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的一家金店最近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儿。11月5日,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晃悠进了店里,眼神飘忽不定,看起来心思压根没在那些亮闪闪的黄金饰品上。他随手挑了三条项链,说来也怪,他对款式啥都不问,就盯着标签上的重量和价格看。这种操作别说少见,是压根没见过。
接下来更离谱,他居然掏出手机,用28张不同金额的付款码分批结账。你知道吧,一般人买东西就是扫码付个整单,这哥们儿可倒好,非得拆成小块儿慢慢扫。而且每扫完一张,还要低头打电话,好像在向谁汇报进度似的。说真的,要是换作平时,可能没人多想。但偏偏这次,人家金店的小姑娘警觉性拉满,她以前听社区民警做反诈宣传的时候就学过几招。这么一串异常操作下来,她立马起疑,把事情报告给了警方。
很快,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把这名男子带走调查。据了解,这人姓吴,来自贵州,自称是旅游路过南京。不过嘛,这解释乍一听还行,可再细问下去就有点露馅。他说这些钱和付款码都是朋友让他代为支付用来买黄金,还强调自己只是跑腿,不清楚其他情况。但问题来了,你一个外地游客,又不是常住本地的熟客,大老远跑到溧水这种地方帮别人买首饰?怎么听都有猫腻啊。
后来警方通过他的手机进一步深挖发现,那些所谓付款码截图,其实来源于全国各地受害者提供的信息。哎呀,我跟你讲,到这里事情脉络已经逐渐明朗化这是典型电信诈骗洗钱套路!吴某不过是一颗棋子,上家通过微信遥控指挥,让他负责将骗来的赃款转移出去。具体手法相当狡猾,就是利用这些二维码支付完成商品交易,再把购入物品变现,从而规避银行监管体系。
这个套路可是够新鲜也够阴险。我稍微查了些数据,据公安部此前发布的数据,全国每年因为电信诈骗损失超过百亿元,而其中大量资金最终都被清洗干净进入黑市流通环节。一位专家曾指出,目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跨区域、多层级资金转移系统追踪难题,而类似购买高价值商品再转售获利的方法,则更加加剧执法难度。
至于那个金店员工,为啥能慧眼识破呢?其实她也算沾光防诈培训课。当初辖区里的社区民警专门组织商户学习如何辨认可疑消费行为,比如频繁使用多个账户、重复进行小额支付、或者客户表现异常紧张等等。有句话咋说来着:技多不压身啊!关键时刻真管用了。如果没有这种预防意识,当时她选择无视继续完成交易,那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一旦涉案物品被作为证据扣押,即便企业自身没恶意,也容易引发财务纠纷甚至影响信誉,更不用提法律风险咯!
当然啦,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也得长点心眼吧。不少人觉得被骗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骗子天天琢磨更新花样,你稍微大意一点,就掉坑里去了。今年央视曝光的一起案例中,有位老人轻信陌生电话,被假冒公检法人员一步步诱导,在短短几天内直接损失百万积蓄。所以遇到涉及个人信息或财产安全的问题,该拒绝一定要果断拒绝,该报警千万不要犹豫。我一直觉得一句话特别经典:宁愿错杀,不留隐患,总比事后悔青肠子强!
最后我们回到案件本身。目前吴某因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已被刑拘,而他的上家以及整个团伙仍处于追捕阶段。这种以线下购物形式实现非法资产漂白的模式确实值得高度关注。从技术层面来看,加强对非实名账户及支付记录分析显然成为未来反诈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各类商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亟待完善,以便共同构筑更严密、更有效的社会防范网络。
我知道有人会想,哎呀,小概率事件,用得着这么兴师动众吗?但问题是,一件两件可以偶尔侥幸避免,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主动作为才能减少潜在危机。所以哪怕只是一句简单提醒、一场基础课程,都可能成为改变局面的决定性因素呢!
参考信息来源:- 新浪新闻 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