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孙嘉淦顺利考取进士,并在此后的官场生涯中,以不畏权贵、敢于直谏著称。孙嘉淦在康熙朝九年间勤勉任职,从翰林院庶吉士到翰林院检讨,一路升迁,其务实忠诚的态度备受皇帝赞赏。
雍正继位后,面临诸如诸子夺嫡、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等问题,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但新政也引起了一些问题。当时群臣尽管明知部分政策不妥,但难以直言。孙嘉淦则以忠君报国的姿态,大胆上书谏言“亲骨肉、罢西兵、停捐纳”,提出善待诸弟、削减军费、取消捐官这些改革建议。这些意见与雍正的政令相悖,使孙嘉淦一度险些遭处置,但因其师朱轼的劝解,他最终赢得了雍正的理解并被擢升。
后来,孙嘉淦因监制新币引发了一场争议。他详细研究了旧币的铜铅比例,发现现行的五五配比存在不利于民间流通的弊端,于是秉笔直书,建议调整为四六比例。户部尚书迟迟未将折子呈报雍正,孙嘉淦怒而与其争辩且动手,最终被雍正知晓。孙嘉淦将自己的建议陈述给皇帝,雍正认为有理,但在朝中其他大臣的反对声中,他被免除官职。然而不久后,孙嘉淦又被重新起用,体现了雍正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孙嘉淦不仅在政治上直言进谏,在教育领域也有深远影响。在任职安徽学政期间,他拒绝贿赂,坚持“以文取士”。他严格把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拒绝任何形式的权钱交易,逐渐推动风气清明。乾隆登基后,孙嘉淦被任命为吏部右侍郎,在他看来,乾隆年轻容易被阿谀奉承蒙蔽,他毅然上《三习一弊疏》,劝诫皇帝戒掉“喜谀恶直、喜柔恶刚、喜从恶违”等坏习惯,预防喜爱小人而厌恶君子。乾隆皇帝对他的谏言表示赞赏,命令广泛传播以警醒朝臣。
除了教育改革,孙嘉淦在廉洁自律、惩治贪腐方面同样体现了其高尚的操守。他坚决抵制贿赂,打击官场上的不正之风。乾隆元年,在全国官员普遍送礼的习惯下,他却向皇帝进谏,提出彻底禁止节日送礼的倡议,并亲自退还所有礼品,在朝野上下引发强烈反响,受到康熙的支持,并导致清朝此后数十年没有再发生送节礼的歪风。
孙嘉淦的清正廉洁不仅体现在他的职位中,也在家庭生活中有所体现。他对父母恭敬孝顺,父母病重期间,他亲自照顾,病逝后的安葬过程也一切从简,不扰民、不声张,深受百姓的赞誉。
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孙嘉淦曾发现湖南布政使刘应龙私吞税银,非法操作。在获知情况后,孙嘉淦亲自督查,依法惩办了刘应龙,维护了地方秩序。同样,在巡查其他地方时,他发现许多贪官污吏的行径,不惧权势,依法办理,为许多无辜百姓伸张正义。
孙嘉淦不仅以清廉闻名,同时致力于国学教育的改革。在国子监任职期间,他针对教育体系存在的弊端提出改革方案,建议合理配置教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国学教育的兴盛。这些举措得到雍正帝的高度认可和实施,推动了清朝的教育水平提升。
作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和南书房先生,孙嘉淦在讲授汉文化和推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不断为皇子讲授经书,传递理学知识,始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教育事业,同时也积极推动满汉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不仅汉文化在宫廷中得以传播,满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促进。
孙嘉淦的政令和改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官场和教育领域,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廉政思想和教育理念。他不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官”二字的真义,还为我国的廉政建设和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