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不在新界搞开发?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01 02:28:46

香港并非不大规模开发新界,只是基本上没怎么开发新界。

香港历代历朝对新界开发都有严格限制,每年新建的项目以及住宅单位,都是至少3年前批核的。

若大规模开发新界并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会大量增加,因供不应求导致香港房价超高的局面将有崩盘风险。

不想发展新界存在阻力,地产商并非主要阻力,实际上他们那几个公司,即便团结起来,能量也不大。

首个阻碍源自香港数百万的业主,包括私人住宅、居屋和夹心阶层住房等全部产权和部分产权的住宅,以及所有写字楼、商铺、厂房及土地的所有者。

开发新界可能导致他们的房地产价值贬值,因此他们不太可能支持此计划。

开发新界并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动议在特区议会表决阶段就会被撤回,因为这会触犯多数香港人的利益。

房地产收入是香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新界开发导致房价崩溃,香港的财政收入将大幅减少,其后果便是政府财政短缺,社会福利支出也会随之削减。

即使未来前景光明,但看到自己的利益可能受损,他们的本能反应便是反对。

深圳房价与香港房价紧密相关,一旦香港房价下跌,深圳房价及地价也会随之下滑。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深圳有不同意见,也无法左右香港的决策。

深圳会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自己的观点给香港特首。

许多香港机构和居民在深圳购置物业,他们同样握有香港选票。

现在,你应该能理解为何香港房价居高不下,却不再开发新界进行房地产建设了。

香港哪些人群渴望开发新界?

正是期望香港房价能够下调的群体。他们包括谁呢?

主要是家境一般的香港大中专学生等年轻人群,同时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如梁振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香港过高的房价是缺乏良心且不可持续的,这已成为阻碍香港发展、妨碍香港人改善居住条件的关键负面因素。

许多香港人眼光较为短浅,更多地关注眼前的切身利益,并且手中还握有选票权。

香港的房价困境以及新界的开发难题,就像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只能无奈地放任现状。

香港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 1104 平方公里,建成区却不足 250 平方公里。

超过 75%的土地尚待开发,尤其是与深圳毗邻的新界,平原荒地广布,至少有两百平方公里未开发,相当于一个香港建成区的规模。

香港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空心化。

即便没有丁权、环保及地产商的限制,仅开发新界北靠近深圳的区域就能解决土地问题吗?

若开发后全由香港人居住工作,不考虑深圳人,香港现有建成区不到两百平方公里,新界北最多开发 50 平方公里,香港土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新加坡常住人口超五百万,建成区超五百平方公里,密度尚可接受。

香港人口八百万多,建成区扩大到两百多平方公里就能解决问题?

且这两百多万是高密度赛博朋克与可能规划较好的区域组成,仅开发深圳河南岸就想解决问题,未免过于天真。

既得利益者不仅包括地产商,也包括那些已经处于有利地位的富人和中产阶层。

香港的中产们为何愿意用天价购买鸽子屋?

原因在于他们认为鸽子屋具有保值和投资的功能,价值如此之高。

香港目前的土地环境,除了景观用地之外,能够开发的地块基本都被地产商所掌握。

地产商囤积土地并逐步开发,导致房价始终居高不下。

倘若通过填海造陆来大规模供应土地用于建房,那么香港的地价和房价必然会暴跌,地产商和有房阶层也会随之破产,因此他们坚决反对。

由于地产商和有房阶层在香港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而香港特区政府又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填海造陆的议案自然难以获得通过。

关于丁屋与填海的问题,就像是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蛇,难以分开。

一些议员和市民认为,丁屋可以用于建设公屋,而且这种政策源于殖民地时期,现在看起来存在性别歧视,政府应该废除它。

政府选择填海而不是在已有土地上重建,因为填海造地更为快捷。

新界的乡绅们则深知自己土地的价值,在与政府谈判出售土地时索要高价,使得政府经过漫长的谈判后仍无法实质性地收回多少土地。

如果不进行填海,香港的土地问题将无法打破僵局。

只有通过填海,那些既得利益者在发现土地供应增加后,才可能做出一些让步,允许丁屋被回收利用。

港府的土地储备也将因此增多,能够制定出更加长远的规划,使得棕地上可以建设与本地住宅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进而活化工厦的使用。

当香港人开始大规模填海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恐怕直到“一国两制”完成其历史使命、新任香港市委书记上任那天,他们才会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26
凡尔赛百态

凡尔赛百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