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前言2017年5月5日,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大型民航客机——C919首飞成功。
两年后,第四架C919又成功翱翔在天空,2022年年底,C919走出国门,我国交付了第一架客机订单。
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实在让人震撼,可纵观我国国产客机的发展史,仍旧让很多人心存遗憾。
尤其是万众瞩目的“运10”,或许不是因为其“半路夭折”,我国在大型客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会等到今天!
运-10
1想要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与成功,就必须在研发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国产科技的发展亦是如此。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飞机在南昌完成首飞后,航空工业终于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中国初教-5教练机
当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美国虎视眈眈,而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也愈发微妙,当时航公工业的发展中心并不在交通运输,而是满足国防需要。
直到进入七十年代,这一情况才迎来转变。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执政时期,中苏美关系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中美关系向好,中苏关系恶化
1968年12月,当周总理看到中型轰炸机——“轰6甲”翱翔在天际后,心中感慨万分,在和相关负责人交流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问道:
“我们能不能设计一架喷气式客机?”
众人面面相觑,陷入沉思,但眼神中却充满光亮。
改变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还需从长计议,在深思熟虑的两年后,毛主席于1970年抵达上海。
“上海工业基础还不错,可以搞飞机嘛!”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上海顿时有了主心骨,挺身而出接下了研制客机的重任。
同年7月26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经周总理批准,在8月27日“运10”纳入国家计划。
为什么说运10的研发是国人抹不去的遗憾呢?
在1970年立项后,我国客机研发的项目仅仅比欧洲“空中客车”项目晚两年。
但后续几十年的时间里,“空中客车”不断闪耀欧洲乃至全球,打破了美国在客机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美国波音公司最大的挑战者。
可我们运10的发展却充满遗憾色彩,最终半途而废,这不禁让人们感到疑惑。
我们起初一穷二白,任何领域的发展都充满曲折,然而在上世纪都能将卫星送到太空,为何造不出自己的大飞机?
【“运十”总设计师马凤山】
2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今天就来揭晓。
运10一经提出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运10最初的设计,起飞重量达到了110吨,最大巡航速度突破了970公里每小时,航程更是达到了3000多公里,在当时那个年代表现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地位了。
198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我们的剑到底锋利不锋利,还得拉出来遛遛。
第一架运10可谓万众瞩目,承载着全国民众的希望。
从当年9月份首次上天后,它的脚步遍布北京、哈尔滨、郑州、合肥、昆明、广州乃至乌鲁木齐和拉萨。
170多个小时的航程中,并未出现过任何问题,甚至还能在情况复杂的青藏高原上空保持平稳运行。
显然运10在初期阶段取得的成效已经表明,我们完全具备研制大型客机的能力,可为何项目却半途而废?
原来在1985年,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签署协议,我国开始引进麦道82型民航客机的生产线。
麦道82
当时麦道公司有一名叫做张镇中的工程师一眼看出端倪,这位曾经在清华担任多年教授的资深从业者敏锐地发现:
或许引进麦道客机生产线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就意味着运10项目就此叫停,倘若没有这一举动,美国的飞机很难进入中国。
张镇中
事实证明,张镇中教授的眼光十分长远。
当时世界民用航空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的波音公司、欧洲的空中客车以及美国的麦道公司分别占据市场60%、20%以及15%的市场份额。
之所以选择和美国麦道公司合作,一方面是为了限制波音公司在民航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麦道公司也是阿弥果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商之一,尤其是在喷气式战斗机领域占绝了绝对优势。
可谁能想到,在1996年,美国境内曾经斗得不可开交的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突然宣布了世界航空工业史上一项最大的合并计划,而欧盟委员会也正是同意了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的合并。
两家规模庞大的公司和平后,股票交换值一度高达140亿美元,,在世界民用航空市场中的份额已经突破半数,直逼70%。
3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众多国家感到措不及防,第一个坐不住的便是欧盟。
随着合并后的公司在市场上所占规模进一步扩大,总部位于法国的欧洲空客公司的销售规模却受到挤压。
他们甚至都没想好对策,噩耗便接踵而至。
新公司成立后,五角大楼曾经拨给麦道公司的军事研究经费也流入了新公司的腰包,其曾经取得的军事研究成功也正式落入新公司名下。
波音同美国三家最大的航空公司签订了长达20年的独家供货合同,这也就意味着偌大个美国已经没有了空客公司的容身之地。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垄断,面对欧盟各国的控诉,美国总统克林顿则撂下狠话,倘若合并计划受到欧盟的阻碍,那美国绝不会留有情面。
新公司继承了麦道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而我国和麦道公司合作的项目也没能幸免,从1986到1995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了27架民航客机。
但让人感到惴惴不安的是十年过去了我们一没有掌握相关的研发制造技术,另外没有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搭建起相关的产业链。
实际上将发展中心转移到对外合作上后,这一想法很快就遭到了反对。
当时上海飞机研究所的219名同志联名呼吁,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花费巨额外汇去组装麦道82,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波音和麦道的竞争如日中天,为了占据更读懂二市场份额,麦道公司大手一挥打算在我国建造150座级的MD-90,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由我国国内制造的零件。
麦道90
在新公司横空出世后,我们曾经“拿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彻底以失败告终。
波音选择背刺,宣布不再生产MD-90。
国内众多参加加工装配的制造厂的一切付出以及人员培训的成本,顿时没有了着落。
曾经的一切付出全部都付之一炬,当初燃起的希望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接下来的路该何去何从?
我们不得而知,但之后的道路,一定不会再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究竟是不是他们联合上演的一出好戏?
当我们将航空工业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合作的项目上时,一切都变得让人难以预料,曾经长期合作的商业伙伴在趋于平静后给了我们两记重拳……
运-10大飞机
结语当年我国的民航运输量日益增长,进入八十年代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旅客的周转量连续多年维持在20.2%,客运总量的增长率则维持在16.4%,比期间GDP增长的两倍还要多。
但颇为遗憾的是,即便赶上大好机遇,最终却因为那一出“戏码”一去不复返,我们的航空工业并未能发展壮大起来,反而将千载难逢的机会拱手相让给了别人!
点击,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
参考资料:
1.中国商飞:C919飞机目标最快今年获欧洲认证,到2026年在东南亚执飞——界面新闻2025-01-02 21:23
2.波音—麦道重组往事:结局早在组局时!——企业观察报2020-05-06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