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让大臣死,大臣就得死!”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忠臣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翻看历史长卷,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故事:忠诚的大臣和出色的将领,往往因为被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陷害,最后被糊涂的君王下令处死,这样的悲剧真不少见。
夏桀把忠心耿耿的关龙逄给杀了,商纣王对比干处以剖心极刑,吴王夫差下令赐死了伍子胥……这些大臣都是国家的顶梁柱,对君王忠心不二,却都被糊涂的君王给错杀了。他们的好建议没人听,国家就这么垮了。每次读到这些事儿,心里头除了觉得可惜,就是满满的悲愤。
为啥这些忠臣明明知道被冤枉了,还愿意心平气和地去送死呢?秦朝那时候有个大将叫蒙恬,他被秦二世胡亥冤枉了要赐死,临死前说了两句话,一直传到现在,可能能解答这个问题。
到了东汉末年,那两句话竟然找到了共鸣者,他就是曹操。曹操每次心里憋屈的时候,都会拿出来读一读。
【大秦帝国的栋梁——蒙氏家族】
蒙家为秦国卖命的时候,秦国正处在最强盛的阶段。在秦国打算一统天下的伟大计划里,蒙家三代人都拼死拼活地出了大力,功劳大得很。因为这祖孙三代人军事才能出众,立的战功又多,秦国国君特别看重他们。
在秦昭王掌权那会儿,蒙恬的爷爷蒙骜从齐国跑到了秦国,最后当上了上卿这个大官。之后,蒙骜就开始带兵打仗,一直打到了秦始皇七年的时候他才去世。他这一辈子啊,南征北战,立下了好多的军功。
蒙恬的老爸蒙武,同样也是秦国的一位大英雄,他跟着大将军王翦一起去打过楚国。打楚国是秦国统一其他六个国家里头最难的一仗,秦国把全国的军队都拉去打楚国了。那一仗,他们还干掉了楚国的名将项燕,就是后来那个特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祖宗。
蒙恬家里世代都是武将,所以他一开始就当上了将军。他特别会打仗,军事才能超强,战场上总是能立下大功。
秦始皇把天下都统一了之后,他找人算了一卦,结果说“亡秦的是胡”。他一听,就觉得北方的游牧民族胡人,是秦国的头号大敌。于是,他下令让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戎狄。
蒙恬确实没让人失望,他不怕塞外那糟糕的天气,带着三十万大军在长城守卫了十多年,保护着大秦的国土。他在北方的名声可大了,让那些游牧民族都吓得不行。
秦始皇特别信任尽职尽责的蒙恬,对蒙家一族也是看重得很。蒙恬有个弟弟叫蒙毅,在朝廷里当大官,上卿的位置,秦始皇也挺喜欢他,常让他在身边帮忙出主意。那时候,蒙家真的是风光无限,权势大得很。
【得罪奸佞小人,埋下杀身之祸】
赵高,算是秦帝国快速衰败的一个重要推手。虽然大秦帝国垮台,主要是因为它的暴政太狠,但赵高这个狡猾的家伙搞出的一系列鬼点子,也确实是让帝国垮得更快了。
赵高偷偷改了皇帝留下的诏书,耍了个大花招,硬是让啥都不会的胡亥当上了皇帝。他还瞎指挥,说鹿是马,害了不少好人,连胡亥这个皇帝最后也被他给害了。蒙毅呢,不小心惹了这个坏蛋赵高,这就给蒙家带来了大麻烦。
赵高以前惹了大麻烦,秦始皇就让蒙毅按照法律来办他。蒙毅这个人公正得很,一点不含糊,照着大秦的法律就给赵高定了死罪,还把他官职给革了。虽说大秦的法律挺严,但在秦始皇那儿,法律也就那么回事,不过是他管国家的手段,最后还得看他怎么想。
秦始皇觉得赵高挺能干,也挺忠心,就不仅饶了他一命,还让他官复原职。可这样一来,蒙毅就倒霉了。赵高从那时起,就特别恨蒙毅,因为他总是公正无私,不留情面。
公元210年,喜欢到处走走看看的秦始皇又踏上了旅程,满心以为自己还能继续这样的日子,哪知道这次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出行。
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纯粹的巧合,胡亥公子非要闹着跟皇上出巡,始皇帝也就爽快答应了。跟着一起去的,还有大臣李斯、赵高、蒙毅他们几个。
秦始皇在出巡路上突然生了重病。他一直觉得有神灵保佑,自己能永远活着。所以,他赶紧派亲信大臣蒙毅回去向山川神灵求福,可蒙毅还没回来,秦始皇就去世了。
秦始皇还没定好继承人,突然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就赶紧写了份遗书来定下皇位给谁。这遗书里,他打算让正在长城那边和蒙恬一起守着的大儿子扶苏,赶紧回咸阳来当皇帝。
不过赵高一直跟公子胡亥关系铁,他就和李斯联手改了遗嘱,让胡亥当上皇帝。为了清除以后的麻烦,再加上他本身就跟蒙家不对付,赵高就伪造了秦始皇的遗嘱,然后派使者去宣布扶苏和蒙恬的死罪。
扶苏走了自我了断的路后,蒙恬心里犯嘀咕,说啥也不肯自己动手,他琢磨着得找新皇上说道说道。可到头来,蒙恬手里的兵权还是没了,被上头那些管事的收了回去。另一边,胡亥一听扶苏没了,原本还琢磨着留蒙恬一命呢。
但赵高不打算轻易放过蒙恬,他心里头老惦记着蒙家可能会卷土重来,找他算账。现在正好是秦二世信任他的时候,他就多次在胡亥耳边吹风,说蒙氏兄弟的坏话,还编造各种罪名来弹劾他们,非得把他们整垮了才肯罢休。
【尽忠守孝,毅然赴死】
最后,赵高一番花言巧语,让胡亥下了决心,要给蒙氏兄弟定死罪。他先派了个使者去赐死蒙毅,接着又派了个使者,让蒙恬自己喝毒药了断。蒙恬呢,看到秦二世派来要他命的使者,说出了那两句流传千古的话。
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一直到我们的后代,我们家已经三代为秦国卖命,建立了不少功劳。现在我手下有三十多万大军,就算我被关起来了,这股力量也足够反叛。但我心里清楚,我肯定会死,可我为啥还要坚守道义,不背叛呢?就是因为我不能给祖宗丢脸,也不能忘了老主公的恩情。
就是说:“咱蒙家祖孙三代给大秦帝国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威望也是响当当的。我当年带着三十多万大军守卫边疆,就算后来被关了起来,就凭我在军中的名声和实力,要搞个反叛还不是轻而易举。但我没那么做,为啥?因为咱不能对不起祖宗的教诲,也不能忘了先皇对咱蒙家的恩情。所以,就算知道自己难逃一死,我也得守住这份节操。”
但蒙恬的叹息和解释根本没用,秦二世要是聪明点,能懂忠臣的心,也不至于在几年内就把祖宗几百年的家业给败光了。蒙恬最终还是满心不甘地吃了毒药,一生就这样悲惨地收尾了。
蒙恬说的那两句话,真的把他对老大的感激,还有对祖宗的忠心孝顺都表现得透透的。就算被人冤枉死了,他也不会丢掉忠诚、孝顺、仁义这些好名声。可能这就是那些古代忠臣的想法吧,明明知道自己被冤枉了,但还是选择去死,坚守他们的原则。
【穿越历史,惺惺相惜】
蒙恬留下的那两句经典话语,过了好几百年后,竟然让东汉的大臣曹操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曹操对这两句话特别赞赏,经常拿出来读一读,以此来排解自己心里的不痛快。
曹操之所以特别看重那两句话,是因为他也经常碰到和蒙恬差不多的处境。东汉末年,那时候英雄豪杰特别多,天下乱得不行。曹操靠着自己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本事,扶持了汉献帝,把北方给统一了,还打算把整个天下都拿下。
不论是皇上、大臣还是老百姓,都对曹操有很大的怀疑,骂他是“挂着汉相的名头,干的却是汉贼的勾当”,还冤枉他想“推翻汉朝,自己当皇帝”。一方面,他在南边打仗,拼尽全力想帮汉朝统一,另一方面,却老是被人猜忌和指责。这事儿让曹操心里头特别憋屈。
曹操老爱在文章里夸自己帮汉朝立下的大功,还总说尽管自己功劳大大的,可从来没想过要抢皇帝的宝座。大家都知道他狡猾,但说他对汉朝忠心,这可不是瞎扯。毕竟,曹操有能力自己当皇帝,可他到死都没干那犯众怒的事儿,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大家其实都错怪了曹操,他心里头肯定觉得憋屈、难受。蒙恬死前讲的那两句话,跟曹操想要忠心报国、孝顺父母的心思不谋而合,这俩历史人物虽然隔了老远的时间和空间,但这时候感觉就像是遇到了知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