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奇葩底款,这批瓷器成溥仪眼中的赝品,专家眼里的宝贝

瑞知道史 2024-08-02 01:37:33

末代皇帝溥仪为了“留后路”,亲自到宫库拣选宝物。结果他竟发现几只底款为“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这明目张胆的赝品让溥仪满心牢骚,但他没想到,近百年后,这些赝品竟然成了文物专家眼中价值连城的宝贝。

1

提起末代皇帝溥仪,“崽卖爷田”就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辛亥革命后,清廷崩坏,溥仪这个帝制的代言人因为“清廷优待制度”,不仅免于被推上断头台,还得以在皇宫里继续生活。

但产业虽大,力量不足,不仅是宫库被库监们监守自盗,往日看管严密的后宫也是出现了不少硕鼠。

一天,溥仪皇帝的西洋老师庄士敦发现宫中大量奇珍异宝不翼而飞,同时,很多太监都在宫外开了古玩店,这些店铺中甚至公开叫卖乾隆皇帝的长生牌。

庄士敦把这个发现告诉溥仪,溥仪勃然大怒,遣散了宫内所有太监,还亲自拿着手枪把所有宫殿搜了个遍。

但太监被解散了,皇宫里的宝贝们依旧不断流失,背后原因就是溥仪这最大的文物贩子开始行动了。

为了“留后路”,溥仪亲自拣选宝物,并通过赏赐亲近、友人的借口,将大量的奇珍异宝转移到宫外,不仅如此,被赶出紫禁城时,溥仪光是携带的“私人财产”就有几十箱!

很长一段时间,倒卖宫廷文物,就成了溥仪维持自己奢侈生活的方式,而在他手里流散出来的文物,也成为了无数高官、富翁的私藏,还有大量的珍宝流失海外。

这些清廷几百年积攒的文物对于溥仪来说,不过是赚钱的工具,但见多识广的溥仪也有很多看不上眼的,文章开头提到的“大明康熙年制”瓷器就是其中之一。

2

溥仪看不上眼,一部分原因是溥仪见过的珍宝太多,眼光太高,而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这些瓷器在溥仪眼中是明目张胆的赝品。

毕竟,大明年间和康熙根本不搭噶, 这赝品的造假手段实在是太低劣了。

但在百年后,这些溥仪眼中的“赝品”却进入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馆,成了专家们眼中价值连城的珍品。

就拿南京博物馆珍藏的大明康熙年制青花压手杯来说吧。这件“大明康熙年制”的青花杯是一只青花贯套纹酒杯,高50毫米,直径为88毫米。这种杯子的造型叫“撇口杯”,因为刚好可以压在虎口里,所以又叫“压手杯”。

这只杯子刚面世时,也被认为是赝品,但经过检验,这杯子型、胎、釉都符合康熙年间官窑瓷器的特点,而且,杯子釉白闪青,青料湛蓝,轻薄透亮,造型轻盈,此外,就是这杯子是从清宫中流传的,整体保存非常完美而且传承脉络非常清晰,多方面原因集中起来,就决定这杯子堪称珍品。

那“大明康熙年制”六字款是如何出现的呢?

对此,专家们也进行了多方的考证和猜测。

有人说,康熙在位时因为忌讳瓷器易碎,便以词意转嫁法,将“大清”换作“大明”;有人说,康熙年间有复明义士因为不忘前朝,便冒死沿用前朝国号,以此来嘲讽清廷。有人推测,说这酒瓷可能是明朝一个叫“康熙年”的工匠打造的;

还有人猜测,这杯子很可能是“三藩之乱”期间,在清朝未实际统治的南方地区工匠继续沿用着前朝国号……

专家为此议论纷纷,但始终没有定论,此事便成了谜!但众多猜测也不能改变这杯子的价值。

3

那这个杯子为啥成为馆藏珍品呢?其中原因,就少不了收藏界对文物稀缺性的追求。

例如,对于喜好收藏邮币卡的收藏爱好者们来说,能够收藏到错版币或错版邮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错版是收藏术语,指的是邮品、钱币、以及其他印刷类藏品,由于人为或技术原因造成制成品出现了差错。一般在发现错误时,发行厂家将会立即收回并改正,所以错版邮币卡在市场上存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当然价值也就相对比较高了。

要知道,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可以分为工部定瓷与钦定瓷两部分。

钦定瓷为皇室内部所用,工部定瓷主要用于赏赐,因此钦定瓷的品质要求比工部定瓷要高。明正德朝以前的官窑瓷器烧造体制是完全由御窑厂承担烧造任务,从明嘉靖朝至清代,工部定瓷仍旧由御窑厂烧造,钦定瓷则放到民窑中生产,并规定烧坏了要赔。这种赔偿制度的剥削很残酷,瓷器烧坏了,不仅窑工要赔,督窑官也要扣薪。

例如,在乾隆八年,宫廷责令督窑官唐英赔补2164.53353两银子,原因就是乾隆元年和乾隆二年所烧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且“破损过多”。

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王朝,在官窑瓷器上出现“错版”且经过了层层“质检”在清宫中传承多年,这就更加说明这青花杯的难得了。

除了这件压手杯流传于世,还有云龙纹盘等精美瓷器流传于世,这也为此类文物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

对此,您认为这些古怪“底款”的瓷器到底是如何进入清宫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瑞知道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