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开始磨米浆,磨出来的米浆要经过好几道筛子,这样才能把那些糙皮都给筛掉,最后剩下的就是又白又细的米浆水。
王婶说做米豆腐最难的就是掌握火候,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又不容易凝固,要想做好还得看经验,这些年她做下来,光看米浆的颜色就知道火候到了没有。
我们这边的调料铺子里总能闻到各种香料混在一起的味道,老板娘说做红油米豆腐最重要的就是调料,光是辣椒就分好几种,有干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用处。
以前我想自己在家做红油米豆腐,结果怎么做都不对味,后来才知道光是调料的配比就有讲究,盐要用粗盐,醋要用米醋,蒜末要现拍的才够香。
老板娘说她家的调料是祖传的配方,具体比例从来不告诉别人,但是她说做红油最关键的是要用小火慢熬,熬出来的红油才会又红又亮,倒在米豆腐上才够味。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吃凉拌的米豆腐,切成小块,浇上红油和调料,再撒上一把香菜,端着碗在院子里吃,那叫一个爽快。
冬天就不一样了,要把米豆腐切成厚片,放在锅里煮一煮,等它吸足了汤汁,再配上辣椒油,吃起来热乎乎的,暖到心里去。
王婶说米豆腐最好是刚做出来的时候吃,那时候口感最好,但是放上一两天也不会坏,反而会有另外一种味道,就像酱菜一样越放越香。
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米豆腐,街坊邻居之间还会互相送,这也是一种传统,送的时候总会说些吉利话。
现在城里的小孩可能不太爱吃米豆腐,觉得太普通了,但是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人来说,米豆腐就像是一种乡愁,吃一口就能想起很多事情。
以前上学的时候,妈妈总会给我带一份凉拌米豆腐当午饭,放学回家的路上,还能闻到书包里飘出来的香味,那时候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香的味道。
后来我发现米豆腐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吃法,可以炒着吃,可以煮汤,甚至可以做成甜点,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总能找到新的吃法。
有一次去外地朋友家,看到他们把米豆腐切成丝,和肉丝一起炒,加上一些青椒,做出来的味道居然也很不错,让我对米豆腐有了新的认识。
现在有些年轻人开始尝试给米豆腐加入新的元素,比如加入芝士、加入水果,虽然很多老一辈的人接受不了,但是这也算是一种创新吧。
王婶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做米豆腐的手艺传下去,她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断了,所以她经常叫年轻人来学。
虽然现在超市里也能买到包装好的米豆腐,但是那个味道总是差那么一点,可能是因为少了那份用心和耐心吧,做米豆腐就是要慢工出细活。
前两天听说隔壁村有人开了个米豆腐作坊,用机器做米豆腐,虽然效率高了,但是老一辈的人都说,还是手工做的米豆腐好吃,这里面的差别,可能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尝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