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滚塘古树茶:普洱贡茶的起点

闪宏恺 2025-04-23 20:24:36



谈及普洱茶,必然要提及古六大茶山,而莽枝茶山在历史上被称为牛滚塘,曾是繁华一时的茶马古道要地。

六大茶山,每一座都有丰富的故事,莽枝亦不例外。

一、地理位置

牛滚塘位于云南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委会,东接易武,北连倚邦。

如今从乡政府沿土路盘旋而上,藤蔓缠绕的原始森林中,1056亩古茶园仍倔强生长,与革登、孔明山共享云海灵气。

莽枝古茶山海拔在 1100-1500 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19℃-20℃,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有利于内含物质的积累。

这里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年均气温适中,散射光多,促进氨基酸的合成;降雨充沛,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土地多为赤红壤、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的 pH 值在 4.5-6.5 之间,富含矿物质且排水性好,茶树根系吸收养分均衡。

尤其是锌、镁等元素对鲜味形成有促进作用,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古茶园与森林混生,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层厚,为茶树提供天然养分,且生物多样性减少了病虫害。

无需过度人为干预,生态环境原始且优良,使得牛滚塘古树茶极具自然风味。

二、人文历史

牛滚塘的名称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这里原本是一片广袤的坪地,面积堪比足球场。坪地中央有一座四季常青的圆形大水塘,四周村寨的牛群常在此处嬉戏打滚、沐浴净身,因此得名“牛滚塘”。

明朝末年,内地商人进入莽枝山贩茶;清朝康熙年间,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已是古六大茶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在此之前,六大茶山还是车里宣慰司管辖地,实施的是世袭土司制度。

麻布朋事件成为古六大茶山改土归流的导火索。1728年,江西茶商借宿麻布朋家中,因冲突激化,麻布朋怒斩茶商并割辫悬树。

此事迅速引发清廷的严厉镇压,清军持续焚火填沟达一年之久。

战乱平息后,在各方矛盾交织的背景下,普洱府应运而生,六大茶山也随之被划归普洱府管辖,土官制由此改为流官制。

这一历史变迁,成就了“先有牛滚塘,后有普洱府”的民间说法。

当然,正是由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古六大茶山迎来了空前的繁荣,莽枝也因此成为古六大茶山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一笔。

据倪蜕《滇云历年传》记载:“雍正之年(公元1728年),莽枝产茶,商败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

这表明当时的莽枝茶品质优良,但价格相对低廉,吸引了众多商贩前来收购。

乾隆至咸丰年间,莽枝迎来鼎盛时期,茶园连绵成片,村寨密集分布,茶商络绎不绝,形成了繁华兴盛的茶叶交易市场,景象热闹非凡。

莽枝茶山在乾隆后期已拥有上万亩的茶园。每年春秋两季,思茅、普洱、江城的马帮络绎不绝地前来牛滚塘驮茶,这些往来的马帮逐渐形成了声名远扬的茶马古道。

咸丰元年,牛滚塘因民族械斗,导致茶农四散逃离,茶商亦不敢贸然进山,使得莽枝茶山的茶叶产业遭受重创,曾经盛极一时的莽枝由此陷入沉寂。

唯有那古老的茶马古道得以保存,默默诉说着莽枝往日的辉煌。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起,茶山逐渐荒废,人迹罕至,直至八十年代,莽枝才重新焕发生机。

三、古树品鉴

莽枝古茶山留存下来的古茶园中,保护状况较好的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斜坡地带。

这些古茶园隶属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下的多个寨子,主要集中于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古茶园最为密集的寨子是距离牛滚塘不远的秧林村。

莽枝古茶树以中、小叶茶品种为主。至今,莽枝茶山仍保存有1056亩的古茶园。

莽枝茶以其独特的香型闻名,其香气既融合了易武的花蜜香,又兼具倚邦的清雅之韵。

长期以来,业界素有共识:若论普洱茶之香,古六大茶山之中,莽枝堪称翘楚。

莽枝茶外形匀整洁净,条索完整。新茶汤色明黄透亮,入口苦轻涩稍重,但无需担忧,这种苦涩感转瞬即逝,随即而来的则是迅猛而持久的回甘与生津。

干茶带着清雅的花蜜香,冲泡后香气层次丰富:前调是清新的山野花香,中段有类似鲜笋、嫩蕨类的植物鲜香,尾韵略带果甜。

茶汤细腻柔滑,舌尖能明显感知类似泉水的干裂鲜美,类似优质绿茶的鲜感,但更醇和。喝完后满口留香,茶气充沛,并且还很耐泡。

存茶陈化后的“鲜”感演变:新茶阶段的鲜爽犹如春笋般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味逐渐演变为“陈鲜”,类似于干菌菇或熟果的浓郁鲜香。

茶汤愈发醇厚,却仍保留着一丝穿透力。与老易武的醇柔不同,莽枝老茶的鲜感更显骨感。

0 阅读:0
闪宏恺

闪宏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