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深山20万明朝遗民:隐居世外桃源600年,只因朱元璋一道圣旨

渊泽之观 2024-04-27 16:25:12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贵州最负盛名的景点,除了世人熟知的黄果树瀑布,其实还有神秘的屯堡古镇。

屯堡的故事开始于明朝朱元璋时期,为了抵抗边境势力,朱元璋差使20万汉族百姓一路迁徙到贵州。

浩浩荡荡的百姓在这片尚未开垦之地扎根下来,繁衍后代,逐渐将这里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小城。

直到如今屯堡古镇依然保持着明朝遗风。这里的人穿古服,说方言,在受到强烈文化入侵的今天,依然宛如世外桃源。

那么屯堡古镇发展至今日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如今的屯堡又有着怎样的风俗呢?

安顺的特殊性

今天的贵州,并不算偏僻的边境。

但早在古时候,因为地势险峻,山路复杂,云贵地区一直是内陆的边疆地带,只要能够守住贵州,蛮夷就能得到控制,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安顺,位于贵州的一个古老城市,地势险要,处于边境中的中枢地带,是皇帝想要集中中央势力最紧切的地方。

俗话说,依山傍水。

安顺不仅山多路险,更是被北盘江和乌江两条水流穿行而过。

乌江和北盘江分别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透过错综复杂的河网,打通了与外界连接的水路。

虽然云贵地区内部险阻,但水业发达,船只运载着货物,可以与其他地区通商交流。这也就铸就了安顺独特的中枢位置。

皇帝如此看重安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它是军事通道的喉咙。

中国版图辽阔,南北之间差异极大,云贵地区位于中间,连接着南北方的要道。

收复失地,对外扩张,绕不开安顺。

所谓粮草先行,军队的补给也常常要靠安顺的山道才能传输。

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安顺都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安顺更是不少文化交汇、发轫的地方。

有一个成语叫“夜郎自大”,夜郎实则是一个小国。

这个国家虽然国土并不辽阔,或者说用一个小族来形容更恰当,但它却有着一段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

古时候的夜郎,就已经颇为发达,道路平整,街道上处处都是青瓦高墙,人们在其中能够安居乐业。所谓小富即安,更何况,夜郎有着极为繁荣的商业。

夜郎的商人开放且勤劳,为了过上富裕生活,他们开拓了无数的生意路径。在一边经商的同时,一边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各个地区。

与夜郎国关系密切的安顺,就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两地的人们会流行相似的服饰,夜郎的开放丰富了安顺人民的审美。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方言和饮食习惯都得到了交融。

在夜郎国的影响下,安顺的文化和风俗更加的丰富和多样。

可以说安顺之所以能在今天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积累。

而位于其中的屯堡古镇,是说到安顺时不开的一个地方。它从明朝初期就已经形成,替朱氏一族守住江山,可谓劳苦功高。

那么屯堡的来历究竟是如何呢?

屯堡的起源

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是个励精图强的皇帝,他身为布衣出身,却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打下了自己的江山。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逆袭。

但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才发现需要头疼的事情太多了,首当其冲的,就是打不赢,灭不掉的元朝遗害。

在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政权并不稳固。

元朝留下了一小支精兵部队逃过了明兵的围剿,一路躲避,来到了边境地区,随时准备反攻夺回政权。

这支元朝部队,也成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一日不除,他就一日无法安心。

于是,朱元璋指挥手下一名猛将徐达去挥兵北上,一边趁元朝遗孽力量还未壮大便绞杀在摇篮里。

一边开疆拓土,扩展明帝国的领土。

徐达擅长调兵遣将,作战异常勇猛,再加上他的身后是数以万计的明朝精兵,战斗力十分强悍。在他的带领下,残余的元朝部队很快就节节败退,无力招架。

最后徐达不负众望,暂时解除了元朝遗害带来的威胁。

而这支元朝部队的残余势力被逼至了今天的云贵地区,他们占据了安顺这一易守难攻之地,一边修养生息,一边虎视眈眈。

在他们的计划里,可以通过占领安顺,堵住南北来往的枢纽。把持住了水道,便是扼住了经济咽喉。将山路占领,以后明朝部队的粮草,兵马也无法进来,即使朱元璋想要攻打他们也使不上劲。

朱元璋看穿了他们的想法,知道放纵元部队在安顺,迟早会酿成心腹大患。在元部队暂时没有了反扑力量的情况下,朱元璋主张用尽全部力量,继续攻打。

此时的元朝部队大摇大摆地在安顺定居下来,而朱元璋早已在暗中储蓄力量,准备将他们拿下。

1371年,经过了万全的筹备和计划,朱元璋的部队悄悄顺着贵州地区的山道而下,30万兵力浩浩荡荡,直指安顺。

然而,朱元璋虽然胜券在握,对于这场战役也有不胜不归的豪情壮志,安顺的险要地势还是大大增加了攻下的难度。

这场仗足足打了10余年,最终在明部队的围追截堵下,元部队不堪防备,被彻底绞杀。

解决了心腹大患,朱元璋却并未放松下来。

如今元朝的旧势力虽然被肃杀,但这长达10余年的攻打,给他敲响了警钟。

安顺是一个极易酝酿地方势力之地,它能藏匿一个元部队,自然就能萌生出千千万万的地方势力。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政权虎视眈眈的蛮夷盯上。

可是收编安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面说道,安顺易守难攻,连接水陆两路,但因为地属山区,道路险峻,别说百姓安居乐业,就连耕种粮食也是一个老大难题。

所以一直到明朝之前,安顺都是一片不毛之地,鲜少有人烟鼎盛的痕迹。

无主之地谁都能插一脚,安顺更是一块让人垂涎的肥猪肉,对那些企图动摇政权的人有着非一般的吸引力。

且安顺远离政治中心,无法放在眼皮子底下时时监控。

种种特殊,让朱元璋对这块土地又爱又恨。

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朱元璋都是安排官员赴任进行管辖和治理,但官员的力量无法跟自然博弈,显得有些单薄。

朱元璋见成效不大,于是召来了名臣刘伯温。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对安顺的态度,于是提议在安顺驻扎一支军队,让士兵来守护这一方水土。

这个念头,朱元璋并不是没有动过,可是养一支军队,需要粮草。如果要长期在那里驻扎,衣食住行更是要面面俱到,再加上安顺虽然重要,但不可能炮火连年,要白白供养众多的士兵,是一件成本很高,收益很小的事情。

善于计算的朱元璋,觉得并不划得来。

这时候,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了个好主意:军队驻扎在哪里,并不需要时时备战,可以让他们开垦土地,自给自足。这样朝廷不需要什么粮草,待到战争爆发,士兵们也可以应战。

听见这一番话,朱元璋心花怒放。不久之后,他便筹备了一支军队,大举向安顺出发。

因为需要在安顺长期驻扎,一方面为了满足士兵们思念家人的情绪,一方面为了延绵人丁,让世世代代驻守安顺的人员永不枯竭。

朱元璋许下浩荡皇恩,每个普通士兵都可以携妻带子,举家迁至贵州,朝廷甚至鼓励这么做。

如果士兵并未娶妻的,可以通过官府先行配对一个妻子。

于是北上的队伍不断壮大,几乎每个士兵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安顺安居下来。

他们住进了贵州一片山区里,成为了首批驻扎在安顺的汉人,之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历经一代又一代。

这片地区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了屯堡古镇。

虽然云贵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全年阴冷,山区中的地势陡峭,不宜栽种。聪明且勤劳的屯堡祖先,却想出了种种应对办法。

他们在山坡上开垦敲凿,把陡峭的坡路改造成拾级而上的梯田,让庄稼蔬果也可以蓬勃生长。

除此之外,他们还自给自足,编织柔软的布料裹体。

相互协助,共同努力在山地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随着屯堡地区日益走上正轨,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成繁荣的小镇,朱元璋很快就下达了新的举措——“就宽乡”。

朝廷鼓励并协助生活在较为富裕地区的人们,往云贵地区迁徙,凡是遵照者,都将奖励土地资源,足够百姓很好地生存下去。

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促进安顺的发展,彻底改变其荒芜偏僻的底色,安排了不少商人在其中经商。

这个举措使得安顺内的百姓可以采购到种种产品,生活得到了改善。商人们也抓住了商机,从其中赚到了钱。

更重要的是,安顺如朱元璋所期望的那样日益欣欣向荣,再也不愁没有人愿意驻扎。

可谓是一箭三雕。

延绵至今的明朝风情

在朱元璋的一系列举措之下,屯堡古镇繁荣兴盛了数百年,一直到今日,第一批移民的后人依然生活在那里。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战乱、人口迁移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没有动摇他们的传统,屯堡人民一直按照祖先的生活习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去。

屯堡古镇也成了贵州一处有名的胜地,时至今日,如果你到屯堡去,还能感受到几百年前的风土人情。

要说屯堡最为标志性的代表,当数其中的建筑。

和一般情况下,用砖头或木头构成的结构不同,屯堡古镇的建筑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

几乎家家户户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已经连绵了无数年,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历久弥新。可见用料的扎实和建筑的巧思。

这些古老的屯堡石屋,之所以如此独特,还是因为在最初建造时,便考虑到军事防御的作用,石头保证了刀枪不入。

并且每一片区域里的石头屋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相互连接交错,既保证了居民有隐私的生活空间,又确保了你中有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旦有什么信息都能随时传递出去,这样保证了在外敌入侵时,能够第一时间知晓,迅速集结力量,共抗来军。

由于地理原因,屯堡相对而言是比较封闭的,生活并不如发达地区那样丰富,但屯堡人却能自娱自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明了屯堡地戏。

虽然屯堡地戏是出自云贵地区,但它的根却是发轫于南方地区,其灵魂依然是玲珑雅致的,充满着江南的风情。

但因为屯堡人肩负着驻守边疆的责任,屯堡地戏又多了一丝粗犷的意味。

在地戏中,经常会生动模拟出古代的战争场景,气势宏大,有千军万马之势。每一次地戏的上演,都像一场鼓舞士气的演练,直到如今屯堡人依然为他们的地戏文化而自豪。

屯堡还有一绝,就是他们的服装文化。

如果你今天到屯堡,依然能见到许多身穿复古服装的妇女,她们长发及腰,衣服颜色鲜艳,而样式古老。

这些都是从明朝就流行下来,经过不断改良,变成如今代表了屯堡文化面貌的服装。

屯堡人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分不同的情况。

在劳作时,妇女们常穿朴素便宜的农妇装。到了农活不忙的时候,女性会尽情地打扮自己,穿上漂亮的传统服饰。

屯堡妇女的日常打扮多是穿一种袖子窄小,但衣摆宽阔的的服饰。这种服饰被称为“凤阳汉装”。这也是在庆典或祭祀等隆重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穿的服装。

可以说,屯堡如今的面貌,皆离不开明朝第一批移民的铸造。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也一并让明朝文化在现今时代仍然生根发芽。

参考资料:

明代屯堡与贵州城镇兴起的历史关联——范同寿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gPw7xOyBVLEHNErQuiLU8Qt9t3aFE_TMQl75Pc35za42dHk-P2oLCvLRK4qaVE9sxUyHqH7-10vZV7qMNZ4NvNl6ttoQDlTmc16aV1UUGsTcUlW2RsdMjAm2CnBltNZPCEd3Be2Z91VY_EuWM7P9aQ==&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 阅读:229

渊泽之观

简介: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