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一周,守势已现

小余聊一级市场 2024-03-22 10:13:56

3.15证监会颁布多条新政,引发市场热议。新规算是一个加强版,在许多维度进行了强化、从严,同时引入了不少无法量化和富有弹性,能够引发想象空间的措施,所带来的的两个直接影响:1. 尺度不好把握。2. 项目时间会被拉长。总结下来就是IPO更难了。

收紧是可以笃定的现状以及趋势,无非是到什么程度和持续多久,北交所的口子还开着,年后A股受理的唯一一家案例也说明了态度,其他板块何时能够开门迎客还未知,不过终归是要有所表示,毕竟政策已经严到这个程度了,控制下量就好了,也不难!

近似苛责的监管措施不仅仅起到震慑作用,的确也让许多企业知难而退,最近一段时期内撤材料的家数已经超过大几十家(截至20日,IPO主动撤回数量达69家),照当下的趋势来看过百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汉鼎咨询认为基本上也不会达到太多的数量级,收紧趋严是去年8.27之后就开始的,新主席上任也有一月有余,期间各种杀伐决绝就没停过,所以撤材料风潮应该也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自认为条件不充分的,或者本身就摇摆不定不想投入太多精力之类的,该撤退的也退差不多了,后期再有些零星家数,大规模撤材料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的判断依据来自于对目前企业申报情况的了解,新政后,项目组统计了下目前仍然在推进的项目,除了亏损类企业需要观望,其他项目都在按部就班继续推进中,但是节奏肯定会受影响,各家目前都在进一步夯实细节,充分准备,现实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撤材料的情况,甚至新政后的周一当天就连续接到意向客户信息,IPO、再融资都有涉及,这种现象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整个行业面,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后续的变化谁也说不清楚,但一个令人多少有些欣慰的现象是,新政颁布后没有出现大规模撤退的场景,针对这情况,汉鼎课题组和多家企业管理层进行了沟通讨论,归纳了几点原因:

1. 企业对自身仍然报有信心,不仅仅是财务指标,还有规范性方面,这个和以往有所不同,能够坚持到现在的企业,在整体资质方面是能经受得起考验的。起码自认为是可以继续推进的。

2. IPO不能等,条件够了,该上就要上,政策变化太快,本身IPO过程也需要时间,如果等政策好了才开始筹备,万一申报时风向又转变了呢?所以企业自身的IPO时间表是和自身的条件和意愿高度同频的,而并不一定和一级市场的波动完全一致。

3. 投资机构的压力,最近一年是创投机构的暗黑时刻,大量被投企业在当前审核趋严环境中无法上市。当有满足条件能够冲击IPO的被投企业时,创投机构的积极性最高,即便是市盈率较低的北交所,也都能接受,所以当前企业转板北交所,基本上不会有来自投资人的压力。

4. 另外一种情况在于,虽然目前审核要求比照以往要严格许多,但是同样也会面临从众心理,统一标准下如果大部分都又问题,达不到要求,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制度本身就存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毕竟现在信息披露公开透明,标准的统一性需要保证。所以基于此也就形成了一个认知,如果不合格,相信也不会就我一家。

总体了解下来,企业对自身情况的信心和把握应该是出现前述情形的最核心要素,也是支撑企业能够在当前严苛的审核环境中能够继续坚持的底气所在。这也和汉鼎咨询之前认为大部分IPO企业是合格的判断不谋而合,当前市场中造假的风险太大,对于企业和券商而言,得不偿失。从与多家企业和券商沟通的结果来看,目前所谓造假的情况基本不太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尺度和颗粒度相关的规范性问题,相信这也是新政令一级市场感到过于苛责的原因之一。本来都扎好领带了,最后啪来一巴掌,“谁让你不戴帽子的?”

但是对于尚未启动IPO工作的企业来说,新政的劝阻效果会更加明显,企业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观望事态发展和盘衡这件事情的利弊,对于政策不确定性仍然心存疑虑,这和上面已经开始申报的企业情况并不矛盾,而从当前中介活跃度也能反衬出未来潜在项目的寡淡。

从目前的市场反应来看,对管理层而言,姑且不论策略是否公平合理,起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申报质量,减少了申报企业的数量,避免了泥沙俱下的隐患,为后续进一步调整优化奠定了基础和缓冲时间,而之前提到过企业早期原罪的问题,这是长期发展的体制环境问题,不是监管这个层面能解决的,但两权相衡取其轻,个体的公允性只能让步与更高层面的合理性。市场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环境,之后再慢慢恢复,不能否认,申报质量会进一步提升,本届村长在守这个层面,目前看已初具成效!

0 阅读:4
小余聊一级市场

小余聊一级市场

关注一级市场,募投项目、细分行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