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掖贤自杀,生前给女儿留下遗言:你奶奶是奶奶,你是你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3-08 04:56:53

陈掖贤是谁?这个名字听了之后大家肯定觉得很是陌生,这个人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呢?

其实,陈掖贤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特别的,是他的母亲,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的事迹令很多人都感动和致敬,她的丈夫、也就是陈掖贤的父亲,也是一名革命烈士。

可以说,陈掖贤是革命的后代,本应该以家族为荣耀,做一名根红苗正的好青年的,没想到却突然自杀,还给女儿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奶奶是奶奶,你是你”。

为何陈掖贤会突然这样说呢?他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又有着怎么样的家族历史和成长经历?让我们大家一起往下看。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赵一曼是四川宜宾人,出生于1905年,原名叫做李坤泰,赵一曼是她参加抗日战争时期的化名。

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父亲在村里小有名气,自学中医,为村里人看病。

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生下了六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赵小曼排行第七。

赵一曼虽然出生在封建地主家庭,却性格独立、思想先进,讨厌农村地区的封建文化,勇于反抗封建陋习。

八岁的时候,赵一曼就进入到了家里的私塾读书,她特别喜欢读书写字,而且头脑聪明,学习成绩特别优异。

10岁的时候,按照当地的封建习俗,女孩是需要裹脚的,赵一曼坚决反抗,死活都不愿意裹脚。

赵一曼的父母完全不顾女儿的反抗,将女儿的脚强行绑了起来。

赵一曼反应更加激烈,拿起身旁的柴刀就是朝自己脚上的缠足布砍去,拆除了裹脚布,以死来抵抗。

赵一曼的父母想不到女儿竟然如此的刚烈,最后也只能妥协,允许了赵一曼不用裹脚。

就这样,赵一曼成为了村子里面唯一在适龄时候没有裹脚的女娃。

13岁的时候,赵一曼的父亲突然离世,家里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日子过的拮据起来。

小时候,赵一曼就经常跑到县城里的书摊看书,特别喜欢革命的刊物和报纸,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在心里埋下了想要革命的种子。

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是位革命者,在当地宜宾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还担任了中共宜宾第一书记。

赵一曼十分崇拜自己的大姐夫,跟着大姐夫身边,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读了《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许多进步刊物,心中对共产主义充满了向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念。

在姐夫的引荐下,1925年,赵一曼积极的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还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村里组织了妇女解放同盟会。

赵一曼的文章还发表在了《妇女周报》上,题目的名字叫做《被兄嫂剥夺了求学权利的我》,发表后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许多青年都纷纷支持,在各地发起了妇女解放运动。

1926年,赵一曼考入了宜宾女子中学,在中学她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宣讲,宣传妇女解放思想,获得了一大批的女同学的拥护,在学校拥有很高的声望。

后来,赵一曼经过组织的考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她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五卅运动,因此还被学校开除了学籍,只能换个中学继续读书。

赵一曼英勇牺牲,给儿子留下家书

1928年,赵一曼与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宁儿”。

赵一曼生下孩子后来不及和孩子亲热,就继续回到去到东北参加抗日运动,将儿子寄养在了大伯家里。

赵一曼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奋斗在抗日一线。

在一次掩护行动中,赵一曼的腿不幸中弹,没有逃脱日军的抓捕,沦为了俘虏。

日军知道赵一曼的身份不简单,连夜对赵一曼进行审讯,想要试图从她的口中套出一些有用的情报。

可是赵一曼宁死不屈,忍受了酷刑,也不愿交代一个字。

日军也是拿赵一曼没有办法,在赵一曼几度受刑要昏死过去的时候,将她送到了哈尔滨当地的一家医院救治。

在医院里面,赵一曼试图求救,最后在医院护士和警卫员的帮助下逃脱。

但是遗憾的是,赵一曼还没有跑多远,再次被日军抓捕,日军恼羞成怒,决定当众处死赵一曼。

1936年8月1日,年仅31岁的赵一曼被日军残忍的杀害,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行刑时候,她都在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感动了无数的人。

就连当时毛主席知道了赵一曼的事迹后,也十分的敬佩,直接用“英雄豪杰”四个字来高度赞扬赵一曼,足以见得赵一曼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战场上宁死不屈的决心。

临死前一夜,赵一曼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封遗书,信中满是对儿子的愧疚和牵挂,她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的长大,希望他知道,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陈掖贤自杀身亡,为女儿留下遗书

新中国成立后,还专门以赵一曼为主人公,拍摄了同名电影《赵一曼》。

上映后,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赵一曼烈士的故事,被她身上的爱国革命情怀所深深打动。

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长大后改名为陈掖贤,他对母亲的记忆是模糊的,甚至后来才知道母亲是抗日女英雄。

他对母亲特别崇拜,为了怀念母亲,还专门在手臂上刻上母亲的名字,以母亲为自己的榜样。

当工作人员找到陈掖贤,想让他作为烈士后代来领取抚恤金的时候,陈掖贤拒绝了,说这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钱,他不配领。

而且,母亲是甘愿为国牺牲的,不是这点钱可以衡量的。

陈掖贤继承了母亲的聪明才智,学习成绩很好,还考上了大学。

陈掖贤大学毕业后,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很是迷茫。

后来他想明白了,完全听组织的安排,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

最后,陈掖贤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业学校做政治老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在工作室,陈掖贤很是认真负责,经常是加班工作,和学生们的关系也很是融洽,是一名优秀的老师。

不过陈掖贤身上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生活习惯不好,不爱讲卫生,而且还花钱大手大脚,没有存钱的习惯。

1960年,陈掖贤每月的工资是77元,已经高于一般工薪阶级的水平了,但是还是没有钱,需要四处借钱过日子。

在情感生活方面,陈掖贤过得也不是很顺利,他结了几次婚,都失败了,没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

后来北京工业学校在1969年解散,陈掖贤成为了工厂的工人,生活一下子跌入了谷底。陈掖贤开始变得自卑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抑郁不得志。

陈掖贤和前妻复婚后,他的妻子精神方面也有一点问题,还需要经常住院吃药,在经济方面更加拮据。

直到1974年,陈掖贤的同事发现他已经好几天没有上班。

去他家里一看,陈掖贤竟然四五天没有饭吃,干躺在床上,实在是令人震惊。

就这样过了几年后,在1982年,陈掖贤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那就是在家里自杀身亡。

陈掖贤和妻子有一个女儿,自杀前,他给女儿写下了一封信,信中告诫女儿:不要在拿奶奶烈士的身份来傍身,你是一个普通的群众,不要因为是烈士后代而享受任何特权。

陈掖贤的女儿看到这封父亲的遗书,泪流满面。

她知道父亲的苦衷,他这一生都活在奶奶的光环下,不愿意用奶奶的身份来搞特权,宁愿清苦的过一辈子。

陈掖贤唯一一次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搞特权,就是把女儿调回北京,希望在身边陪伴照顾自己。

因为这件事情,陈掖贤的心理也很是愧疚,觉得对不起母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陈掖贤的女儿处理了父亲的后事后,一直都谨记父亲的教诲,选择抛开赵一曼烈士后代的身份,低调本分的做一个普通人。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赵一曼的儿子知道母亲是烈士的身份后,也不愿意利用烈士后代的特权给自己某福利,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日子过得很是拮据,还换上了抑郁症。

谁都没有想到,生活困难,不愿意向组织求助的陈掖贤,最终会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还留下遗书,告诫女儿也不要利用烈士后代的身份搞特权,实在是令人感动。

赵一曼一家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家庭的爱国情怀,他们是那么忠贞的爱国,不求任何回报,坚守自己的革命信仰。

信息来源:

《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赵一曼致儿子陈掖贤》人民周刊

《他是赵一曼遗书中的“宁儿”,53岁自缢身亡,生前拒领母亲抚恤金》九派新闻

0 阅读:11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