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百年后的人看我们今天的照片又会是什么样的感慨?看吧,真正的清朝才不像电视上演的那么好看.....

晚清时期,县太爷下乡视察的真实照片,熟读四书五经,一般要进士出身。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

清时则在大体延续明朝的官职,所以知县一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清朝一县之长的官号。首先清朝的知县同明朝一样,也是一县的最高民政长官,为列正七品。

如果按照品级上并不高,用“芝麻绿豆的小官”来形容知县,我想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以权力来说的话,知县的权力虽然在那些知府、巡抚、总督、尚书的眼里不算什么,但是在县一级中,县令可谓是如同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正所谓“抄家的知府,灭门的知县”,想想看能让一个家庭被灭门的,你说知县在县里的权力大不大。

这个场景叫“拉洋片”或“西洋镜”。西洋镜不但有箱式的还有象单筒望远镜式的,小时看过。那细竹篱笆竹尖参差不一直云天非常别具一大格有韵味,直至70年代思南路周恩来公馆,华山路丁香花园一带都这篱笆,比这密刷驳油的。

是一个男道士与两个道姑。女道姑不用裹脚吗?这三位站在铁香炉前的是道教里的道士或者是庙主,边上两位是道姑!

平日里,女尼众不允许随意外出,只有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后,她们才会进行行脚乞食。这期间,她们会沿途托钵乞食,只乞饮食不乞金钱,获得的一切供养,全部上交,平等分配。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她们是为了追求信仰和超凡脱俗而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僧人与徒儿。
身穿官服的清末和尚。从画面中能够看出补子上是一只锦鸡,这在当时属于二品官。在清末,除了和尚,清政府还对一些传教士进行了封赏,以此表彰他们的特殊贡献,很多也都是身穿三品文官官服。

这位僧人身材肥胖,素食之人能吃出这样的体型确实少见。尤为奇怪的是,他的僧服上缀着补子。要知道,补子乃是文臣武将才能使用的,以表明自己的品级,一般人未经朝廷许可绝对不能乱用。

清末老照片,一位女子破天荒的展示自己的三寸金莲,清朝汉族男子以小脚为美,要求女子的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所以有“三寸金莲”之说。所以女子缠足之风非常盛行,女孩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那将小女孩脚趾骨折断的情景,想来令人毛骨悚然。裹小脚这种陋俗,给女性带来的痛苦不言而喻。这种陋习直到解放后才消失。

很有夫妻相的一对夫妻
一位正妻坐在男子腿上,因为受到宠爱,喜上眉梢。二人郎才女貌,看着很有夫妻相。清朝时男权至上,即便明媒正娶来的正妻都要低调做人,很少在老爷面前卖弄风情,因为这样有失正妻的身份。可以看的出来两个人的感情特别好,所以男子才不介意女人坐在他的腿上。

一位老宫女在宫墙角气定神闲地荡着秋千,宫女和太监一样身份低微,小时候进宫,二十五六岁才能出宫。能在宫中如此这般,定是受到主子的宠爱。这位宫女名叫张玉春,曾服侍过慈禧太后,很受宠。慈禧病逝后,她又伺候隆裕太后和端康太妃,权势都赶上李莲英了!

清末时期就已经有采耳的理发匠了,在清末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也是一门手艺活,有的也是子承父业。前来采耳的也是家境殷实的,不愁吃穿的,穷苦百姓还真消遣不起。虽然当时的环境不好但也是富家子弟,经常回去的地方。会享受的人一般都不是穷人,穷人消费不起的。

宫女在晒被子,能够服侍主子起居的宫女,个个都乖巧伶俐,甚为信任。有的会跟主子一生,成为老宫女。清末最厉害的宫女叫张玉春,她一生服侍过慈禧,隆裕,端康太妃。能够几十年得宠,人情世故罕有其匹。能在后宫这么多年,可见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看照片的拍摄环境和人物着装,这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女主人裹小脚,穿很时髦的袄裤。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式样宽大。从光绪年间起,裤子开始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式样也逐渐收窄,身材曲线更加突显出来。干活什么的也会利索点。

1909年4月2日中午,考察团在成都从中江县兴隆场前往金堂县,拍摄了他乘坐的轿子,四个轿夫,前方第一人较年轻,裤子还打着补丁,其他都是中年人,他们都穿着草鞋,王翻译拿着罗林的三脚架在右侧露出了脸。
放大细观,轿子后的中年轿夫,为了生活负重前行,那就是任劳任怨的川人祖辈。

整个考察团都停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前后是好几个挑夫,挑着他们的行李,中间是6顶轿子,罗林回忆与此处不同于中国的东部地区,这里显得干燥和尘土飞扬,许多稻田没有水,他了解到是在灌县的灌溉来水还未到来所致,一路上天气闷热,让罗林感觉并不舒适,可见轿夫和挑夫们一路负重该多么幸苦。

在清朝,海州是苏北重镇,由江苏省布政使司直接管辖,地位高于一般隶属于府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从这些照片来看,当地生活还算过得去,没有衣不蔽体的境况,百姓们面对镜头笑逐颜开,乐观开朗。

一脸脓包的李莲英,和电视剧里英俊不凡判若两人。虽颜值不行但他的情商却是无人能及,他历经四朝,跟随慈禧五十多年,深受慈禧信任。慈禧打破祖制,还给了他一个二品,在清宫太监里权势滔天,登峰造极。慈禧死后,他守孝百日,遁然离去。

清末回娘家的母女,母亲骑着一头小毛驴,扎着辫子的女儿坐在竹筐里。当时地广人稀,有恰逢小脚兴起,大家都缠三寸金莲,不能走远路,只能坐着毛驴出门,这已算是家境不错的了。不过她们身后住的房子还是暴露了她的真实家底,茅草房子,石头门,毛驴应当是租的。

清末真实照片,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居无定所。在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底层百姓民不聊生,过的都是吃糠咽菜的生活。很多人外出乞讨,眼神里都是绝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八国联军占领京城,进行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禽兽勾当,而大清的统治者慈禧却西逃了...
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我国的狂潮,而腐朽的清政府只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百姓只有揭竿而起,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兴起,让慈禧太后的欲望也是急剧膨胀。

以为可以靠着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就能将洋人赶出去,断然不顾众大臣的反对与洋人开战。“庚子事变”爆发后,八国联军竟然只用三个月就把北京城攻占了,慈禧只能仓皇出逃!

义和团宣扬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来骗百姓的加入,也造谣声势用来吓百姓。在热兵器的时代,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从天津到京城,洋人用枪炮把义和团都打懵了。被俘者更是人数众多。图中洋人用辫子牵着他们,再也没有了以前的虚张声势。

挑山工
靠力气吃饭的挑山工,活虽然辛苦,但在当时已经不错了,最起码有一份工作,能养家糊口。他们挑着沉重的货物走在蜿蜒崎岖的小路上来来回回。到老了落下一身病。现在的华山等景区也有挑山工,他们背着矿泉水等物资到山顶,十分辛苦,所以山顶的水卖的贵也是有道理的。

蒙古族的箱刑
这种刑法一般是惩罚通奸的女性,这个女子犯的是通奸罪,类似现代的小三,沙漠里有个木箱子,这个木箱子被钉得严严实实的,箱子面上有两个洞,其中一个洞刚好伸出一个女人的头,另一个洞伸出了一只胳膊,箱子旁边还有个碗,但碗里已经空空的了,这 是让她自生自灭。而这位女子看上去也已经奄奄一息。
经过烈日的暴晒,女子已严重缺水,沙漠里晚上狼什么的特别多,如果遇上野生动物就更可怕了。

母亲和两个孩子
只见母亲和女儿都是小脚,虽然家境不好,穿着破烂,但依然遵循当时的传统,裹小脚是非常痛苦的。不能走路,每走一步就像在刀尖上一样非常痛苦。待脚成形后,也不能干重活,更不能走太久。

幸福的一家人
这一家人看上去非常幸福,虽然看这家里破烂不堪,但衣服上没有补丁,还有三个菜,热乎的饭吃,这在当时就是小康之家,地上的猫更显的一家人的幸福。

卖甘蔗的老人
卖甘蔗的老人拿着旱烟在等待他的顾客,这在当时也是不错的工作了,毕竟那时候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有生意头脑,敢做生意这就比普通的老百姓强很多。

照相机
那个时代不是光有钱就能买到相机的,还要找人才能买到。这是一个租界,住在这里面的人不是有钱就是有权的,大家都对相机十分好奇,但大家却都两手插兜,这么贵重的东西坏了赔不起,没有人愿意把玩。虽然羡慕但也只是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