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法国名将霞飞,主张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堪称一将功成万骨枯【3】

战争史札记 2025-02-22 15:49:18

马恩河,发源于法国东部的朗格勒高原,与埃纳河、塞纳河并行,其流向先自南向北,后在巴黎盆地内转向西,最终汇入塞纳河。

该河位于三河之中,北距埃纳河约100公里,南距塞纳河亦约100公里。自源头而下,马恩河流经维特里弗朗索瓦、夏龙、埃佩尔内、蒂埃里堡、拉尼等地,穿越巴黎盆地中心,全长约300公里。其支流包括乌尔克河、大莫兰河、小莫兰河等。在马恩河下游,河面宽度达到200米,水深流急,自然构成了护卫巴黎的天然屏障。

马恩河战役是在这条重要河流的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展开的,地形特征对大军机动具有显著影响。尽管存在河流、沼泽、森林等天然障碍,但这些障碍并非不可克服。双方兵力部署形成东西两大战线:西面巴黎至埃佩尔内一线,德军由第1、第2集团军组成,共18个步兵师和5个骑兵师;法军则由第5、第6、第9集团军及英国军团构成,兵力达35个半步兵师和8个半骑兵师。东面埃佩尔内至凡尔登一线,德军为第3至第5集团军,共计26个步兵师;法军则为第4、第3集团军,拥有19个半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法军在西翼战线的兵力优势显著,预示着其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战役中将占据主动。鉴于德军冒险的态势和法军的有利形势,加之老将加利埃尼的鼓励,法军总司令霞飞决定由守转攻,与德军进行决战。霞飞深知此战风险巨大,他向陆军部报告指出:“此战若胜,则国家安宁;若败,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法兰西的生存,霞飞认为别无他选。马恩河战役涉及多个方向的激烈战斗,包括乌尔克河、蒙米雷伊附近、费尔沙姆彼努阿地区、维特里勒弗朗索瓦以及凡尔登以南的阿尔贡山等地。整个西线战场战斗频繁,高潮迭起,其中乌尔克河之战、大莫兰河与小莫兰河之战以及“缺口”之战等尤为关键。战役于9月5日正式拉开序幕,法军凭借其在西翼的兵力优势以及坚定的决心,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法军莫努里第6集团军接到命令,向巴黎东北方向推进,并在乌尔克河区域建立出发阵地,形成一条环绕巴黎、自达马尔坦至马恩河的弧形防御线。与此同时,德军第1集团军下属的第4预备军亦抵达乌尔克河,作为防御巴黎方向的先头部队,两军前哨阵地仅隔一座山丘。德军第4预备军军长敏锐地察觉到,此防线之后隐藏着法军的主力部队,对德军侧背构成重大威胁。为探明虚实,德军突然对法军第6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发起攻击,双方随即陷入遭遇战。德军的突袭出乎法军意料,初期法军遭受一定挫折。随着法军第6集团军主力的逐步到位,德军在局部地区的兵力劣势(仅15个营)愈发明显,最终于黄昏时分撤回出发位置。这场小规模冲突标志着马恩河会战的序幕正式拉开。9月6日凌晨,法军在霞飞将军的坚定号召下,于马恩河一线全面发起进攻。霞飞的号召简短有力,指出国家存亡系于一战,要求全体将士勇往直前,进攻并击退敌人;若无法前进,则必须死守已占领土,宁死不退。这一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法军士兵在连续撤退和国土沦丧的压抑情绪中找到了战斗的动力。

战斗初期,法军第6集团军在乌尔克河以西地域从德军的突袭中恢复过来,开始对德军发动连续攻势。德军第4预备军难以抵挡,紧急向克鲁克将军求援。克鲁克迅速调遣第2军前往支援,经过六小时的长途跋涉,于清晨5时抵达提尔普特并立即投入战斗,沿法军第6集团军正面全面展开,战斗异常激烈。随后,第2军再次求援,克鲁克又派遣第4军前往,于9月7日清晨抵达乌尔克河战场。德军集结三个军的兵力,于中午时分对法军第6集团军阵地发起猛攻,取得一定战果。然而,面对德军的猛烈攻势,法军第6集团军虽面临压力,但仍坚守阵地,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马恩河会战初期,法军在经历初期挫折后迅速调整战术,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应对德军的挑战,为后续战局的演变奠定了基础。莫努里紧急向法军统帅部请求增援,以稳固至关重要的乌尔克河阵地。面对这一紧迫需求,法军统帅部迅速调遣了一个精锐步兵师,但该师需从巴黎乘火车抵达,而巴黎至前线尚有60余公里的距离。如何迅速将这股增援力量输送至前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关键时刻,一名参谋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征用巴黎的出租汽车。随后,加利埃尼将军以巴黎军事长官的身份发布了征用令,要求所有出租汽车于下午6时集合待命。警察部门也积极配合,通知街上的出租车司机,并协助疏散乘客。出租车司机们得知有机会为国家的安全贡献力量,情绪高涨,纷纷放下乘客,自豪地表示:“对不起,我要去打仗了。”他们迅速为车辆加满油,并按照命令驶向指定集合点。仅半小时后,火车站便汇聚了不下600辆各种类型的出租汽车。加利埃尼将军亲临现场检阅,这位平时表情严肃的老将军难掩激动之情,高声赞叹:“这是一项多么非凡的壮举!”随后,援军一下火车便立即换乘出租汽车赶赴前线,而汽车则返回前线运送伤病员。一夜之间,这些出租汽车往返了两个来回,成功将6000名官兵送至60公里外的前线。这是汽车在历史上首次被用于兵力运输,为莫努里在即将被德军击败的关键时刻提供了宝贵的增援,从而稳住了战局。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虽然对各集团军的任务分配了如指掌,但对前线具体情况,特别是右翼第1集团军的进展情况却缺乏了解。他并未亲自进行调查研究,而是派遣了深受信任的情报处长汉斯中校作为全权代表前往各集团军了解情况。汉斯中校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且是毛奇的同乡,深受其信任。然而,他看问题往往带有悲观色彩。在驱车300公里赶到第1集团军后,汉斯发现该集团军并未达到牵制全线敌人的预期目标,其第4军甚至被迫后撤。同时,第2集团军也准备从右翼向北作梯形退却。而第3集团军司令豪森则根据法军未破坏马恩河桥梁的情况,判断法军即将发起反攻。这些前线动态,为德军未来的战略部署带来了新的挑战。第2集团军于20天行程内进行了13天的战斗,并最终决定不顾上级持续推进的指示,暂停一日以进行休整。同时,其他集团军的进展亦相对缓慢。汉斯中校却表达了对前景的深切忧虑,并强调克鲁克将军必须严格执行毛奇元帅的指令,即第1集团军需迅速迂回到马恩河北侧。然而,克鲁克将军尚未充分认识到局势的紧迫性,他错误地认为法军的进攻仅为辅助行动,意在掩护其部队撤退并渡过塞纳河。直至9月6日午后,德军通过审讯一名战俘,才获知霞飞将军的全面进攻命令,从而意识到法军已转入决战阶段。其集团军右翼的战斗态势显示,法军正力图包围德军右翼全线,显然在此战役中占据了兵力优势。同时,乌尔克河地区的战斗已不再是简单的解围行动,而是成为了整个会战的关键焦点。尽管克鲁克将军已深刻感受到局势的严峻,他仍决定采取攻势,意图在会战中与法军一决高下。为此,他未与皮洛夫将军及毛奇元帅协商,便擅自从战线南段调回了第三军和第九军,命令它们紧急行军至乌尔克河对岸参与决战,仅留下两个骑兵师以抵御英军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克鲁克的这一决策是在他已不再受皮洛夫将军节制,且毛奇元帅已失去对全局的控制权的背景下做出的。从9月5日至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未向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发出任何具体指令。后续事态的发展表明,克鲁克的这一决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了德军的战败。原本由第三军和第九军担任的掩护第2集团军右翼的任务被放弃,它们正与法军第5集团军激战,其撤离使得第2集团军右翼暴露无遗,同时加剧了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之间的间距。当汉斯中校抵达第2集团军时,皮洛夫将军最初同样认为法军是在进行后卫战斗以掩护撤退,并准备部署追击。但在听取了汉斯中校悲观的分析后,皮洛夫也改变了看法,认识到德军正在全线与占据优势的敌军作战。第3集团军司令豪森将军同样感受到了法军的顽强抵抗及其进攻态势,但尚不清楚会战的主要方向。该指挥官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其第2和第4集团军均遭到了敌军优势兵力的猛烈攻击。鉴于向统帅部请示将耗费宝贵时间,他果断采取了自主决策,即分兵进行支援。然而,这一决策在实际操作中显现出更多的潜在弊端而非利益。此外,皮洛夫提及的第1集团军两个军的撤退意外地提振了法军第5集团军的士气。这支原本被德军视为已接近溃败的法军部队,突然对皮洛夫指挥的第2集团军暴露的右翼发起了攻击。尽管法军第5集团军的行动显得迟缓且谨慎,时常停下来构筑掩体,但德军在其进攻方向上已建立了连续的防御工事,形成了一道坚实的掩体线,有效地遏制了法军的推进。在某些情况下,德军甚至发起反冲击,迫使法军第5集团军的部分部队撤退至初始位置。

与此同时,战线的其他区域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法军在当天的战斗中取得的进展相对有限。在多处地段,包括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尤其在勒维尼附近其右翼地带),以及第3集团军的地带,德军不仅成功抵挡了法军的攻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迫使法军后撤。​马恩河全线在当天均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法军在一天的战斗中仅向前推进了约2公里,但夜幕降临后,德军的顽强抵抗迫使他们停止进攻,转而挖掘战壕固守阵地。在进攻的第一天,法军炮兵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多个方向上以猛烈的火力成功阻止了德军的冲击。在这一关键地段,法军炮兵在数量上超过了德军,且其炮兵阵地得到了良好的隐蔽,使得德军炮兵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打击。面对法军炮火的猛烈轰击,德国步兵虽竭力挖掘掩体以寻求保护,但由于土木工具不足,他们不得不利用刺刀、杯子、饭盒、鞋后跟、铅笔刀等物品作为替代工具。

0 阅读:24
战争史札记

战争史札记

UC电商直播大鱼号矩阵用于下发短视频小视频图文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