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靠买敌人的枪打敌人,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诞?

1928年,井冈山。毛泽东和朱德胜利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大增,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武器弹药太少了。红军那时的“家底”有多穷?几千人的队伍,能用的枪才一千来支,更多的是大刀长矛,竹钉壕沟都成了武器。这种情况下,红军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尽办法搞武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买:穷人的战术也能精明得让人无奈
毛泽东和朱德决定派人去买武器。这听起来没毛病,但问题是,红军的钱从哪来?为了搞到银元,他们化装成商人甚至乡绅,冒死穿过封锁线,跑到上海、湖北等地采购武器。这些武器贵得离谱,一支驳壳枪要120银元,汉阳造步枪也得25银元,而红军的“财政收入”基本靠抠。后来,聪明的红军把目光转向国民党士兵——直接从敌人手里买枪!这些士兵大多是抓壮丁来的,对打仗没兴趣,给点钱就把枪卖了。有些士兵回去后谎称枪丢了,挨顿骂还能装兜几块银元。可惜这种“买卖”做多了,国民党也发现了问题,开始严查。

2. 缴获:用敌人的牙齿啃敌人
红军的逻辑很简单:没有枪?敌人有啊,去抢!缴获武器成了红军的基本策略,每次“反围剿”都少不了这个环节。战士们上战场不仅要打赢,还得抢装备,缴获一支枪的意义不亚于消灭一个敌人。比如杨得志,当年刚参加红军时只领到一支红缨枪,想要步枪?得自己抢。结果他第一次上战场就缴了一支枪,乐得不行。蒋介石因此被戏称为“运输大队长”,因为他的部队每次输掉战斗,红军的装备就升级了。

3. 自造:从修东西到“造奇迹”
红军的“自力更生”精神从那时就开始了。井冈山根据地刚建立时,他们搞了个修械所,修理鸟枪、步枪,甚至还能拼凑迫击炮。黄洋界战斗中那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迫击炮就是修械所修好的,连最后一发炮弹也是他们自己造的。更有意思的是,那场战斗的前两发炮弹都哑火了,让人捏了一把汗,好在最后一发正中敌军指挥所。这种土法炼钢式的“军工技术”,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还成为根据地坚持下去的底气之一。

从买枪到抢枪,再到自己造枪,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生存哲学”其实很简单:穷则思变,变中求生。他们用有限的资源,打出了无限的可能,这种灵活性和韧劲,或许才是红军能从井冈山走向全中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