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三次邀请她出任要职,她为何都婉拒了

文山聊武器 2024-12-30 14:36:55

1945年,经过长达一个月的谈判,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在结束重庆谈判之后,毛主席向下属说他要见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一知。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三次邀请王一知在党内出任要职,但都被她婉言拒绝。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次邀请,婉言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朱元帅先后三次向王一知伸出了橄榄枝,希望她能来党内任职。王一知在抗战期间长期从事地下情报工作,毛主席一见王一知,便十分风趣地调侃说:“你从事地下工作这么多年,也该到地上来了。”王一知心中百感交集,这么多年的腥风血雨,终于拥有了一个和平的结局。

在中央领导们的深切关心下,王一知最后还是回绝了领导们的工作安排,她很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梦想——她要留在教育一线,当一名教书育人的园丁。王一知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与她过往的学习经历有关,早年她就读的就是师范专业,毕业后曾经任教于溆浦小学。这所小学可是大有来头,它是由向警予创办的,工作期间王一知深受向警予影响,决心像她一样投身教育事业。

后来,抗战期间王一知进入合江一所女中担任班主任,教授国文学科。在紧凑的教师生涯中,时间虽不长,但王一知都与当时的学生结下了深刻的师友情。这种感情十分纯粹、积极、正面,王一知决心要在教学领域继续深耕,为中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上海解放初期,王一知受命担任吴淞中学校长,吴淞中学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学校之一,原属国民党管理。王一知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是恢复学校的教学功能。吴淞中学经过长时间的战火摧残,原有的教学楼早已破碎不堪。这时,她着手进行组织重建,以身作则,没日没夜地与老师、学生们一起对校舍进行修复,很快,学校就恢复了基本的教学功能。

投身工作的王一知日渐消瘦,师生们十分担心,多次阻止她再干重活,她无奈暂时停止了校舍的修葺工作。

但闲不住的王一知又很快找到了新的去向——开辟校园里的荒地种菜。很快,师生们吃上了校长亲手种的蔬菜,心中都非常感动,认为她将延安精神以最好的方式带到了学校之中。在她的管理下,学校的运营很快恢复正常,师生们也有了安全的校舍可以上课。

王一知面临的第二个重大挑战,是规范学校的教学制度。吴淞中学教师队伍中有许多留用人员,其中,老派知识分子尤为执拗。这些人信奉老一套观念,作风不正,频繁迟到早退,对政治活动毫无热情。建国之后,部分同志看不惯他们的表现,向王一知提出,应当对这群不听话的人加以惩罚,

大力批判,让他们学乖一点。王一知的态度却十分宽容,认为有教无类,对老派知识分子不能使用如此粗暴的方法,应当以温和的态度感化他们,以身作则改变他们。春风化雨,不过如此,在王一知的长期浸润下,许多老派知识分子对她的管理心悦诚服,也打消了离开学校的打算,踏踏实实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学工作。

她还针对学校管理增设了工会、教导处、学生会等多个重要部门,团组织结构得到了完善,尤其重要的是,王一知在国民党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去伪存真,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取消了各类军事化课程,增设思想道德教育课,从教学的根源出发,希望培养正直的人。

王一知用一年多的时间完全改变了吴淞中学的风气,学生勤奋刻苦,教师尽职尽责,“一知”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吴淞中学,她是这里的第一名女校长,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新改革者。

在王一知离开吴淞中学之前,全校近六百名师生几乎全部到场送别,临行之前,双方皆是依依不舍,师生们将一条签满了众人姓名的红绸赠给王一知。临别涕零,王一知也将这条象征着深深情意的红绸珍藏了起来,伴随她走过之后的漫长岁月。

中央的首次邀请在王一知的坚持下不了了之,中央最终还是允许了她的请求,让她如愿继续自己的教育一线工作。建国后,王一知进入华北中学担任校长一职。

再次邀请,仍是拒绝

1954年,中央第二次向王一知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够进入教育部担任要职,王一知再次拒绝,此时她正在华北中学担任校长职位,在时代发展大背景下,王一知再次对这所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要求“去特殊化”。

“去特殊化”的第一点,是改变学校性质。这所学校建于圆明园的废墟荒地之上,只对干部子弟开放,能进入这个学校就读的孩子,父辈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王一知不愿意孩子们从小搞“特殊化”。担任校长第二年,华北中学由干部学校改制为普通学校,这也是教育“去特殊化”的重要体现,很多教职工都表示不满,认为普通学校的生源、层级都无法跟原本的干部学校相比,大家纷纷提出意见。

此时,作为校长的王一知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但也考虑到同事们的感受,一开始,总会不适应的。于是在再三考虑之后,王一知向上级部门提出,能否将华北中学改制的同时,改名为“一〇一中学”,如果曾经的教育成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是“一〇〇”,那么就将这次变化当作一个全新的开始,大家一起从“一”开始。

上级部门很快批准了她的请求。周总理对她的教育工作成果十分认可。在更名为“一〇一中学”之后,王一知不仅仅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同时也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师资培育上,基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变化,对教材进行改革,提升本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教育事业输送了大批杰出的教师人才。

“去特殊化”的第二点,是改变学生们的观念,是在实践中培养孩子对劳动的热爱。王一知对孩子们寄予厚望,他们都是革命人的孩子,肩负建设祖国的担子,必须刻苦学习,回报祖国。王一知再次以身作则,带着孩子们一起下地劳动,在学校里开荒种树,甚至自己铺路修建操场。

实践出真知,劳动出成果,在王一知的教育下,孩子们从劳动中获得了乐趣,得到了成就感。这个学校的建设也有我们学生的一份功劳?谁能拒绝这种集体荣誉感呢?久而久之,学生们乐于劳动,享受劳动,用最朴素的方式实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

50年代,王一知开始在学校中筹建校办工厂,很快又尝试推行半工半读制度,积极组织师生们一起开展劳动,在建设校办工厂期间,王一知自费购置了许多生产设备,充分发挥了师生队伍的劳动能力。王一知甚至向中央提出申请,要求将自己的级别由行政八级降至十二级,以更好地投入基层工作,设身处地地了解基层生活。中央很快同意了她的请求。

第三次邀请,依然拒绝

1977年,刚从十年浩劫中得到平反的王一知再次得到了中央的邀请,希望她能够进入部委工作,但这次,她仍是婉言拒绝。她太爱自己的工作,太爱教学事业了,跟孩子们一起相处总能让她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恢复“一〇一中学”校长的职务之后,王一知继续践行着自己的园丁使命。

三十年风雨,三十年讲台,春夏秋冬执教鞭,一年四季写教案。王一知为祖国建设培育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音乐家施光南,他在歌剧、电影配乐、京剧等多个艺术领域都颇有建树。

有中国体育事业的基石建设者之一伍绍祖,他带队编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有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中坚力量李铁映,他参与制定了国家工业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各项重大政策。一个个鲜活的人,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共同谱写了共和国发展的史诗。4年后,在中学校长的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年的王一知,迎来了退休生活。

1991年初冬,人民心中永远的好校长,王一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一生勤勤恳恳,矜矜业业,在教学事业中发光发热的王一知,桃李满天下。她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礼堂举行,前来送老师最后一程的学生们站满了整个礼堂,连门口的遮阳棚都挤满了人。

到场的有政府高官、学者、教师、作家、艺术家、军人……八宝山礼堂附设的“首长休息室”空无一人,此时,他们都忘却了身上的荣誉与身份,又变回了一个学生,只是一心来送校长、老师、妈妈最后一程。

参考:

第一位女校长王一知,淞中教育;

王一知同志逝世,人民日报。

0 阅读:7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