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治疗孤立性脾静脉血栓的风险和益处

建中康康 2024-08-01 19:00:50

前言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是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国际肝病》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肝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两周(周三)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

文章简述

孤立性脾静脉血栓(iSVT)是胰腺疾病的常见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慢性胰腺炎(De Stefano V,et al. Intern Emerg Med 2010; 5(6): 487–494)。Butler等在一项荟萃分析中报道,急性胰腺炎患者脾静脉血栓(SVT)发生率为22.6%,慢性胰腺炎患者SVT发生率为12.4%(Butler JR,et al. HPB (Oxford) 2011; 13(12): 839–845)。大多数iSVT患者无明显症状(Sakorafas GH,et al. Am J Surg 2000; 179(2): 129–133; Weber SM,et al. World J Surg 2003; 27(11): 1271–1274),因此很难预测iSVT的发生(Sakorafas GH,et al. Am J Surg 2000; 179(2): 129–133),增强横断面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更多的iSVT患者。腹痛为iSVT的常见症状,若患者发生胃肠道静脉曲张,则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出血(Sakorafas GH,et al. Am J Surg 2000; 179(2): 129–133)。由于存在出血风险,大多数内脏静脉血栓患者并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Thatipelli MR,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0; 8(2): 200–205)。然而,尚不清楚短期抗凝治疗急性iSVT能否提高脾静脉再通率并降低食管胃静脉曲张风险。

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杂志于2024年3月正式发表了一篇题为《抗凝治疗孤立性脾静脉血栓的风险和益处:一项回顾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文章,报道了两家医疗机构使用抗凝药物治疗iSVT患者的结局,探讨其对iSVT患者脾静脉再通率和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影响。

Eltweri等对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英国莱斯特大学医院NHS信托医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中部地方卫生网络(阿德莱德皇家医院和伊利沙伯女王医院)两家医疗机构通过增强CT确诊为iSVT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排除就诊时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继发于恶性肿瘤的iSVT患者,最终共纳入98例iSVT患者。通过腹部和盆腔CT扫描结果来对比抗凝治疗的结局、脾静脉再通率、出血风险及进展为门静脉血栓的情况。研究发现,抗凝治疗后iSVT患者脾静脉再通率为46%,而未抗凝治疗的iSVT患者脾静脉再通率为15%(OR=4.7,P=0.0008,95%CI:1.775~11.72)。此外,抗凝治疗组的上腹部血管侧支更少(OR=0.4,P=0.03,95%CI:0.1736~0.9288)。两组iSVT患者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总发生率为3%。

结果表明,抗凝治疗显著提高了脾静脉再通率,并降低了左侧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无论是否接受抗凝治疗,iSVT患者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都很低。此外,尚缺乏iSVT治疗的标准化指南,医生个人的偏好对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将产生影响。

综上,抗凝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iSVT患者的疾病进展,该研究结果需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证实。

重要研究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1. 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表源自文献)

本研究共鉴定了165例脾静脉血栓患者,排除67例患者(35例确诊为恶性肿瘤,32例就诊时合并脾静脉或门静脉血栓),最终共纳入了98例iSVT患者,其中59例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iSVT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胰腺炎。

2. 抗凝治疗的类型和持续时间

(表源自文献)

共39例iSVT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由于尚缺乏治疗iSVT的标准化指南,因此是否接受抗凝治疗与抗凝药物的应用类型仍取决于临床医生的诊治经验。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

3. 抗凝治疗与未抗凝治疗的结果比较

(表源自文献)

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脾静脉再通率显著高于未抗凝治疗患者(46% vs. 15%,P=0.0008)。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血栓进展至胃周侧支血管的患者比例显著更低(OR=0.4,P=0.03,95%CI:0.1736~0.9288)。然而,两组患者均发现有血栓进展至门静脉,但抗凝治疗并未降低血栓进展至门静脉的发生率(OR=3.39,P=0.1495,95%CI:0.895~12.87)。抗凝治疗组与未抗凝治疗组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vs. 9%,P>0.9999),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5% vs. 2%,P=0.6950),两组均有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但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相关死亡。

总结与展望

抗凝治疗可显著增加iSVT患者脾静脉再通率,降低左侧门静脉高压的发生率。抗凝治疗与未抗凝治疗患者出血风险相似,因此抗凝治疗似乎是安全的。长期左侧门静脉高压并未显著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抗凝治疗对iSVT患者脾静脉再通率的影响应该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病率的多中心研究单位招募

门静脉血栓(PVT),尤其是完全阻塞性PVT,可增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进而增加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当前,妥善处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仍是棘手的临床问题。另外,肝硬化PVT的患病率也尚不明确,国内更是缺乏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阐明这一问题。为此,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正在准备发起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基于增强CT检查结果以明确肝硬化患者PVT的患病率,并进一步回顾性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现诚挚邀请消化科、肝病科、感染科和放射科等相关专业医生参与。若您对这项研究感兴趣,可与我们联系,以获得更详细的研究信息。

译文作者

陈军秀,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发起人及校审

祁兴顺,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及锦州医科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部战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肝胆疾病学组委员、消化血管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病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癌前病变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现任BMC Gastroenterology杂志Seni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杂志Editorial Board Member、Canad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Academic Editor。2016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入选2019年第十二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爱思唯尔2021、2022及2023中国高被引用学者名单、2022年联勤保障部队学科中坚人才、2022年度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2022年度“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据Scopus统计,H-index为48,总共8352次引用。

0 阅读:0

建中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