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典名著电视连续剧中的精彩插曲哪一首幕后制作最为传奇

南莲看过去 2025-02-10 21:58:45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分别于1986年、1987年、1994年、1997年被搬上电视屏幕。不仅剧情演绎精彩纷呈,而且每部剧都设计安排了十分好听的插曲。

二、三十年岁月流逝,可能有些电视剧的情节被淡忘了,但那一首首好听的插曲却依然在传唱。

四大古典名著电视剧中,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的87版《红楼梦》,安排的插曲多达13首。

当年来自吉林长春汽车厂的女业余歌手陈力,以其天籁般的嗓音,把《红楼梦》《红楼梦》“满腔惆怅、无限感慨”插曲演唱得如泣如诉,真真切切唱出了沧桑凄感,唱到动人魂魄,让人入耳入心。

尤其是剧中的《枉凝眉》、《葬花吟》等插曲,旋律极其优美,既凄婉又深沉且主题鲜明,为全剧增添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至今一提电视剧《红楼梦》,人们仍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些耳熟能详、催人泪下的插曲,同时沉浸在黛玉、宝玉如诗如梦的情怀和幻境中。

摄制时,总导演王扶林为这部电视剧找作曲有两条要求:一是古典和现代要结合好,二是一定要在青年人中传唱开。

同样对《红楼梦》故事抱有不解情怀的作曲家王立平,主动找到导演要求为此剧作曲。他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功争得《红楼梦》作曲权。

王立平不敢沉浸在拿下任务的兴奋中,迅速投入艰难的创作苦旅。

自此,《红楼梦》全剧音乐创作,全都由王立平一人承担。

他结合剧情,对每段曲目都精雕细琢,仅一首《枉凝眉》,就用了整整一年多时间才完成。

王立平1941年出生在吉林长春,是国家一级作曲家。1979调入北京电影乐团从事电影电视音乐作曲工作。

参与《红楼梦》音乐创作时,他已经是国内很知名的作曲家。《少林、少林》、《牧羊曲》、《驼铃》、《说聊斋》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出自他的笔下。

王立平认为,名著《红楼梦》通篇含着或淡或浓的悲哀。即使是最辉煌壮丽的场面,也隐藏着一丝悲哀。灯红酒綠中却预示着家族的破败,蕴含着世道的沧桑。人生苦涩的滋味和无奈感叹的情愫,就是《红楼梦》的基本特点。

创作中,王立平运用了现今世人所能理解的、全新的、只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浯言,呕心沥血,历时四年半,一千六百多个日夜,如期完成了全剧情感基调为“惆怅、悲伤”的音乐创作。

后来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用文字写下的不朽传奇,而王立平则用音乐重新谱写了一曲绕梁不绝的千古传奇《红楼梦》。

的确,他巧用音乐的动感,将主人公林黛玉的“卿卿”生动地刻画出来,将《红楼梦》中曹雪芹无法通过语言进行的情感表达,用音乐展现出来。打造了专属的红楼旋律。

就剧中的经典歌曲《枉凝眉》来说,它作为《红楼梦》通篇音乐的主题曲,以忧伤的情怀、低沉的曲调,吟吟描述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理想因各种不可抗拒因素最终破灭、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情经历。歌曲如名“枉”“凝眉”,如泣如诉、缠绵悱恻。

这首曲子,王立平釆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开头以叙述为主的音调铺开,到了两个“若说”音节,则展示出哲理性的内涵,表达主角对“命运无常”的哀怨。中间写到“如何心事终虚化”时又把音调放低,从而产生令人回味的效果。

《枉凝眉》歌曲末段的“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句,音调开始渐渐转低,展示林黛玉面对眼前的现实,只能以泪表达内心的极端不满。而结尾的“啊”拖音,看似简单,却有着拨动人内心敏感神经的震撼力。

它曲调骤然高昂,向苍天大地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不仅表现了剧中人物对夭折爱情的无奈和愤激,也给听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想象。

2019年11月,在新时代国际电视节上,《枉凝眉》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视金曲。

八十四集的94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引起的轰动效应持续很久。这部剧的片头和片尾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历史的天空》,被无数人认定是歌曲作品中的经典。

三十多年过去了,《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直还在传唱。它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厚重的历史感,贴切地表现出《三国演义》电视剧悲壮慨叹的主题,令观众喜爱难舍。而且,它甚至已经成了原唱杨洪基老师的特有符号。

《滚滚长江东逝水》歌词,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写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文学家毛宗岗在删改罗贯中版《三国演义》时,有意将这首词放在了小说的卷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首词开篇从大处落笔,怀古且物志,意境深邃。随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则具体刻画了一群老渔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慨然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1993年,《三国演义》总导演王扶林,邀请包括谷建芬在内的五位作曲家为这部剧主题曲试稿,最后由剧组其他主创人员投票决定那个优选。

数月后,王扶林约见谷建芬说,大家一致通过了你创作的作品。但一位领导认为《三国演义》是英雄之歌,不应找女作曲家写,担心气势不够阳刚···。于是,谷建芬收回了之前提交的曲子,决心重写。最后创作了流传至今的《滚滚长江东逝水》。

歌唱家杨洪基,是在同20多位歌手竞争中获得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机会的。谷建芬请杨洪基去录音。杨洪基看见好多人在里面唱,还要选拔,他觉得竞争这么激烈,信心不太足,就随便唱了一遍。

但谷建芬觉得他唱的味与众不同。当时,杨洪基采用古典作品的风格,也吸收了中国戏曲的风格,直接把昆曲的感觉加了进去。但这首歌不完全是戏曲,还要发挥美声的高音特点。经过一番努力,杨洪基把所有元素都柔了进去,加上他音色也特别好,赢得了全剧组的认可。

果然是谷建芬慧眼识珠。随着三国剧的播出,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红遍海内外。

剧中的另一首插曲《历史的天空》,由女歌词作家王健作词,也是著名音乐家谷建芬作的曲,由歌手毛阿敏演唱。

这首歌是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

《历史的天空》歌词凝练、概括,典雅精湛、简洁易懂,更寓意深刻。歌曲的旋律从容、平稳,对三国纷争这么大的历史画卷,从容回味,颇为潇洒。

而整首曲调深沉,情感悲壮、苍凉,令人荡气回肠,加上毛阿敏磁感声音的倾情演唱,充分彰显了这首歌曲的魅力。

《历史的天空》从回味和审视切入历史,尽情抒发对历史的感受与体验。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直白告诉观众,三国那段群雄逐鹿的历史已经远去,但那些叱诧风云人物的“鲜活面容”却仍在眼前飞扬。

闭目沉思,三国故事中的兴亡盛衰、聚散离合,真的令人感慨难抑。而书中剧里那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的胸怀和气概,却永远在历史的天空回荡。

为了创作这首歌词,词作者王健仔细写了三本《三国演义》的人物小传。回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回忆《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和他们那种历史的主动精神···。这一百三十多字的歌词,王健用了一个半月才出出来。

2008年12月,《历史的天空》获得国剧盛典·回响30年最具影响力电视剧主题曲。2012年10月,再次获得北京电视剧辉煌30年经典电视剧歌曲奖。

如果说起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人们耳畔首先会响起歌曲《敢问路在何方》那熟悉的旋律。在时间的长河中,这首歌能不断唤起人们对《西游记》故事的记忆。

《西游记》古书和剧的名称,重点在“游”字上。这里的“游”,可不是旅游、游玩,而是跋涉游走的意思。

唐僧奉旨去西天取经,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跋山涉水,冲破九妖十八怪的阻挠和重重艰险。

而·这首旋律激昂且深沉的《敢问路在何方》,生动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的情景和他们的坚韧不拔精神。

《敢问路在何方》,不仅为86版年电视剧《西游记》增添了无尽艺术魅力,更以其深邃的歌词和激昂的旋律,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成为了《西游记》的标志性符号和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闪光的印记。

歌曲前半部分的两段歌词,侧重叙述取经路上的艰苦行程和克服艰险不断前进的情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后半部分则对西天取经行程和精神作了总概括:“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对歌曲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歌词作者、著名作家阎肃生前回忆,当年《西游记》剧组的音乐编辑王文华来找他为该剧写作主题歌的歌词,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下来。在看过《西游记》的样片后,他开始琢磨:唐僧师徒四人,大师兄孙悟空牵马开路,师父唐僧骑马在后,沙和尚挑着担子紧跟,猪八戒跟在后头……这一串镜头从脑海里飘过,于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便从他心底自然涌出。

但是写完这几句后,阎肃的思路就卡壳了。他感到很苦恼,连着两个星期都在屋里来回地走。那时他的儿子阎宇正在准备高考,在客厅的沙发上看书复习。看到父亲这副样子,终于忍不住说了句:“来回走什么呀,你看看地毯上都走出一条道来了。”

儿子的这句揶揄话,反而点醒了阎肃。他猛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再一想,对呀,路在哪里?路就在脚下。于是,阎肃的脑海里一下子就蹦出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金句,并成为整首歌词的高潮和亮点。

歌曲《敢问路在何方》1986年秋被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宣传材料,1988年获得首届中国十佳影视金曲奖。

86版《西游记》共25集,却安排了15首插曲,插曲数量可与同期的电视剧《红楼梦》比肩。

这版《西游记》电视剧从1982年试播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剧中一些好听的插曲可谓久唱不衰。

诸如《女儿情》、《天竺少女》、《五百年桑田沧海》等,都成了许多文艺演出的保留曲目。

其中《女儿情》一首,是导演杨洁拍摄完《趣经女儿国》这集后,特意让总作曲许镜清为女儿国国王创作的歌曲。

剧中女国王爱上唐僧,是一段美丽但又无奈的感情故事。怎样才能把女儿国国王的温柔、美丽、深情、含蓄、羞涩表现出来,是导演杨洁特别叮嘱让许镜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许镜开考虑再三,决定采用柔美抒情的小调作为歌曲开头,中间穿插低音鼓与弦乐的伴奏,并在背景中加入合唱,最终完成了整首曲目创作。

(杨洁导演与作曲家许镜开)

在录制歌曲时,杨洁导演又认为阎肃所写的歌词在情感表达上不够完美,但此时曲子已经创作完成,再找阎肃改词也来不及。

因此,杨洁决定依据原有的韵律和节奏感觉,自己动手对歌词进行重新修改。起初,仅对开头几句进行了调整,但随着修改的进行,发现整体上都需要顺应新的感觉进行修改,最终歌词几乎全部被重新改写。于是也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歌词:

“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愿今生常相随,常相随。”

另一首《天竺少女》,是剧中在玉兔精化身的天竺少女与唐僧成亲放篝火时响起。曲调非常的活泼和欢快,随着旋律的响起,观众的心情也随之摇摆雀跃。由于天竺是印度的古代称呼,这首插曲也展现了独特的异域风情。

作曲家许镜清没有去过印度,只能依靠自己对印度的书面和影视印象来进行创作。在寻找印度风格时,他想到老电影插曲《拉兹之歌》。于是借鉴这首歌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相关印度元素融入到了《天竺少女》中,较好体现了阎肃创作的歌词寓意。

1996年,《水浒传》被拍成43集电视连续剧,《好汉歌》传遍大街小巷。

数百年来只能通过小说文字描述想象的梁山英雄好汉,如今鲜活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宋江、晁盖、林冲、武松、鲁智深包括民间最为热议的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高俅,也都活生生走进了人们眼帘。

《好汉歌》是电视剧《水浒传》整部剧情主题的浓缩,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和感情、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首插曲的曲调有着胶东谐谑小曲的音乐风格,旋律简单,郎朗上口。

作曲家为了将该曲更好地与剧情融合,特地选取了领唱和合唱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电视剧《水浒传》要表现的群体形象,又揭示了剧情的深刻内涵。

为了这首歌曲的创作,86版水浒剧导演张纪中邀请曾为电视剧《便衣警察》创作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易茗为该曲作词,作曲则由著名音乐人赵季平负责。

在创作过程中,张纪中与几位作者对歌词反复进行了推敲和讨论。最初的歌词是“哥哥说声走,山上有朋友”等。张纪中感觉气势不够磅礴,不够大气。虽然《水浒传》反映的是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但确实有一种大江东去,大河奔流的雄浑气势。

已经快录音时,词作家易茗在一旁突然找到了创作灵感,瞬间想出了“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两句荡气回肠的歌词。

剧组原本找了一位关注度较高的歌手来演唱这首歌,但他唱完之后,大家听上去觉得“太痞气了”。之后,剧组又找到当时正在录音室录制另一首歌曲的刘欢,并邀请他来试唱。

刘欢在认真地看了曲谱后,满怀信心走进录音室。录制前,他告诉剧组把他的唱声调小一点、乐队调声大一点。因为他认为这首歌曲要收敛着一点来演唱更好。

结果刘欢一张嘴唱,便把该曲的气势唱了出来,全剧组都被震惊了。

刘欢也顺理成章成选为这首歌的原演唱。

(赵季平)

综上回顾,如同四大古典名著各具特色而难分高低优劣一样,经过当代艺术家们再创作的这四部电视剧的插曲,也是异彩纷呈,经典之作背后都有传奇,很难分出高低优劣。你喜欢哪一首,哪一首就最难忘怀。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0
南莲看过去

南莲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