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飕飕
编辑:木林森
最近梦龙在国内外搞双标的事沸沸扬扬,结果人家非但没有道歉,还为双标找了个借口美其名曰创新环保。这出口成章的本事,比曹植的七步成诗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梦龙官方已将回应删除,但还是没逃过网友的声讨。
即使如此,我仍然发现网上有很多晒梦龙、捧梦龙的内容。说这些全是水军评控我是不信的,因为只要你走进便利店,就会发现梦龙等高价冷饮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反倒是小布丁这样的宝藏雪糕节节败退。
不久前微博有个话题说雪糕起步价涨至2元,话题下不少人直呼“吃不起”‘、“快乐变质了”。说起来这个起步价上涨,影响到的都是最价廉物美的雪糕。这就很魔幻了,一边是玩双标搞轻奢的高价雪糕不断收割市场,一边是10年不涨价一涨价就挨骂的小布丁们。
这让我想到一些人,菜市场跟大妈为了2毛钱讨价还价,但买爱马仕头都不回的场景。
难道真应了那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凡没有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给他夺取”?
今天我们就从雪糕发展史中,找找这类现象的答案。
1高价冷饮,始于营销
1954年,屈臣氏进入中国,与北冰洋合作建成了当时第一条现代化罐装生产线,北冰洋开始从北京扩大到周边城市。
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嘉宾每人面前摆着一瓶北冰洋,一套硬广组合拳让北冰洋走进了千家万户,当年的这瓶“国产汽水之王”顺势霸占了国内冷饮市场。往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冷饮市场呈井喷式发展,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光是汽水相关企业我国就有4.4万家。
百家争鸣肯定不是坏事,坏就坏在冷饮的价格越来越高。十几块的中街1964、梦龙,以及相似价位的各种山寨小弟们,还有靠一手网红带货把雪糕卖到大几十元的钟薛高。这还没完,各个景点也在加入雪糕大军,北京玉渊潭在樱花季推出樱花雪糕、故宫门口卖的是瑞兽雪糕、国博门口卖的文物火箭雪糕,圆明园卖生肖雪糕、天坛卖的是祈年殿宫廷雪糕,一根普普通通的冰棍,靠着造型卖到15到30元。
说白了,这些冷饮里大部分都是“所见即所得”,也就有个颜值加分项。各种造型创新、产地营销、联名款噱头乃至成分表,都经不起推敲。
当然了,有人会说“我就想夏天吃口凉的,谁也没指着一根冰棍能吃出什么滋补效果。”
可是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选择光鲜亮丽的梦龙们,而不是更具性价比的普通雪糕呢?
尤其是,不断有新闻曝出这些品牌涉嫌虚假宣传,各种伪无糖饮料更是以健康为名大肆溢价,可是消费者们偏偏还吃这一套。
答案是营销,投其所好的营销。
你想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网红明星人手一个的钟薛高就向你招手;
你想表达自己的精致生活,梦龙是不二之选。
你怕胖还想喝甜的,市场就会出现各种无糖饮料。哪怕事后被证明是虚假营销,你下次怕胖又嘴馋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这个品牌。
当然了,还少不了那些动不动拿成分说事的品牌。
不加一滴水的浓缩果汁;一瓶饮料用好几个新鲜橙子、柠檬,就差说自己媲美综合维生素片的宣传语...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他们从来不会告诉你,当芒果、橙子被榨成汁后,维生素C损失率高达58.92 %和32.76 %。
高价冷饮的内涵,本质上就像一枚被榨汁的芒果。徒有其表,言过其实。
2高价冷饮的本质,是社交铸币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钟薛高们越翻车销量越猛,好吃不贵的小布丁、老冰棍、绿色心情稍有涨价就要背锅?
背后的逻辑在于,传统雪糕是用户心智里是一种基础消费品,本身就处于价格敏感带。而高价冷饮,已经不完全属于冷饮的范畴了。
在第一层思考看来,网红饮品、雪糕贵在了前面说到的颜值、产地、成分等等一系列的营销战。
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明明心底里知道这些产品的成本不值这样的高价,还始终愿意掏腰包“买个快乐”?
想象一下,当你和好友吃钟薛高、景点的文创雪糕时,真的是为了它们的口感味道吗?
并不是,更多的是为了拍个美美的照片发个朋友圈,毕竟整个朋友圈的人都打了卡。
所以,一定程度上高价冷饮代表的是一种轻型的社交货币。
乔纳伯杰在《疯传》一书中给社交货币下了这样的定义:如果产品和思想能使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潇洒、更爽朗,那这些产品和思想自然会变成社交货币,被人们大肆讨论。
举个例子,爱喝咖啡的朋友们应该都会注意到这两年的一个咖啡品牌新锐“三顿半”,一个个五颜六色标着数字的小罐子时长出现在潮人们的微博、朋友圈中。
最有意思讨论点不在于咖啡的口感、包装,而是空罐子的“返航计划”。
商家在每一季的返航计划中都会设置不同的主题、返航点和兑换的物资,神秘和趣味让用户们自发的在社交平台分享和传播与“三顿半”的故事,如此一来这就不仅仅是一个环保计划,小小的咖啡罐子直接变成了一种新兴的社交货币。
只要入坑,就会无意识的陷入“购买-攒空罐-参加活动-自发传播”的无限循环中。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营销案例,精心策划的活动让整个品牌的用户粘度直接升高,并且用户们自发带动品牌出圈。
毕竟,这一个个小小的空罐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废品,而是一个“三顿半”爱好者们独有的社交圈。
现如今,过重的社交货币会引人反感,比如朋友圈晒包、筛证、筛名车名表。而高价冷饮利用了轻型社交货币的空白,迅速卡位。所以,再回头看看,花三四十喝一杯咖啡、冷饮就能证明自己的阶级和收入,这确实是一块一根的小布丁比不了的。
3资本为什么能垄断你的社交发言权?
有人说,每个成瘾行为的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渴望。
人们追求的“中产阶级”式的精致和高级的背后,却是还不完的花呗和信用卡。一杯饮料30多,相当于一顿午饭的价格,哪怕一支雪糕都要十几二十块。
而这些扭曲的精英化叙事,源头其实在滤镜文化。
早期INS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发布状态时的心理:以前是各种有感而发时的瞬间反应,现在可能是10里挑1、百里挑一的选择,越是真实生活的内容人们越羞于发布,生怕引起别人的讥讽。
滤镜是最符合人性的增强现实机器,这些高价冷饮同样扮演了放大器的作用:放大的幸福感、放大的优雅...
高价冷饮,不断借助明星、网红打造示范效应,就是一步步收割了社交解释权:以前,当你想表达自己时,第一反应是结合自己对见闻、阅历、生活的见解。但是那些“精英人群”却告诉你,“一图胜千言”,闭上嘴老老实实吃一根限时发售的冰棍,截图发到朋友,就是你最想要的“表达”。
很多商品,被称为冷饮界的爱马仕、茅台。可是,上述品牌都经历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沉淀,是有灵魂,或者说曾经有灵魂的品牌。而现在,滤镜文化孵化出的网红品牌,却能轻易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理解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一边嫌小布丁贵了,一边对钟薛高爱不释手。
回忆一下,你有多久没拍过不带滤镜的照片了?
高价雪糕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步步行走在资本设定好的路径上,逐步丧失个性,成为带着“商品表情包”的行尸走肉。
关于高价冷饮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聊聊。
关键高价之后会引起跟风,引发原材料涨价,进而全部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