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1-20 14:33:35

道者,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其动也,非徒以静而以反,非徒以生而以亡。是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何以言之?

天地之道,宇宙之理,无不自然,顺天应地,人皆能察。古人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此乃天地自然之大道也。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乃宇宙之本源,万物之始源。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无形而无所不包,自然之道在于得一,得一者,心无杂念,视名利如浮云。此乃道之妙也。

自古以来,道之行在于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在于清,地之道在于宁,人之道在于和。故曰:“天清地宁人和谐。”此乃道之本也。道无形无相,但无时无刻不在其中。自然之道在于守一,守一者,心无旁骛,视物欲如浮云。此乃道之真也。然世人皆有欲求,执着于物欲,追求名利,心有牵挂,故失道也。此乃道之忌也。

观天地之始,混沌初开,阴阳未分。然道既生,则有动静之分,有阴阳之别。阳主生,阴主死;阳主动,阴主静。斯皆道之常理也。然道之所以为道,以其兼具动静、阴阳之属性也。故曰:“反者道之动。”

道无形无相,然其用无穷。弱者,道之用者也;强者,道之反也。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夫天地之道在于平衡,平衡则无偏颇。强反之道也。世间万物皆有其用,有形之物也如是。然而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万物皆为道之所用。夫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此乃道之用也。故曰:“弱者道之用也。”

道之行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也。人亦当如此,应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应知强求者反之道也。弱者则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但能自然而然。强者则刻意为之,虽能成功一时,但最终会反受其害。故曰:“弱者胜出,强者失道。”此乃道之常也。故人之行事当以弱者为先,顺其自然而后行。如此则事易成而功易就矣!

且夫道之用,不在强而在弱。观之于物,皆有强弱之分。然道之用,在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何以故?盖因弱者柔和,强者刚烈。柔和则可亲,刚烈则易疏。是以柔弱之道,能胜刚强之途;谦卑之志,能成尊贵之事。故曰:“弱者道之用。”

然又何以知其然乎?观之于人,皆有生死之别。然道之所以为道,以其能使人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生死循环,皆由道之所为也。故曰:“反者道之动。”又曰:“弱者道之用。”

若人欲得道之真谛,当修身养性,致虚守静。虚则能容,静则能察。容则能纳万物,察则能识细微。识细微则能知进退,知进退则能行柔弱之道。行柔弱之道则能胜刚强之途,成尊贵之事。此乃得道之真谛也。

然又何以得知其真谛乎?观之于天地万物皆有因果之报应。然道之所以为道,以其能使人间善恶皆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乃天地之道也。故曰:“反者道之动。”又曰:“弱者道之用。”

若人欲得此真谛而行之于世,当修德行善,勿种恶因;当谦卑柔弱,勿逞刚强;当致虚守静,勿逐纷扰。如此则能行天地之道于世问,得逍遥自在矣!

人之修行在于道之得失之间矣!人之修身者在于持之以恒、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守正不阿、知足常乐、谦虚谨慎、敬畏天地、包容万物、自省自悟矣!如此则人心自清、自净、自正矣!此乃修身之道也。然而人亦有欲求过重者也!如此之人失其本心之道矣!此人之病在于过求名利矣!执着于物欲,追求名利过甚,则失去平衡之道矣!故知足者常乐也!

人之修行在于坚守本心;天下之事皆需遵守自然之道;大道不可违抗;人伦不可废弃;情理不可忽视;三者皆需守正而行矣!以此为鉴则可洞察本质、明辨是非、通达时务矣!

天地之间,变化无常。然天地之道亦在此矣!世间之事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然天下之道皆可归为一矣!此乃大道也。世间之事皆需遵循自然之道矣!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公正公平、以德为先矣!如此则天下太平矣!此乃大道之道也。此之道不可违抗矣!不可废弃矣!不可忽视矣!此乃天地之道也!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