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旅程中,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不过面对教育的重压,孩子们的梦想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被束缚起来。
在一项关于“你想做什么”的调查里,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而且都是与学习成绩、职业选择紧密相连的,其实只有极少数孩子的回答,反倒充满了想象与梦想。
很显然当今教育过程中的“标准答案”在逐渐扼杀孩子们的创造力。
这样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中重新找回那份属于他们的梦想?
想起我一位朋友的孩子小杰,他在学校成绩优异,不过却总是难以谈及自己的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关于太空探索的书,眉眼之间,流露出惊奇与憧憬。我鼓励小杰,对于未来的梦想,他能够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并非仅仅追求他所认定的“好大学”以及“好工作”。我告知他,人生属于自己,理应要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向往与激情。
交流中的小杰,逐渐觉得梦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
父母的角色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
每当他向我分享自己的新想法时,我总是鼓励他,让他相信梦想是可实现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挖掘想象力,而且不要一味地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另外也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标准。
我们要给予孩子对梦想的探索自由,不论是成为宇航员、艺术家还是任何他们从未想象过的角色。
在探讨梦想法则的过程中,我发现若将梦想与实践结合,孩子们的兴趣会更多地被激发。
在日常生活里,通过设定一些小目标以及挑战,例如让孩子独自去设计一回家庭野餐,亦或是组织一场小型的演出;这样一来,能够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去发觉自身的潜力以及所面临的限制。
这些活动了增强了孩子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此句存在语病,无法按照要求准确插入“了”“的”字使其通顺,建议改为:这些活动增强了孩子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不久后小杰不仅能流利地谈论太空探索,还能够提出自己规划的太空站设计图。
通过这样的积极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力被进一步激活。
当然梦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探索中不断修正并完善自己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扮演鼓励者的角色,给予孩子充足的支持与理解。忍受一时的不理解,勇敢迈出第一步,或许就能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任何艰难的旅程,也许都是通向梦想的见证,让孩子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提高信心。
回想起我与小杰的交流,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与梦想。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将他们塞入预设的框架。良性法则与梦想法则结合在一起,给予孩子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与尝试,这才是培养未来创新者的真正方法。
最终梦想法则的核心在于:让孩子理解,无论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奇幻,愿望都值得被追寻。尊重他们的想象与梦想,给予自由与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道路上,梦想之航,只要心存向往,就能飞往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