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恰恰就是东坡先生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穿着,却将书本与知识视为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即使没有锦衣华服的装饰,他的气质与魅力依然令无数的人折服。
毛泽东独一无二的伟人气质是如何而来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读书。
无知的人总是用昂贵的装饰品来修饰自己的外表,而毛泽东则是用浩瀚无垠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这种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是多少装饰品都无法比拟的。
毛泽东对于读书的痴迷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书本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一、只顾读书的毛泽东忘记戴斗笠
毛泽东一直以来都是手不释卷,即使是在行军的时候,他也是边走边读书。
有一次,在部队行进的过程中突然下起了小雨,毛泽东当时正读书读得入神,丝毫没有注意到雨点。眼看着雨越下越大,战士们都纷纷戴起了斗笠,可是毛泽东依然不为所动。
这时,一个战士看见了毛泽东没有戴斗笠,就赶紧跑到他的身边说:“报告毛委员,天下雨了,您为什么不戴斗笠呀?”
毛泽东的双眼还是不肯离开书本,也没有看那位战士,只是脱口而出说:“请你替我去群众家里买一个。”
只顾看书的毛泽东根本没有注意到,他并不是没有斗笠,而是有斗笠没戴而已。
战士于是又提醒他说:“毛委员,您背上不是有斗笠吗?”
“诶呦,我忘了!”毛泽东这才意识到斗笠就在自己的背上背着呢,他笑着对战士说,“谢谢你的提醒”,然后就顺手将斗笠戴在了头上,又继续看书了。
二、因为看书而忘记了吃面条
1952年,毛主席在乘坐专列前往山东视察时,一直都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一本小说,读到了深夜一点钟依然没有休息。
卫士见状,就给毛主席煮了一碗面条端了过来,可是他却视而不见,继续入迷地读着那本书。卫士怕毛主席熬夜看书忘了进食影响肠胃,就将碗放到了他的面前,又把筷子交到毛主席的右手里。
可是毛主席只顾着看书,左手依旧按在书上专心致志地阅读,筷子和碗就保持着一个姿势一直没有动。
卫士也怕影响毛主席的阅读,一直安静地等着,直到他读到要翻页时,赶紧说道:“主席,吃完再看吧!面条都放凉了。”
可是毛主席还是没有注意到他,翻过一页继续读着。卫士见毛主席读得如此入神,也就没有继续坚持劝说,便准备将面条端走再去热热。
就在他将手伸过去端碗的时候,毛泽东突然说道:“不要!”
然后就将嘴慢慢靠近碗边,夹起一块筷子面条吃进了嘴里。而他的眼睛还是死死盯着书本,他就这样左手拿书,右手吃面。
当看到要翻页的时候,他的左手有点施展不开。卫士看见了毛主席的这一动作,赶紧上前帮忙,他这才看到,毛主席看的是著名文学家周立波先生的《暴风骤雨》。
三、毛泽东既喜欢读书也爱护书
毛泽东对于书籍的喜爱不仅表现在他的阅读上,也表现在他对于书籍的爱护上。
不管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还是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每打下一个地方都会去收集一些没有看过的书,日积月累他收藏的书就越来越多。
1947年3月31日,毛泽东率领部队从陕西省清涧县枣林沟往子洲县高家塔转移的时候,他看着卫士们抱着几箱子重重的书颇为为难,于是就对警卫员说:“你是本地人,我想请你帮个忙。”
警卫员说:“主席,您尽管吩咐。”
“我这几箱子书能不能先放你家里?”
“能!没问题!”
“对家里人没有妨碍吧?”
“主席请放心,我家离公路远,不会有事。”
“那就请你跑一趟吧!”毛泽东放心地对他说。
只要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毛泽东对于书籍的喜爱一点都不低于他对于阅读的热情,即使是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他宁肯把床褥衣物扔掉也不会扔掉一本书。
四、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依然让人读书给他听
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腿脚都已经很不方便,走路也需要人搀扶,他最喜欢的游泳也只能割舍,但是只要有书读,他还是非常的开心。
在毛主席住所的卧室、客厅,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书。即使是在毛主席卧床不起时,他依然要看书。
为了方便,他特地请人准备了两副眼镜,一副没有左腿,一副没有右腿,就是为了他左右侧躺时看书方便。
后来毛主席的视力越来越差,小字已经看不清了,他就看大字书,没有大字书时就干脆拿放大镜看。
1975年8月,毛主席刚做完白内障手术,他自己没法看书,就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当病情有所好转了,他就又照常看书,但是这会严重影响他眼睛的康复。
可是毛主席手不释卷,可以让他不吃饭但绝不能让他不看书,于是医务人员只好准他每天最多看30分钟的书。毛主席答应时是言辞凿凿的,但是一旦让他看起书来就根本停不下来,有时只有医生来了他才急匆匆地把书藏在枕头下面,医生一走又拿出来继续阅读。
1976年9月8日,根据毛主席的护理记录,在他与病魔战斗最为艰难的时候,他依然看书、看文件多达11次,总计两小时五十分钟。
1976年9月9日,根据工作人员回忆,就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前几个小时,他虽然已经无法说话,但是依然用手指示意工作人员为他阅读鲁迅的著作。当毛主席听到书本的内容时,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就这样,毛主席听着鲁迅的文章一直到了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
总结:
第一次看到毛主席读书的故事,我的内心是被深深地震撼的,特别是阅读到毛主席在生命的终点依然对书籍充满深深的眷恋时,我的眼眶早已被感动的泪水充盈。
我回头望向自己的书架,看着上面陈列着的乏善可陈的书籍,又充满了羞愧之感。
在如今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沉醉于书籍当中的情景是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更加倾向于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取知识。碎片化的阅读,广泛地接受知识,却失去了焦点,知识的获取繁多而杂乱,只知片面而不系统。
只有像毛主席一样,将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文字当中,成为书中的一部分,才能做到对知识的完全汲取。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周恩来有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人有诗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现在的我却觉得读书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虽然书本变得唾手可得,但是阅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书店里一本又一本的新书迫不及待地推出,但是直击灵魂的旷世名作却越来越少。
愿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读一本书,不要让这宝贵的读书文化遗失。
参考资料: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