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普洱是:苦涩容易,灵透难?

闪宏恺 2025-04-11 20:12:55



“苦涩容易,灵透难”,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苦涩味重的茶太多了,香气好的茶也有不少,但是这个“灵透”却是难得一遇。

我相信许多茶友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喝这款茶时,感觉口感极佳,却难以言明其优点所在。

若说其佳处在于苦涩味浓郁,似乎并不准确;若说其佳处在于回甘悠长,似乎也非全然;若说其佳处在于层次丰富,似乎仍未能尽述。

唯独一个“灵”字可以表达,但是这种表达也只可亲身体验,用一个字来代替一种感觉。

“灵”者,活也。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精神百倍,这就是灵的表现,决定茶叶“灵”性的本质来源于氨基酸,在茶叶中最重要的氨基酸就是茶氨酸。

一个茶氨酸使“灵”这一概念有了具象化的化学指标,但微观环境下的这一化学指标与我们究竟有何关联?

为此,我们需进一步探究茶氨酸的来源。

茶树的生长需要什么?

许多人可能会回答需要水、空气和环境等,这种说法固然正确,但略显笼统,难以深刻理解。

我认为,茶树的生长本质上需要能量。类比于人,外在的物质条件仅为能量来源,而能量的转化、存储和分配则依赖于自身的生理机制。

茶树亦然,茶氨酸是促进植物生长、提供能量来源的关键物质。

茶氨酸在茶树根部生成,并通过光合作用被输送到茶树的顶端,尤其是芽部。

尤其在春天万物生长之际,这一现象尤为显著。

这也解释了为何春茶的茶氨酸含量更高,采用只采摘一芽一叶,最多两叶的方式,能够确保更优的茶氨酸含量。

没有茶氨酸,茶叶就没有灵气,也就没有魂,没有滋味的变化,没有深入人心的那份清爽,也就失去茶的意义。

既然我们知道了茶氨酸是茶叶根部的产物,那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支撑,就是土壤。

土壤的环境直接决定了茶氨酸合成的品质,那什么样的土壤是好的环境呢?

很多人又开始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把老祖宗的东西搬出来了。

陆羽这么说是没错的,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烂石就好呢,什么样的烂石才算好呢?

古代之所以存在局限性,主要源于当时人们的耕种技术尚未成熟,对农业研究的深度不足。

他们仅能依据直观现象进行记录,并依据这些记录的规律来判断优劣,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土壤结构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即固、液、气三相比例。大家需明确,土壤由三部分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

其中,固体部分即为土壤本身,而液体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之中。

这三者的比例并非固定不变,时而气体含量较高、液体较少,时而气体减少、液体增多。

对于茶树而言,固、液、气三者的比例以5:3:2最为适宜,有助于茶氨酸的合成。

烂石的存在实际上在小范围内维系了这种理想环境,尤其在冬春干旱季节,石头能有效减缓水分流失,从而确保春茶中茶氨酸的顺利合成。

除了三相比,这里还有一个土壤颗粒的直径问题,因为土壤直径直接决定了三相比。

在国家标准中,大于1毫米称为“砾砂”、0.05-1毫米成为沙粒、小于0.001毫米是黏粒、0.001-0.05毫米是粉粒、0.05-1毫米是沙粒、大于1毫米是砾石。

通常情况下,砾石含量维持在30%左右对茶树的生长最为适宜。

实际上,我更偏爱古人的表述:石、壤、土。这种分类方式更易于我们理解。

烂石、砾壤、黄土,古人在表达上的确显示出比我们现代人更为深刻的智慧。

从直径来看,明显呈现出石大于壤、壤大于土的层级关系。

我们现在都叫土壤,又把土壤进行了细分,专业术语太多,不太好理解。

当然还有土壤肥力的作用,这里不重点展开了,今天重点说的是土壤的环境,方便大家理解。

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你如果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茶叶的灵韵源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唯有大自然方能孕育出如此佳品。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通过对“灵”的深刻解读,期望能提升大家在品鉴过程中的幸福感。

0 阅读:2
闪宏恺

闪宏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