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拉帮套”:既是男人的悲哀,也是女人的无奈?

琴音绕梦回旋 2025-02-19 17:37:53

一、“拉帮套” 的前世今生

“拉帮套” 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现象,有着复杂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关于其起源,目前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 “拉帮套源于馆陶公主,那时招夫的风气就开始了。唐代有了‘接脚夫’的称号,到了宋代招夫的风气更加流行,但与‘拉帮套’不同的是只有寡妇才可以招夫婿,而拉帮套的女性是有丈夫的。也有人认为 “拉帮套” 起源于民国时期,在《鸡林旧闻志》中有这种习俗的记录。

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拉帮套” 现象较为常见。清朝末期,由于实际管理的需要,清朝放松了对东北地区的禁令,大量人口开始进入东北讨生活,俗称为 “闯关东”。男人们孤身一身的情况占了很大比例,久而久之,东北地区出现了男多女少的情况。从清朝末期开始,东北地区出现了很多矿区和伐木区,安全措施很差,工人们时常会受伤。如果矿工或者伐木工重伤,整个家庭立刻就会面临生活上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帮套” 的情况出现了。

“拉帮套” 指的是原本的一对夫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困难,不得不让一个男人 “倒插门” 入这个家庭,出现了一女侍二夫的情况。后来者的地位不高,一般负责家庭的主要劳动。按照北方地区的传统,拉帮套的男人,负责家底的主要劳动,例如地里的农活等等。与家里的女人有生育权,孩子必须跟随人家的姓。

在家庭里的称呼很有特点,家庭原来的丈夫,称呼 “拉帮套” 的男人,为某某哥或者某某弟。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成为家庭原有的丈夫为父亲,即便是拉帮套的孩子,也只能称呼拉帮套的为某某叔或者某某伯。

随着时代的变迁,“拉帮套” 现象逐渐消失。进入五六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新文化的普及,“拉帮套” 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但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 “三人家庭”,原则上并不强行分离。随着老一代人的凋零,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找不到拉帮套家庭了。

在内蒙古和华北地区,也有拉帮套的情况,但是数量比较少。由于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这种三个人搭伙过日子的模式,让很多南方的朋友无法理解。

“拉帮套” 虽然是一种畸形落后的家庭关系,但也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无非就是为了生存。在旧社会,农村人主要依靠自家土地生活,也有的男人会去给地主家做零工补贴家用。那个年代的女人,一般都裹着小脚,根本没有劳动能力,家里主要就是靠男人劳作来养家糊口。如果一个家庭中的顶梁柱生病了,或者残疾了,这就失去了劳动能力。男人一旦失去劳动力,那这个家就算毁了。于是,“拉帮套” 现象出现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拉帮套” 的现象依然会存在。纵观历史,其实 “拉帮套” 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以前的北方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在南方地区也会有。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在大力普法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经济,消灭贫困,各种社会保障越来越健全。像电视中男主人患病之后家庭陷入困境的情况,也有了各种救济和保障机制,不再需要通过这种 “拉帮套” 的方式来进行自救。再加上人们对于伦理道德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拉帮套” 的陋习也就自然慢慢消失。

“拉帮套”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农民的需求和渴望。在那个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这种特殊的方式。虽然 “拉帮套” 与伦理道德相背离,但在当时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此以往,这样的婚姻习俗是要走向消亡的。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国富则民强。国家的强盛和富裕,让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保障和幸福指数也自然会不断上升。对于过去某些特定时期存在的糟粕风俗,人们自然也会将其排除在时代之外。

二、历史记载中的 “拉帮套”

(一)东北地区的独特现象

在东北地区,“拉帮套” 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一女二夫的特殊家庭结构。

这种家庭结构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清朝末期大量人口闯关东,男人们孤身前往东北的情况居多,导致东北地区男多女少。同时,从清朝末期开始,东北地区出现了许多矿区和伐木区,安全措施差,工人们易受伤。一旦矿工或伐木工重伤,家庭便会陷入生活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拉帮套” 的现象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家庭中,女人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她们既要照顾生病或残疾的丈夫,又要与新来的 “拉帮套” 男子共同生活,协调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女人没有抛弃原先的丈夫,而是继续坚守家庭,展现出了伟大的一面。

对于 “拉帮套” 的男子来说,他们一般是穷人家的男子,因娶不上媳妇而选择 “倒插门”。他们的目的明确,即娶媳妇生孩子,虽然要与他人分享妻子,但好歹解决了传宗接代的问题。

这种家庭结构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然会招来非议,但由于大家都是为了生存,社会对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容忍度。然而,毕竟处于保守年代,难免会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按照一些东北作家的回忆,那些拉帮套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自卑。

(二)北方其他地区的情况

在内蒙古和华北等北方其他地区,“拉帮套” 的情况也存在,但数量相对较少。

与东北地区相比,共性在于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男多女少等原因而出现的一种特殊婚姻形式。同样是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让一个男人 “倒插门” 入家庭,共同承担生活的重担。

然而,也存在一些差异。在东北地区,“拉帮套” 现象相对较为普遍,且在家庭称呼、孩子姓氏等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传统。例如,家庭原来的丈夫称呼 “拉帮套” 的男人为某某哥或者某某弟,孩子无论生父是谁,都称家庭原有的丈夫为父亲,拉帮套的孩子只能称呼拉帮套的人为某某叔或者某某伯。而在内蒙古和华北地区,这些方面可能没有如此明确的规定。

此外,由于南北方文化差异,这种三个人搭伙过日子的模式在南方地区很难被理解。在北方其他地区,“拉帮套” 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与东北地区有所不同。相对来说,东北地区的 “拉帮套” 现象更为人所熟知,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观念影响也更为深远。

三、现实案例中的 “拉帮套”

(一)家庭困境与抉择

在一个北方的小村庄里,有一户人家,丈夫老张原本是个勤劳能干的庄稼汉,靠着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老张在工地干活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下半身失去了知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这个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妻子阿芳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还要操持家务和田里的农活,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在走投无路之际,阿芳想到了 “拉帮套” 这个办法。她心里充满了无奈和纠结,一方面,她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丈夫,违背了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她又实在没有办法,为了孩子和这个家,她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老李来到这个家后,承担起了家里的主要劳动,种地、砍柴、照顾老张和孩子。阿芳心里对老李充满了感激,但同时也感到无比的愧疚和尴尬。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两个男人,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老张虽然心里不舒服,但也明白这是无奈之举,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孩子们一开始对老李很陌生,甚至有些害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接受了老李的存在。然而,他们心里也清楚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常常感到困惑和自卑。

(二)悲剧与反思

然而,“拉帮套” 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长久的安宁。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老张看着妻子和老李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心里充满了嫉妒和愤怒。他开始对老李百般挑剔,甚至故意找碴儿。老李也觉得很委屈,他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老张的认可。阿芳夹在两个男人中间,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如何调解他们的矛盾。

有一天,老张和老李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甚至动起了手。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大哭,阿芳怎么劝也劝不住。在混乱中,老张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伤势更加严重。阿芳看着眼前的一幕,心如刀绞,她觉得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

这场悲剧引发了人们对 “拉帮套” 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拉帮套”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的经济困境,但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它违背了伦理道德,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给当事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情感纠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落后,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像这样的家庭困境可以通过政府的救助、社会的帮助和慈善机构的支持来解决,不再需要通过 “拉帮套” 这种极端的方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拉帮套” 的存在形式

(一)婚姻旧俗的体现

“拉帮套” 作为古代婚姻旧俗,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一女侍二夫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虽令人诧异,但却有其存在的土壤。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通常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 “拉帮套” 却打破了这种常规。

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中,女人成为了连接两个男人的核心。一方面,她要照顾生病或残疾的原丈夫,履行妻子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与 “拉帮套” 的男人共同生活,承担起新的家庭责任。这种复杂的关系往往伴随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与其他婚姻旧俗相比,“拉帮套” 也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换亲制度是两家人为了解决儿子的婚姻问题,将各自的女儿换给对方的儿子做媳妇。这种婚姻旧俗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和家庭利益的考虑,而 “拉帮套” 则主要是为了应对家庭的生存危机。转房婚是兄长早逝由弟弟娶嫂子,弟弟早逝也可由兄长娶弟妹,这种婚姻形式更多地受到家族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影响。而 “拉帮套” 则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婚姻形式,它的出现更多地是为了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

此外,“拉帮套” 的婚姻旧俗也存在一些弊端。一些女人在未征得丈夫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将男人带回家中,甚至当着丈夫的面亲热,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伦理道德,也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甚至可能导致丈夫被活活气死。

(二)文化与时代的烙印

“拉帮套” 现象反映出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在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尤其是农村地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往依赖于男性的劳动。一旦男人失去劳动力,家庭就会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拉帮套” 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在 “拉帮套” 的家庭中,女人虽然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但却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特殊的婚姻形式。

同时,“拉帮套” 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互助精神。在困境中,人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相互扶持,共同应对生活的挑战。虽然这种互助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反映了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求生的本能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拉帮套” 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帮助一些陷入绝境的家庭度过了难关,维持了家庭的生存和稳定。然而,这种婚姻形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婚姻伦理的混乱、情感纠纷的增加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拉帮套” 这种婚姻旧俗逐渐被淘汰。现代社会强调婚姻自由、平等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可以通过政府救助、社会帮助和慈善机构的支持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依靠这种极端的婚姻形式。

“拉帮套”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虽然已经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美好生活,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每一个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摒弃那些落后的婚姻观念和习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