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3岁聂荣臻预感大限将至,知道该走了,挣扎着安排三件事

史在没有弦 2025-03-31 03:14:10

邓小平和聂荣臻

在新中国的初年,聂荣臻投身于更为艰巨的任务中。他在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奋战,成功地清除了这些关键地带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方不稳定因素,为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完全解放做出了关键贡献。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聂荣臻的工作强度显著增加,他经常日夜忙碌,有时甚至每天仅能休息两小时。在一次偶然的多睡之后,他感到非常自责,他对工作人员说:“战争尚未结束,许多急需解决的任务等待着我,我们不能因为我的休息而耽误前线的战斗。”

毛主席总是对聂荣臻充满信任,称赞他是一个“诚实厚道”的人,处理事务总是考虑大局,政治觉悟高,有一次毛主席对聂荣臻的做法表示了强烈不满。这发生在1952年,聂荣臻担任代总参谋长期间,他建议减轻毛主席及军委副主席们的工作负担,提出除了极为重要的事项外,其他事务先由他来处理,再决定是否上报。

聂荣臻

聂荣臻的这一决策本意是好的,鉴于当时国家重建任务繁重,加之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希望能有效分担领导的压力。毛主席对此表示不满,认为总参谋部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封锁信息,专断行事。

毛主席在一次军委会议上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不满:“工农青妇的‘菜’已经堆满桌子,我都吃不完,而军队这边的‘菜’却太少,我饿着呢。”他直接询问聂荣臻:“为什么要隔断我和信息之间的联系?”

聂荣臻面对毛主席的质疑,选择了沉默,没有进行任何解释。毛主席对他的沉默感到更加不悦,甚至提到过去的一个场合:“政治局会议你也是沉默不语,我本想让你多参与讨论,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

聂荣臻

会场的气氛一度十分紧张,尽管总参作战部部长张震试图为聂荣臻解释,称这是出于对毛主席的关心,不想让他过度劳累,但毛主席并不买账。朱德也在场表示:“我们虽然忙,但军事秘书在帮忙,你们不能随意决定不报告。”毛主席继续追问聂荣臻,但他依旧选择了沉默。

毛主席甚至警告聂荣臻:“如果你再不开口,可能需要考虑组织上的调整了。”尽管面对巨大压力,聂荣臻仍旧未作出任何回应。对于聂荣臻的这种行为,许多人感到困惑。他本可以简单解释其出发点,毛主席也许会理解。

然而聂荣臻始终保持自己的做法,面对批评从不辩解,哪怕有时被误解或冤枉。他认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次避免同样的错误就好。这种情况后来再次发生。一次因为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的行为被误认为是总参谋部的决定,毛主席严厉批评了聂荣臻,要求以后所有军委名义的电报必须先经他审阅。

聂荣臻

尽管明知是误会,聂荣臻依然选择了不辩解,仅仅承诺将注意未来的行动。这种大度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深受身边人的敬佩。总参办公室主任安东生后来评价说:“聂总是真正的厚道人,他从不为自己辩解,即便是被误解或代替别人承受责任。”

聂荣臻对军事战斗外的科技领域几乎未曾涉足,由于国家的迫切需求,1956年邓小平传达中央的意见,给聂荣臻提出三个选项:负责新中国的科技工作、担任北京市市长、或继续管理军工生产。对于一个经历过无数战场的将领来说,后两个选项或许更为吸引人,但聂荣臻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技工作。

他开始参与制定详尽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覆盖国防、工业、农业等多个重要领域。聂荣臻还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导弹和核武器研发的提议,这些提议得到了采纳。

聂荣臻

当1960年代初苏联撤回在中国的援助后,聂荣臻在巨大的国际压力下坚持“两弹一星”项目的独立自主发展必要性,中央政府对此予以了全力支持。经过数年努力,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枚中程对地导弹,同年10月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引爆。

在聂荣臻的推动下,中国接连在核武器和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成就了氢弹的成功爆炸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显著提升了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这些科技突破满足了国家的防御需求。

80年代,聂荣臻常常沉浸在对过去战友们的回忆中,他会向女儿聂力提及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一系列老同志。聂荣臻偶尔也会对这些伙伴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发表简短的看法。

邓公

有次他在与警卫参谋讨论彭德怀时提到,一个人的性格深刻影响其命运,正如彭老总因其直率甚至有时火爆的性格,在许多重大场合中遭遇不利。进入晚年后,随着视力逐渐衰退,聂荣臻不再有过去的敏锐,他在居室中挂了一幅毛主席的大幅像。

这幅画挂在显眼的位置,尺寸为100x70厘米。聂力注意到父亲经常会静静地坐在椅子中,眼神长时间凝视那幅画像,仿佛在与往昔的岁月对话,回忆起毛主席领导下的南征北战。

这段记忆中,有一个特别的情感纠葛是关于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1940年,八路军攻占了由日军控制的井陉煤矿东王舍车站,在战火中,一对日本夫妇不幸丧生,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孩。这两个孩子被八路军战士救出后,最终被送到聂荣臻处。聂荣臻因其对儿童的深厚感情,对她们给予了特别的关爱和保护,但最终出于实际考虑,将她们送回了日军控制区。这一行为得到了日军的感谢,展现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其中较大的女孩后来被伯父带回日本,改名为美穗子。1980年,已是成年的美穗子访问中国,与聂荣臻的再次会面充满了感情,她将额头贴在他手上的场面,让聂荣臻感慨万分。

聂荣臻视察工作

在1990年,当时已是86岁高龄的邓小平特地前往探望与他结下七十年友谊的聂荣臻。在那次温馨的会面中,邓小平以其一贯的幽默感说:“到了90岁,那就是真正的胜者。”那年聂荣臻正好91岁,心中无疑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成就感。

翌年当聂荣臻在医院庆祝他的92岁生日时,虽然邓小平因健康原因未能亲自出席,但他通过妻子卓琳和女儿毛毛送去了一束写有祝福的鲜花。花束上的丝带清楚地印有:“邓小平、卓琳及全家祝荣臻同志健康长寿。”

在那个感性的瞬间,聂荣臻握住了送花的毛毛手,眼含热泪,向她讲述了与邓小平共同走过的革命岁月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当毛毛即将离开时,聂荣臻再三叮咐她:“一定要代我向小平同志问好。”尽管邓小平和聂荣臻都已从政治舞台退下,他们的心仍牵挂着国家和党的未来。

聂荣臻视察工作

1992年初,当邓小平在南方巡视并发表重要谈话时,虽然聂荣臻病重,他仍坚持通过秘书了解并多次重复听取谈话内容。在他看来邓小平的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多次强调:“小平同志了不起,小平同志的见解将极大推动改革开放。”

4月聂荣臻的病情恶化,感知到生命即将结束,他决定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一些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事务。他叫来自己的秘书,准备交代几件至关重要的事项。第一件事他要求在自己的书房中挂上毛主席的画像。聂荣臻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超越了战友之情,更包含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聂荣臻常说:“我永远是主席的学生,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我都从他那里学到了无数的知识。”尽管毛主席已逝多年,聂荣臻希望通过书房中悬挂的画像,每天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存在,这对他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聂荣臻与女儿聂力

第二件事情是关照老朋友彭真。彭真与聂荣臻在革命年代就已结下深厚的友谊,两人共同经历了无数的战火与政治风波。彭真虽然比聂荣臻年轻三岁,但聂荣臻总是把他当作弟弟看待。了解到彭真健康状况不佳,聂荣臻经常派人送去滋补品,并叮嘱他:“我们这些老革命,能撑到现在已是不易,你得多保重,遇到困难不要硬撑,有事可以来找我。”

最后聂荣臻表达了他对台湾问题的深切关切。他对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始终念念不忘,尤其在看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进程后,更希望能看到台湾的和平统一。他经常问及台湾回归的可能性,并表示:“我已是高龄,个人的得失已不再看重,但对国家的完整非常期盼,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台湾的回归。”

台湾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他的预期,聂荣臻也了解到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蒋经国逝世后,两岸交流再次陷入僵局。这成了聂荣臻生前最大的政治遗憾,他一直希望能看到祖国的最终统一。

邓小平和聂荣臻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聂荣臻晚年的深刻思考和关切,无论是对个人情感的寄托,对老朋友的关心,还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都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

5月14日是聂荣臻元帅的最后一天。这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开始,尽管身体已大不如前,他仍保持每日习惯,依靠秘书来阅读当天的新闻。当天的新闻中提到北方地区降下了一场及时雨,对小麦生长非常有利。聂荣臻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欣慰,对女儿聂力说:“有了雨水,农作物就有了保障,这是个好消息。”

早餐后聂力去参加了一个涉及家乡江津地方发展的会议。会上,江津代表提到了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和改革计划。聂力回来后与父亲分享了这一讨论,聂荣臻对改革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认为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提到了家乡的米花糖如何通过改良包装吸引更多消费者的例子,强调学习国际经验的重要性。

晚年聂荣臻和家人

聂力还提到了“菜篮子工程”的进展,这是一个旨在提高市民日常食品供应的计划。聂荣臻对此表示肯定,认为提高肉、蛋、奶及蔬菜的供应对提高民众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那天晚些时候,聂荣臻让秘书准备第二天需要审阅的资料,表达了对继续撰写军事文章的兴趣,并计划在八一建军节前后出版这些作品。秘书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了聂荣臻对未来的期望和未竟的志业。

聂荣臻

晚上九点半,聂荣臻与女儿道晚安后退回自己的房间。他对家人和工作人员表示感激,并祝他们晚安,这成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言语。大约一个小时后,医生发现聂荣臻安静地离世,没有任何痛苦的迹象。

他的离世虽然使人悲痛,但他生前的愿望和对国家的深情仍激励着后人。随着中国在各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发展,聂荣臻的遗愿正在逐步实现,证明了他生前对国家的贡献和愿景的远见。

聂荣臻、张瑞华骨灰撒放地

0 阅读:35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