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证监会官网近期集中公布了6则全国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复文。
分别涉及证券行业数字化、支持具有科技实力的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企业上市、地方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发展、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建设、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和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其中,针对《关于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助推企业科技创新的提案》回复,强调加大力度支持具有科技实力的专精特新中小型民营企业上市,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茁壮成长。
近年来,证监会已不断扩大各项政策的覆盖面和包容性,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茁壮成长。具体措施包括:
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2023年2月17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制度规则发布实施,精简发行上市条件,完善审核注册程序,提高审核注册效率和可预期性,优化发行承销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企业通过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提质增效、做大做强。截至2023年3月底,沪深两市IPO中,中小企业占比28%;北交所上市公司184家,中小企业占比83%。
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形成各市场板块错位发展、适度竞争的格局,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服务覆盖面。科创板坚守“硬科技”定位,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于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更早、更小、更新”。沪深北交易所各有侧重,较好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同时,沪深北交易所积极利用各服务基地,提升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培育和服务能力,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促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积极投早、投小、投科技。
三、积极推动构建科技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债券融资支持体系,推动科创债高质量发展。2023年4月,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企业服务质效,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截至2023年4月底,交易所市场共发行科创债319只,发行规模2457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在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加快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在各项政策不断助力中小型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形势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相对良好。
针对一级市场,“小巨人”最为集中的上市板块是相对门槛较低的创业板和科创属性强且较为成熟的科创板,而2021年开板、针对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北交所则迎头赶上。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创业板上市和科创板上市数量分别为301家和274家,占比最高,且经过过去一年的培育成长和批次增补(既包含去年一年间上市的前四批“小巨人”,也包含已经上市的新公示第五批“小巨人”),相比去年分别增加55家和69家之多。而北交所开市较晚,仅有97家“小巨人”在北交所上市,但相比去年增幅也达到68家之多,未来也将持续吸收“小巨人”企业。除A股以外,也有12家港股上市和1家新加坡上市。
目前,科创板的“小巨人含量”最高,550家上市企业中有高达49.8%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近一半;北交所210家企业中超四成(46.2%)企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沪深主板3182家企业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约为5.4%;创业板1296家企业中,“小巨人”占比约为23.2%。
已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A股市场,尤其是科创板和北交所这两大板块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科创板着重强调上市企业的“硬科技”属性;北交所聚焦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上述两大板块均对上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确要求。
值得注意的时,整体来看五批1219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已上市企业共计852家,占比仅约7%,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数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次提案回复中,中国证监会表示未来将创造更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继续发挥好资本市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力军作用的发挥。
就此来看,科技创新成色或仍将持续作为监管审核IPO企业时的关注重点。政策支持下,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或将进一步增加。汉鼎咨询课题组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