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突围、握拳发力,东风+长安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

汽车预言师 2025-02-12 12:42:24

2025年2月9日,东风集团及兵装集团旗下的多家上市公司同步发布公告,宣布各自的国有资本股东方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紧锣密鼓地筹划重组事宜。这一消息一经披露,迅速成为汽车行业的焦点,也再度引发关于国有车企整合的广泛讨论。

据寰球汽车从中国兵装高层人士处获悉,目前相关工作方案仍处于大方向规划阶段,包括人事在内的具体细节均为传言。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国有车企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整合重组计划。

这一调整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有车企的整合并非新鲜话题,早在若干年前,一汽、东风、长安的合并传闻便屡次成为市场热议焦点,如今东风与长安的重组计划再次将国有车企的改革推至聚光灯下。

长期研究国资改革的学者指出,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大背景下,通过企业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提升运营效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一直是国资央企改革的核心逻辑。从南北车合并到大唐与神华的整合,这一趋势贯穿国企改革的主线,国有车企的整合也是在这一框架下的必然演进。

数据显示,2003年纳入国资统一监管体系的央企数量高达200家,经过20余年的整合重组,如今已稳定在95-100家左右。这种调整不仅是数量上的精简,更是产业链整合、资源优化、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1月17日召开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主管部门明确提出未来国企重组整合的三大重点方向:

1.组建新公司与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央企在关键行业的主导作用,增强核心功能和竞争力;

2.深化专业化整合——聚焦主业,减少内卷,优化产业生态;

3.强化融合协同——实现从资产整合向业务、人才、文化的全面融合,释放改革红利。

在这一政策框架下,国有车企的整合已不再是“是否进行”的问题,而是“如何更高效推进”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国资委主要负责同志在署名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对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具有发展基础但尚未形成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必须加快布局,迎头赶上。” 这一表态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格局下,国有车企的现状未能达到预期,调整势在必行。

接近国资委的消息人士透露,在2024年某次由央企造车负责人参加的闭门会议上,相关主管领导对国有车企的市场表现表达了“严肃”的态度,甚至可谓“尖锐”。这反映出国家层面对国有车企在新能源智能汽车赛道上的期待与不满并存。

“国有车企的整合调整,是经过顶层设计长时间酝酿的战略选择。” 一位行业权威观察人士指出,相较于单打独斗的模式,资源整合的效率效应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一整合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更关乎国有资本在中国汽车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如今,比亚迪、吉利等民营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崛起,反衬出国有车企在竞争中的“相对滞后”。

因此,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中,国有车企不仅要“抗红旗、挑大梁”,更要通过整合形成合力,真正扮演产业龙头的角色。

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重组的另一个深层次意义在于,重新塑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竞争格局。

当前,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政策性扶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度竞争、资源重复投入、低水平内卷等问题。这一现象违背了国家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顶层设计。借助国有车企的整合,优化行业资源配置,形成协同效应,正是此次调整的重要目的之一。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曾表示,“中国新汽车的使命不是守住当下,而是定义未来。”

今天来看东风与长安的调整,必须站在这一高度去理解。国有车企的改革与重组,既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竞争新阶段的关键一步。但其中的问题,也绝不仅仅是一个规模相加的问题。面对未来,国有车企唯有通过深度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0 阅读:22
汽车预言师

汽车预言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