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秉正原为一方芝麻小官,但他一直积极响应朱元璋的反腐号召,清廉正直,以“为官勤政俭清廉”为座右铭。他的建议偶然得到朱元璋的青睐,自此仕途高歌猛进,从地方官一跃成为京官。为官期间,他兢兢业业,虽无大权在握,却也不敢贪污中饱私囊,担心触犯皇帝的高压政策。
然而,曾秉正的聪明才智最终却成为了他的致命伤。从地方小官到京官之后,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朱元璋提建议,试图通过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官位和待遇,却没料到帝王高傲的耐心也逐渐被他耗尽。
曾秉正的建言渐渐招致朱元璋的不满,终于,皇帝一道圣旨将他贬官回乡。此时的曾秉正,身无分文,连路费都暂时无法筹集。为了凑齐一家人回乡的费用,他竟然卖掉了自己四岁的亲生女儿。
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使京城为之震动,各种议论纷纷,更是迅速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得知消息的朱元璋龙颜大怒,指责曾秉正不知为人父母之道,并以此为由下令将他抓捕归案,最终以极刑处决。
当时的大明宝钞虽然名义上是货币,但实际购买力极其低下。尽管曾秉正每月拿到的俸禄看似数字不小,但在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实值。作为一名奉公守法的清官,他并没有多少积蓄,一旦遭遇重大变故,像凑路费这样的小事也变成了棘手的问题。
朱元璋虽然有心整肃朝政,打击贪腐,但过于依赖严刑峻法反而带来了另一面的问题。廉正如曾秉正,因生活窘迫,迫于无奈做出卖女儿这样的惨事。然而,朱元璋的多疑与威严,使得这一举动被误解为对皇权的挑衅与嘲讽,最终曾秉正成了政策失误的牺牲品。
曾秉正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命运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施政弊端的缩影。即便一心为官,清正廉洁,但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君主专断,最终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枷锁。朱元璋的反腐策略,虽初衷良好,却也暴露了极端集权体制下的一些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