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像的最关键因素是进光量,不是像素数。
典型的例子,同样5000万像素主摄,小米14Ultra和红米13C的画质天差地别,根本原因就是二者的主摄进光量相差近7倍。手机和相机的最大差距也在于进光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当然只是说进光量最关键,不是说其他因素不关键)
2)影像手机之间选择,要关注各焦段不同的强弱关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2dd6404e49bd473a7c4f1d1744e63f.jpg)
影像手机之间,不同焦距,进光量强弱关系是不同的。就像跑步比赛,长短跑项目不同,选手胜负关系就不同,百米跑前八和万米跑前八不是同一群选手。
进光量信息较少有人整理。个人基于各机型实拍照片信息,整理成影像手机进光量表,方便查阅参考。
相对进光量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49f02d144792ea41cd96c6db24bfb22.jpg)
阅读方法:23mm左右是主流手机的1倍焦段,所谓几倍焦段都是基于1倍算出来的,小学乘除法即可,比如70mm左右是主流手机的3倍焦段(23*3≈70)。有了几倍焦段的概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焦段需求选择了。为了增强易读性,进光量表填充了代表进光量高低关系的渐变色,同一列中越偏红色进光量越高。
右侧附上最大孔径数据,反映远摄的兜底实力。例如FindX7Ultra的6倍长焦等效进光量不如它自己的3倍长焦,弱光场景远摄就会切换3倍长焦拍摄,最大孔径对应的就是它后置四摄里等效进光量最高的3倍长焦的素质,孔径越大越好。右侧还有超广角和前摄的数据。
从上到下分为,主摄长焦双防抖的直板机,无长焦防抖的直板机,主摄长焦双防抖的折叠机,无长焦防抖的折叠机,四个区域。因为长焦防抖对弱光场景和高倍数码变焦的画质很重要,不同类型不宜排到一起比较。折叠机没有前摄数据是因为不重要,折叠机应该用主摄自拍,前摄只负责生物识别之类的智能功能即可。
这次更新GalaxyS25Ultra。新一代GalaxyS系列里还是只有Ultra版主打影像。Plus版和标准版的长焦等效进光量甚至打不过主摄,长焦孔径甚至只有2.9,连3都达不到,显然不适合同表中机型一起算作影像手机,不适合追求影像的消费群体。另外得益于新的图片压缩方法(各网站都有图片文件体积限制,所以以前一直没办法上传完整表格),这次的进光量表得以加入大量小众机型和海外影像手机的数据,是我做影像手机进光量表以来数据最全的一张表,国区和海外消费者都可以参考。
竞品子表![](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accf4bf5a32b82461812e2972c7ef3f.png)
按惯例筛选出竞品子表,选择起来更直观。GalaxyS25Ultra的直接竞品显然就是别家的新一代Ultra级旗舰们,目前已经登场的有Mate70Pro+,Magic7RSR,iPhone16Pro,Pixel9Pro。尚未登场的还有Pura80Ultra,小米15Ultra,FindX8Ultra,VivoX200Ultra。另外各家的新一代Pro级旗舰,和前代Ultra级旗舰,虽然不是直接竞品,但也列为参考。
主摄,1/1.3英寸三星S5KHP2传感器,f/1.7光圈,等效焦距22mm,2亿像素,光学防抖
主摄硬件连续三代没变了,还是从GalaxyS23Ultra起用的那一套。据说三星已经在研发下一代高像素传感器,但是没赶上GalaxyS25Ultra这代。可以直接剧透地讲GalaxyS25Ultra整体影像提升微小,相比国产旗舰机型单论影像的话仍然不占优(作为交换,上半机身明显比国产旗舰更薄)。归根结底是因为GalaxyS25Ultra这代更突出轻薄属性了,相比前代进一步削薄了机身,后摄处的厚度仅仅11mm级,比iPhone16Pro系列还薄。国产旗舰这边最薄的FindX8Pro(表中可以看到FindX8Pro全焦段进光量在表中这些机型里都不算突出,也是因为薄)后摄处厚度也要12mm级,更厚的同时占用上半机身面积还大得多(FindX8Pro是大圆后摄凸起,GalaxyS25Ultra后摄凸起只占据上半机身边缘一部分),其余国产旗舰大部分后摄处厚度都在14mm级以上,甚至一些要接近16mm级。同等设计水平下(主流厂商之间就是这种情况,设计水平没有质的差异)光学素质就是一寸空间一寸强,这是物理定律决定的,本质上手机画质永远大幅落后于同时代的相机也是因为手机体积就这么小,不可能同体积大几倍的相机拼光学素质。所以由于GalaxyS25Ultra机身走极致轻薄倾向,就不可能在影像堆料上加多少料了。
这套主摄方案优势就是像素量更高,光线充足时解析力更强,但是毕竟是沿用三年的老方案,解析力优势随时代发展也越来越不明显了。当下旗舰主摄里Mate70Pro+的自研传感器解析力已经能够稍胜过三星(华为那边像素量没增加,靠的是新的像素结构加强解析力)。光线不充足拼进光量的场景则自然还是国产旗舰的天下,毕竟后摄凸起比苹果三星大就是可以加料。
主摄负责1倍到2.9倍焦段,做了2倍传感器内变焦(画质最高的一种数码变焦)。
3倍长焦,1/3.52英寸索尼IMX754传感器,f/2.4光圈,等效焦距67mm,1000万像素,光学防抖
3倍长焦比主摄资格还老,这套方案从GalaxyS22Ultra就开始用了。表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个四朝元老3倍长焦的素质放在如今的顶级旗舰里是垫底级别的弱(隔壁苹果已经在新的iPhone16Pro系列上放弃了类似规格的3倍长焦了,这点表中也能看到)。这个3倍长焦的等效进光量甚至不如它自己的主摄,所以弱光场景可用性基本为零,只是为了补强光线较好场景的解析力用的,但受限于四年前的小底低像素传感器的素质,解析力放在表中机型里也算不上强。好处就是毕竟三星在机身更轻薄的情况下还是维持了四后摄,比iPhone16Pro系列多一个3倍副摄就多提供了3倍焦段光线较好场景的画质。相比国产这边厚了1mm后摄凸起面积也更大的FindX8Pro,3倍长焦画质就要被FindX8Pro碾压了(其实这个最老的3倍长焦在现有后摄凸起程度下应该是有改进空间的,FindX8Pro后摄凸起多出来的体积不至于产生这么大差距,四朝元老就是老了)。
3倍长焦负责3倍到4.9倍焦段(不过由于进光量低,弱光场景很容易罢工,换成主摄来拍3倍到4.9倍焦段)。作为参考,这个3倍长焦的孔径只有3.3。3倍长焦不具备微距能力。
5倍长焦,1/2.52英寸索尼IMX854传感器,f/3.4光圈,等效焦距113mm,5000万像素,光学防抖
5倍长焦方案比较新,前代GalaxyS24Ultra起用,GalaxyS25Ultra这是只沿用一代。5倍长焦的素质在轻薄类的影像旗舰里就很不错了,同iPhone16Pro系列半斤八两,比它更厚1mm后摄凸起面积更大的FindX8Pro的长焦孔径也是这个水平的。所以到了5倍以上焦段,画质会相比之前的3倍到4.9倍焦段有质变提升。当然终究是一寸空间一寸强,追求顶级的长焦素质那就只能选后摄凸起14mm级以上的国产旗舰。
5倍长焦负责5倍以上焦段,做了10倍传感器内变焦。5倍长焦也没有硬件级的长焦微距,最近对焦距离20cm左右(作为对比目前对焦能力最宽泛的华为旗舰的长焦最近对焦距离能做到5cm,其余硬件级长焦微距也基本在10cm上下),只具备常规的放大能力。
超广角,1/2.52英寸三星JN3传感器,f/1.9光圈,等效焦距13mm,5000万像素
超广角是GalaxyS25Ultra影像部分唯一的新方案,改进点。首发三星自家的JN3传感器,通过实拍照片数据计算基本确认了尺寸在1/2.52英寸级别。JN3传感器的详细信息并没有放出,估计和JN5(FindX8Pro在用的超广角传感器)一样属于新一代高动态范围传感器(动态范围代表明暗对比强烈场景的细节层次),弱光画质和HDR视频录像特性有所更新。这个新的超广角方案素质确实比较顶,和国产Ultra级旗舰接近的进光量,胜过相近厚度的iPhone16Pro系列和FindX8Pro(JN3传感器应该算是JN5的尺寸加大版)。
超广角才是GalaxyS25Ultra后置四摄中主要负责微距的镜头,最近对焦距离最短,有硬件级的超广角微距,新的传感器让它的超广角微距解析力比前代GalaxyS24Ultra强很多。不过实用性和虚化放大效果当然不如具备长焦微距的机型了。
前摄,1/3.24英寸三星3LU传感器,f/2.2光圈,等效焦距26mm,1200万像素
前摄沿用自GalaxyS23Ultra以来的方案,前摄素质很普通,在表中有所体现。毕竟是最轻薄的影像旗舰,实在没多少机身空间分给前摄了倒是能理解。
软件部分,GalaxyS25Ultra这代新增了后摄的10-bit Log视频拍摄能力(专业视频格式,拍摄时最大化动态范围保留更多细节,后期再美化),前代的RAW照片拍摄模式也延续下来,RAW模式还是支持基于AI的2400万像素主摄融合输出,相对兼顾低像素的高动态范围和高像素的解析力,也支持人像的虚化程度调整。做了新的AI超分+降噪算法,人像算法加强了光影关系的美化(人脸会重点防止过暗)。
影像整体而言,作为进一步削薄到11mm厚度的机型(比前代又薄了0.5mm左右),GalaxyS25Ultra机身内部空间更紧张,从这种角度来说只有超广角明显升级,其他四摄维持不降级,倒是情理之中,影像素质除了3倍长焦过弱以外也算对得起11mm级厚度的表现(如果超广角用得少的话,那单论影像层面不管厚度,相比前代提升就很微小),就是这个3倍长焦槽点太严重了,四年了真的已经脱离时代了(国区消费者平均换机周期就是三到四年,想象一下一个GalaxyS22Ultra的平均换机习惯的消费者,看到GalaxyS25Ultra上还是这个长焦的感受……???)。这种加强轻薄的方向是否受欢迎,那就见仁见智了。FindX8系列追求极致轻薄取得了非常成功的销量(Android阵营里目前仅次于小米15系列,相比前代FindX7销量大涨),但另一家苹果就在加厚,iPhone16Pro系列后摄凸起已经来到12.5mm逐渐接近13mm级了(加厚的好处就是用5.6孔径的5倍长焦换掉了之前3.2孔径的3倍长焦),华为则是在Pura70系列上用不得不用升降镜头来减少厚度,Pura80系列可能会进一步加厚。各家路线不同,大趋势就是前文反复说过的一寸空间一寸强,影像单摄越强多摄越水桶,就越需要做成尽可能大的内接圆后摄凸起,上半机身厚度越来越接近下半机身的两倍,关键是要结合个人具体的机身手感需求,和影像需求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作选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3b8088241e78b5ee7e6abe28e1c3345.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0849aa5845c950528268a1558e499e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