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697832ad77913e11d5bb569d94fba5f.png)
晋级万亿之城后,常州经济仍在持续狂飙——
2024年,常州GDP总量10813.6亿,超过烟台跻身全国第25位;GDP增速6.1%,居苏南第一;税收占比84.1%,连续两年居江苏之首;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整车产量近80万辆,均创历史新高,被工信部授予“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
面向2025,常州提出了“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的目标,中国新能源之都霸气尽显。
-01-
看历史:
长三角工业明星城市
地处长三角腹地、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的常州,曾经是座大名鼎鼎的“工业明星城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80786a5b2b20cc89f77a09dc82fcda.jpg)
改革开放初期,苏锡常地区利用双轨制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聘请上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自己的乡镇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苏南模式”,不仅带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彼时的常州与苏州、无锡并驾齐驱,打造了包括柴油机及手扶拖拉机、灯芯绒、卡其布等在内的“九条龙”产业链条,拥有众多领先行业的优质工业产品,也创造了令许多中小城市望尘莫及的成就——
与全国69个同类城市相比,常州的人均产值和财政收入均高居榜首;与24个百万人口大城市相比,常州市区人口的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第二。这样的成就,使得常州成为了全国学习的典范,甚至掀起过“中小城市学常州”的热潮。
常州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在燃油车一统天下的时代,就已崭露头角。常州曾是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乘用车生产企业,整车生产规模超3000辆。“长江”“常州”“先飞”乘用车跑向全国,连续多年创下大型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纪录。
上世纪90年代初,常州汽车工业首次和世界接轨,与美国福莱西宝合资,有了第一家合资车企。紧随其后的还有意大利依维柯,至今许多老常州人对依维柯依然保有深厚感情。
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常州经济增长逐渐落后于苏州、无锡后,毅然决定布局新能源产业,凭借动力电池、整车制造等优势领域,成功翻盘。
-02-
看产业:
中国新能源之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8422833c85f2ded64235b3a3f78acf.jpg)
近年来,全国新能源赛道卷到飞起,但常州的“江湖地位”却十分稳固。2024年,工信部授予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产业名片,十余年的谋篇布局获得官方认可。
早在2009年,常州便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动加入全国“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出台《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常州更是将新能源产业上升为全市战略,将半个身家都押在了这条赛道上——
2015年,常州“抄底”中创新航(原中航锂电);2016年,引入理想、北汽、宁德时代;2019年牵手比亚迪;2021年迁入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总部;2023年成立新能源集团,全方位布局分布式光伏、充换电设施、氢能、新型储能等六大应用领域……
经过十余年发展,常州已稳稳站上新能源产业第一梯队。2022-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分别突破5100亿元、7680亿元和8500亿元,首个“万亿级产业”诞生在即。常州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居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成为新能源领域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截至目前,常州共集聚江苏时代、理想汽车、天合光能、常州比亚迪等产业链企业3400余家;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全国第一;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布局常州,动力电池销量约占全国1/5;2024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80万辆,约占全省70%;光伏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接近全国1/10。
新能源产业的厚积薄发,彻底扭转了此前“苏锡无常”的尴尬局面。2013-2023年,常州GDP总量增长123%,超过苏州(91%)和无锡(95%),拿下增长冠军。2023年,常州经济总量10116.4亿元,成为江苏第5个、全国第26个万亿城市。新能源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50%,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98.9%。
站上新能源风口,常州真的“赢麻了”。
-03-
看财收:
江苏财收含金量冠军
常州最新经济成绩单中,还有一项含金量极高的成就——税收占比84.1%,连续两年居江苏之首。
税收占比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数据,占比越高,说明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的部分越多,地区经济活力、企业活力也就越强。能在高手林立的江苏两度夺魁,常州的实力可见一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d6fcf9202d22db7b19605caa80dcbf9.jpg)
乘风而起的新能源产业,对常州财政税收的贡献最为瞩目。
一方面,常州1/3的纳税大户,来自新能源产业。从去年1-10月数据来看,常州入库税收超亿元的93家企业中,有31家是新能源企业,占比达1/3。去年公布的纳税百强企业,江苏时代、理想汽车、天合光能、常州比亚迪分别位居第一、二、七、八位,是纳税大户中的佼佼者。
另一方面,井喷式壮大的资本市场中,新能源企业也几乎占据半壁江山。2024年,常州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家,新增A股上市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1、全国第3。从去年上半年数据来看,常州九成上市公司实现盈利,近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长,为税收增长贡献力量。
百家上市公司中,新能源企业占比40%,诞生了科创板光伏第一股天合光能、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中创新航、新能源园林机械龙头企业格力博、高端液压领军企业恒立液压等企业,都是当地的纳税大户。
受益于狂飙的经济产业和优越的营商环境,常州的市场主体极为稳定。官方数据显示,常州新办经营主体三年存续率全省领先。以2021年和2022年为例,常州新办经营主体三年存续比例分别为80.4%、78.7%,均为全省领先。
-04-
看未来:
新能源产业冲刺万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e87a8202b6e6ce4dfc384a31777213f.jpg)
乙巳蛇年,常州仍是全国经济舞台的一颗明星。根据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将“努力实现新能源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首个万亿产业冲刺在即。
支撑常州实现这一目标的,是超强的企业舰队和强大的科创实力。2024年,常州上市企业数量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累计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00家以上、总量超54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67家、总量达23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达39家,稳居江苏第一梯队。
常州的科创实力,也在稳步提升。近年来,常州着力建设“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发展,增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
2022年,常州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3.38%,超过无锡的3.28%,高居全省第三。2024年,常州这一数据提升至3.41%,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在近期获批的《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国家对常州的城市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核心功能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重要性可见一斑。
2025,瞄准万亿产业的“龙城”常州,将继续闪耀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