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唯有一人垂头痛哭,1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

熊猫宝观历史 2024-12-10 05:36:10

姚崇哭了,其他人笑了。结果,1年后,笑的人全死了。

公元705年,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重新登基。神龙政变一夜之间解决了唐朝权力的更迭问题。五百羽林军杀进紫微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乱刀砍死,权臣张柬之等人弹冠相庆,认为自己立了旷世奇功。姚崇却在大功告成时流下眼泪。他的悲伤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却在随后几年中显现出了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见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武则天的“知遇之恩”,让姚崇看得更远

姚崇的哭,表面看像是矫情,但其实背后有一份复杂的感情。武则天虽然晚年昏聩,却是姚崇的伯乐。姚崇原本只是个普通的官员,在朝廷里不温不火,直到武则天慧眼识珠,提拔他为宰相。虽然姚崇不属于武则天的“私人集团”,但他对这位女皇的恩情心知肚明。如今,自己亲手参与了把恩人逼到绝路的政变,这种“背叛感”让他无法释怀。比起其他人只顾着庆功,姚崇的眼泪更像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清醒。

2. 李显靠不住,姚崇早就看明白了

姚崇并不是在乎武则天退位,他真正担忧的是新皇帝李显的“靠不住”。回看政变经过,李显一开始根本不愿意配合。张柬之带兵找到他时,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推脱:“锄奸惩恶是好事,但别惊扰天子啊,大家先回去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有事你们干,别扯我下水。”直到众人半逼半哄,把他架到玄武门,他才不得不“被动登基”。一个这么没魄力的皇帝,姚崇心里清楚,迟早会对功臣下手。他哭的不是政变的胜利,而是接下来会发生的腥风血雨。事实证明,姚崇的担忧一点没错。李显登基后,五大功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全军覆没。

3. 姚崇的“远见”,避开了功臣的宿命

相比其他政变功臣,姚崇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不贪图权力。神龙政变后,其他人都在争权夺利,唯独姚崇主动选择“外放”,去地方上做官。别人封王,他只要了个小小的侯爵,看似吃亏,实则保命。因为姚崇看得明白,李显对这些功臣的态度复杂得很:既感激他们扶持自己上位,又害怕他们继续威胁自己的皇权。尤其是张柬之,明明是宰相,却还想着干预朝政,结果被武三思等人借机诬陷,先被贬为地方官,最后郁郁而终。姚崇这时候却在地方上做着安稳的小官,远离朝堂的权力漩涡,成功躲过一劫。等到李显死后,新皇帝唐睿宗继位,姚崇才重新出山,成为一代名相。

姚崇的哭,不是懦弱,也不是虚伪,而是看清了局势后的清醒。神龙政变表面上是一次“拨乱反正”,实际上却是新一轮政治杀戮的序幕。其他功臣沉醉于胜利,却看不到未来的风暴。而姚崇,早已用一场眼泪,把所有的后果看了个透。

0 阅读:21
熊猫宝观历史

熊猫宝观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