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的哈尔滨太平机场内,从飞机上下来了一群特别的人。
虽然他们长着亚洲面孔,但细微之处还是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中国人。
但奇怪的是,这群人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满是东北口音。
在这群人的头顶上方,“日本遗孤访华感恩团”的旗帜飘荡在空中,原来这是一群日本人。
作为日本人,明明日本才是他们的国家,可他们又为何要做梦都想回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为了发动侵华战争,命令关东军引爆南满铁路柳条湖段,但最终却嫁祸给中国军队,借着这个由头发动战争。
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天,“九一八”事件的爆发,让中国人民开启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惨痛而残忍。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侵占我国领土,彻底占领东北,于是计划在20年内向中国移民100万户500人。
为了实施这个计划,日本率先将妇女移民中国,这些人中有慰安妇,也有军官的妻子以及平民妻子。为了稳住移民的局面,日本将这些妇女经过短暂的培训后,送到了我国东北地区。
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威武不屈,而日寇在华为虎作伥了14年后,终于计划泡汤。
1945年8月9日,苏联进入东北,已经得知自己无翻身之日的日本军四处逃窜。
在紧要关头,他们甚至放弃了在华日侨,妇女、儿童、老弱病残数以万计,全被他们留在了东北地区。

在那个时期,被遗留的日侨决定自救,想要到达大连后,乘船回日本。
但最后,只有年轻力壮的日本男人回到了日本,而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老人却留在了这里。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老百姓也再也不用经受战争之苦。
但在日本投降后,日本遗孤的问题摆在了中国面前,我国实行人道主义,将这些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妥善照顾,也正是从那之后,日本遗孤成为了这些人的代名词。

在日本遗孤的群体中,有大量的妇女和孩子,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中国却是有情的。
无法回国的妇女,选择留在了当地,一些人嫁人生子,在中国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而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也被中国家庭收养,虽然两国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仇恨,但这些中国人对待日本孤儿却极好。

不仅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还出钱供他们上小学、初中、高中,可以说,无家可归的日本遗孤在中国找到了归宿。
直到1972年开始,在华日侨才开始陆陆续续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虽然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当初惨遭抛弃才无法回国,可回国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顺畅。
1985年,日本颁布了身份担保制度,顾名思义只要有日本亲人愿意为日侨担保,此人才可以回国。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出面,而一些渴望回国的日侨愿望再次落空。

四年之后,日本再度颁布回国制度,这一次的制度似乎更加刁钻,明文规定只有与日本嫡长子有血缘关系的华侨才能回国,如此一来,大部分日本华侨仍没有回国的希望。
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让许多无法回国的日本人感到痛苦,但更加让人意外的是,当在华日侨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日本后,他们的生活待遇却天差地别。
对于一些妇女来说,回日本相当于抛夫弃子,虽然后续可以携带家眷回国,当但他们回到日本后,却已经无法适应当地的生活。
在中国多年的日本遗孤们,对于中国文化耳濡目染,其中的思想、行为和这里格格不入。

不仅如此,一些日侨甚至不会说日语,语言的丧失间接导致了劳动能力的遗失,于是,他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尤其是一些日本家庭,根本无法接受他们,这也导致回国的日侨只能靠着官方救助金维持生计。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日本规定,在日侨申领救助金期间不可以出国,否则会扣除救助金。
因此,许多思念中国养父母的日侨无法回中国,不少人永远失去了见面的机会。

原来,回国并没有回到港湾,而是再一次体会到了被人伤害的感觉。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些日侨将日本有关部门告上法庭,而富有正义感的日本律师也决定帮助这个弱势群体。
在律师以及中国官方的帮助下,日本遗孤终于得到了帮助,不仅如此,他们每月的养老金高达四千元人民币。

2009年,日本遗孤终于踏上回到中国的旅程,这一天,他们似乎已经等的太久了。
日本遗孤的故事在访华的队伍中,有一个名叫洪静茹的老太太,当年她被抛弃在哈尔滨的火车站,恰好养母路过将她带回了家。
虽然养母自己的亲生女儿被日本人杀害,但她却决定抚养洪静茹,并待她极好,这样的情谊让她记忆犹新,永远心存感恩。

在机场,母女两人热泪盈眶,仿佛有千言万语需要诉说。
当然,还有一些日本遗孤永远都无法再见到自己的养父母。
57岁的中村惠子已经没有了养父母,可以说这次行程中,没有亲人接她回家。

养父早已因癌症去世,而她也无法再报恩情,回日本前,她是一位教师,她说:“是中国养育了我,所有中国人都是我的亲人,中国妈妈都是我的妈妈。”
参考资料:
日本遗孤首次组大规模访问团来华谢恩--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