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又给二儿子提亲:老亲家,邵华辅助岸青,是我毛泽东的福气

醉卧沙场红尘情 2025-02-10 15:49:51

邵华将军

张文秋,湖北京山人,上文介绍过,她出身豪门,爷爷张玉亭曾任湖南巡抚。

1927年,张文秋和刘谦初在武汉结婚,刘谦初是早期党员,结婚3年多,他死于韩复榘之手。

张文秋生下刘思齐,刘谦初未能见女儿一面,为了让孩子记住齐鲁大地,在狱中给孩子起名“思齐”。

1937年,张文秋在延安再婚,男方是彭总部将陈振亚。生一女,取名张少华,后改名邵华。

张文秋很不幸,再婚才3年多,陈振亚在新疆遭盛世才谋杀,又生下一遗腹女,取名张少林,她带着3个女儿在狱中生活4年。

1949年,刘思齐和毛岸英结婚,从此,张文秋成了毛泽东的亲家。

张文秋

毛岸青不满7岁时,妈妈杨开慧被刽子手杀害,当时岸英还在狱中,年幼的岸青和3岁的岸龙身披孝服,和家人安葬了妈妈。

杨开慧牺牲一个月后,毛岸英的舅妈李崇德和外婆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上海,投奔叔叔毛泽民和婶婶钱希钧。

当时,董健吾以牧师的身份在上海创办了“大同幼稚园”,秘密收养地下党子女和烈士遗孤,叔叔将岸英三兄弟转入大同幼稚园。

只有3岁的毛岸龙因年幼体弱,患急性痢疾抢救无效早夭。

父亲离开,母亲被杀,离开熟悉的外婆,又遭遇弟弟病亡,一连串的打击砸向小哥俩。

毛岸龙毛岸青毛岸英,在上海流浪

在幼稚园待了一年,上海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地下党已无处藏身,决定撤离到江西瑞金苏区。

因撒离紧急,叔叔来不及看望两兄弟便离开上海。

不久,大同幼稚园一个保育员出门后再没回来,这是个危险信号,为了保护孩子们,董健吾当机立断解散幼稚园,疏散孩子。

董健吾将岸英哥俩带回自己家里居住,随着地下党信息中断,没有了资助,两兄弟生活无法维持,不得不开始流浪。

他们卖报纸,捡破烂,帮人推车,讨过饭,小哥俩相依为命。毛岸青多次遭受毒打,伤了脑子和耳朵,留下了后遗症。

他们经历了四年多的流浪生活,最后总算幸存了下来。

毛岸英毛岸青,兄弟情深似海

1936年,董健吾请求张学良帮助,计划将兄弟俩送到苏联留学。张学良毫不犹豫,自己出资,亲派部下李杜将军送兄弟俩前往苏联。

1937年初,14岁的毛岸英和13岁的毛岸青来到莫斯科,兄弟俩被送入国际儿童院,从此开始了10年的留学生生活。

兄弟俩一直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毛岸英像大人一样照顾弟弟,岸青虽然沉默寡言,但很聪明好学,成绩非常好,俄语尤其突出,他还考取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担任翻译工作。

毛泽东 思齐和邵华

他在音乐上很有天赋,弹琴、唱歌很有水准,是个文艺范十足,懂浪漫的洋青年,国际象棋也难逢对手。

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后,总是带着岸青来岳母家。张文秋对岸青很好,和谐的家庭氛围让他感受到从没有的温暖。

岸英去朝鲜后,岸青来的更勤了。张妈妈就像亲儿子一样关心他,给他洗洗缝缝补补,给他做好吃的,给他零花钱,他也像对亲妈一样,没钱了,就大大方方的开口要。

久违的家又回来了!

张文秋

天有不测风云,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一切都变了。

岸青无法承受哥哥的逝去,他病倒了,以后的日子除了工作就是治病,他唯一的寄托就是和邵华写信。

在疗养期间,和邵华的通信越来越频繁,字里行间渐渐多了温情,他们的爱情之花在悄悄绽放。

毛岸青邵华

一天,毛泽东把张文秋请到了怀仁堂,像当年在西柏坡给岸英提亲一样,一样地诚恳,只是这次少了上次提亲的客套,开门见山。

“老亲家,我们虽然很少见面,但是心在一起,岸青、少华谈得来,你这个当长辈的有什么看法?”

“少华比思齐读书多些,但整天疯疯癫癫、嘻嘻哈哈的,我担心给主席当不好儿媳妇”

“女孩子性格开朗,不是坏事,我毛家顶门立户还真需要像少华这样的,不计较得失,不在意别人说三道四,少华是个好孩子,爱学习,求上进,有她帮扶岸青,是我毛泽东的福气”

“只要主席满意,孩子们相爱,我没问题”

“你能同意太好了,我们以前是老亲家,现在是新亲家,亲上加亲,我们是双重亲家!”

1960年,37岁的毛岸青和22岁的邵华结婚了。

1970年,已经77岁的主席迎来了他唯一的孙子,他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新宇。

毛岸青一家三口

张文秋一直遵守着岸英去朝鲜前的嘱托:照顾岸青。

她经常陪他聊聊天,看看电视,下下象棋,直到2002年去世。

邵华将军和毛岸青相濡以沫37载,2007年,毛岸青因病去世,享年84岁。2008年,邵华将军因癌去世,享年70岁。

按照毛岸青及邵华的遗愿,其骨灰安葬于长沙县杨开慧烈士陵园,陪在妈妈身边。

回到杨开慧妈妈身边

毛泽东老年时,常常背诵南北朝时期的名篇《枯树赋》,其中的名句:“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岸英孤身躺在朝鲜,一直是刘思齐的心结,她一生去朝鲜5次给岸英扫墓,毕竟是异国他乡。

思齐在杨开慧妈妈墓地旁,给毛岸英做了衣冠冢,用毛泽东晚年常背诵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为墓志铭,表示父亲想念儿子,也了却了做妻子的心愿。

如今,两个儿子终于回到妈妈的身边,一左一右守护着妈妈,一家人以这样的方式“团聚”了!

毛泽东杨开慧伉俪情深

刘思齐,谢谢您!

您也了确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

2 阅读:58
醉卧沙场红尘情

醉卧沙场红尘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