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无法割舍的亲情之长大后你怎样和父母相处

璐璐日译情 2019-03-10 16:32:48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求学,成家,老去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人生感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倒计时。

每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就开始了与父母分离的倒计时。从蹒跚学步第一次放开父母的手,幼儿园第一次和父母分离焦虑,上大学第一次离开父母住校,到工作成家立业后彻底和原生家庭分离。

这一次次的“分离”就是一次次的“成长”。儿时父母陪伴你成长,教你你想学会的一切。求学时父母是你的精神支柱,给予你人生指导。

孩童求学时代,我们和父母无话不谈,融洽相处。长大后,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觉得父母啰嗦,烦,不理解自己。不知从何时起,父母也开始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孝顺。

儿时深知和父母相处之道的我们,长大后却完全迷失。

◆ 是什么拉开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生活中这种对话,无论国内还是在日本都极为常见。

⒈工作在外的小王因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被父母无限次的催婚,几年没有回家。他与父母唯一的交流都是通过打电话,但每次通话都持续不到3分钟。

对话内容可想而知。孩子关注的是父母的健康和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操心的是孩子的终身大事和未来的幸福,无论孩子能否理解,父母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

⒉在外工作两年的莉莉觉的现在这份工作无法给她带来认同感和满足感,也没有接触新知识提升自己的可能性,于是就产生了换工作的想法。

一次在和父母视频时无意间透漏了自己换工作的想法。遭到了父母极力的斥责和反对,父母认为工作难找,好不容易稳定下来,没必要再乱折腾。父母还猜测是孩子和同事闹矛盾,又或是孩子没处理好事情。

听到这些话的孩子肯定是火冒三丈。此次对话的结局自然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

日剧《海女》中女主角小秋的妈妈和外婆是一对时隔24年未见的母女。24年后的一天突然相见后不是含泪拥抱,而是针锋相对,争执不断。

久未蒙面的母女突然相见,隔阂,时间,交流沟通的空白,无疑制造了相见瞬间的针锋相对。之后的争执不断也是母女间选择的唯一相处方式。

最近国内热播剧《都挺好》也无疑完美的诠释着当代年轻人与父母的相处方式。

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原生家庭里的女儿,因无法忍受母亲对自己的不公而离家出走,从此以后再未回过家。

长大后,却因母亲的突然离世,再次卷入原生家庭的纷争。一直陪伴父母左右的大哥二哥,没能和父亲融洽相处,却总是纷争不断。

而早早离家出走的小妹却屡次出手解决纷争,在和父亲相处的事上也绝对强于两个哥哥。

究竟是什么拉开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是时间,是沟通,是隔阂!

从我们出生到离家工作结婚生子,父母这一角色贯穿始终,而我们自身孩子的角色也贯穿始终。

在我们还是懵懂少年时代,父母和孩子这一角色就是天职。在这个时间段里,欢声笑语与我们相伴,我们无话不谈,我们能非常融洽的相处。

但当我们工作成家立业后,父母和孩子还是各自扮演者各自角色无法自拔。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天职。也因此矛盾不断增多,不断激化,沟通不断减少,不知何时起,我们成为了无话可谈的精神陌路人。

试想,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我们不在以父母和孩子的身份相处,以成年人的目光审视彼此,以成年人的相处方式来相处,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小王和其父母以新身份再次谈论婚姻这件事时,就应该是朋友间针对婚姻一事发表各自看法,互吐心声,讨论解决对策。

莉莉和其父母以新身份视频闲聊时,无意间再次说起想换工作的事时,作为朋友的父母首先会先问缘由,而不是妄作判断。作为朋友的孩子也一样会和作为朋友的父母吐露烦恼,考虑最好决策。

所以说,父母和孩子各自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角色,不能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和对方相处,才是父母与孩子越长大越疏远的一大根本原因。

这也是我们和父母能够和谐相处的基础。没有成年人审视彼此的身份转变,就没有互吐心声,相互理解的日子到来。

日剧《海女》和国内热播剧《都挺好》中,同是多年未见的亲子,一个是针锋相对,一个是相对融洽相处。

这也说明时间绝对不是影响父母和子女融洽相处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却是让父母与子女相互理解的催化剂。

儿时的我们和父母生活在父母的那个年代,长大后的父母和我们生活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一个跨了时代的两代人,生活习惯,对待事物的看法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谈论同一件事情时,父母和儿女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也无可厚非。

怕就怕在,我们既没有及时角色转变又没有考虑时间年代差。在这样的情形下,频繁的做无效的沟通和交流。这无疑也是拉开我们与父母之间距离的又一重大因素。

◆ 做到这点,我们和父母的距离还会远吗!

我们从未想过要和父母变陌生,但走着走着,距离却一点点被拉开。

导致我们和父母拉开距离的原因

⒈不能以成年人的目光审视彼此,总是惯性的用父母与孩子的身份和对方相处

⒉没有考虑到年代差距,讨论问题时只考虑到自身,却没能考虑到对方

⒊不能心平气和的和对方进行良性沟通和交流

⒋产生矛盾后,不能理性考虑最佳解决对策,只是逃避冷处理

生活中,以为人父母的我们,由于工作时间原因,宝宝多数都是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我们是否一边享受着父母的帮助,还一边抱怨着父母这做的不对,那做的不好。

要知道父母没有义务帮我们带孩子,她之所以帮我们是执着于父母的角色。你之所以一边享受还一边抱怨,也是沉浸于孩子的角色中不能自拔。

在双方都不能以成年人的目光审视对方,不能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相处方式相处时,矛盾发生,矛盾激化在所难免。

角色不转变,沟通交流方式也会一沉不变。时间在这样的情形下,催化出来的就是父母与子女间距离越来越远,最后成为无话可谈的精神陌路人。

两代人,在对待育儿问题上产生分歧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当我们以成人对成人的方式看待此事时,父母不要再强硬的说:“我吃的盐比你们喝的水都多,你就是我这么带大的,有什么不妥的。”

父母放下父母角色,试着以成年人接收新事物的思想来和儿女交流沟通育儿新理念,共同成长进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理解儿女。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孩子也早已成人,不要再沉浸在孩子这一角色里不能自拔。不要享受着父母的帮助不知感恩,还理直气壮的指责质疑父母的做法。

父母年龄大了,孩子要以看待一个成人长辈的方式和父母沟通交流,细心耐心的给父母讲解,并探讨问题的解决对策。

父母从我们这里接收新鲜事物,我们从父母那里承接传统文化。身份转变了,思路转变了,沟通交流方式改变了,在时间的正向催化下,我们和父母的距离还会远吗!

其实,我们和父母间的距离从来都没有远过。只是,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我们和父母都忘记了角色转变。

孩子总有长大成人支撑家庭的一天,

父母总有老了需要孩子照顾的一天。

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

父母不可能永远不老去。

在这样一个时间临界点来临之前,

早些完成角色转变。

孩子多花时间呵护父母,

父母多了解和理解孩子。

让彼此相处的每个时光,

都能像小时候一样充满欢声笑语,

让孩子和父母永远都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