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道德经》

杨章林文化 2024-04-10 01:54:51
——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如同植物的根。智者通过反复的观察,在大自然无私的庇护下,所有植物都在有序地生长,哪怕地面的躯干不在了,根也不会消亡。 十二、平心静气、心无旁骛 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心灵虚空无明的极致,切实地保持最高度的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就此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复杂众多,纷纭变化,但最后都各自回归到它的本源。回归到本源叫做“静”,“静”就是所谓的“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不认识理解“常”而轻举妄动,肆意妄为,那么必然导致灾难。了解认识“常”,才兼容包含一切。一切包含,才能坦然公正,无私无偏。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景附归从。天下归从,才算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符合于大“道”。符合大“道”,才能永恒长久,终身不会遭受任何危险”。(译文引自出版的“经典”) 一、在对比解读之前,先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叙述。 1、开篇智者就提出了议论的话题:“致虚极,守静笃”。告诉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要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 2、然后以自然界的植物为例,地表的部分,不管是蓬勃向上郁郁葱葱五彩缤纷,还是枯黄衰败,大地里的根都不露声色坦然面对。 3、即使躯干消失了,根还在:暗示:“没身不殆”,冷静平和永存。 二、对比解读。 1、“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心灵虚空无明的极致,切实地保持最高度的清静。 解析:“虚空无明的极致”是那样意思?仿佛看到一些神神叨叨的人。 译:让心灵的平静达到极点,时刻都要心无旁骛。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就此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万物复杂众多,纷纭变化,但最后都各自回归到它的本源。 解析:(1)智者在这里讲的就是植物的根,万物的本源在哪儿呢?能观察得到? (2)“吾以观复”,应该多次观察。不少树木的寿命比人的生命还长,你能循环往复地观察吗? 译:我经过长期反复观察,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之所以生长得这么繁盛,每一种植物都是根供给营养,都是因为根的默默付出。 3、“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回归到本源叫做“静”,“静”就是所谓的“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不认识理解“常”而轻举妄动,肆意妄为,那么必然导致灾难。 解析:这也叫翻译?“静、常、明”应该解读一下嘛。静:平静。常:规律。明:聪明清楚明白。 译:在根平平静静的付出中,生命得以循环往复,这就是规律,认识到这一规律就是聪明,不认识这一规律,胡作非为就会带来灾难。 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了解认识“常”,才兼容包含一切。一切包含,才能坦然公正,无私无偏。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景附归从。天下归从,才算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符合于大“道”。符合大“道”,才能永恒长久,终身不会遭受任何危险” 解析:(1)这一段智者就是要告诉我们,植物都是在自然规律的庇护下生存,自然规律是永恒的,植物的生命也是永恒的,就是躯干没有了,根还在。 (2)“才能使天下景附归从。天下归从,才算是顺乎自然”。怎样的文字,就如同碗里边的石块,谁能张开嘴? 译:认识这一规律,都遵循这一规律,都在这一规律中按部就班的生活,这就是自然赋予所有植物的成活方式,自然就是生命的源头,它是永恒的,就是地面的躯干没有了根也不会消亡。 小议: 根的默默付出,让植物的生命得以循环往复。老子是要通过对根的赞誉,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平心静气、心无旁骛就是人生的“根”。
0 阅读:2
杨章林文化

杨章林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