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金融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和资产配置的重要标的,在金融市场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而中小银行在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发展中面临诸多难点。文章从业务需求出发,分析中小银行衍生产品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促进中小银行在金融衍生品领域长期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中小银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必要性
中小银行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利率、汇率等金融变量的波动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随着相关企业涉外业务品类日益丰富,避险场景和风险管理需求不断扩充,原有的随机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向计划、定量的管理模式优化推进。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作为当地重要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更应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摆在首位,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衍生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业务需求,以降低企业融资和避险成本。
(二)满足居民投资和财富管理需要
一方面,个人客户对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具有衍生产品特征的理财产品的需求上。考虑到投资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风险较大,居民个人对于本金保证、风险适中、收益较普通存款高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需求较高。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在理财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具有设计灵活、客制化程度较高特点的结构性存款仍会作为承接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人的投资标的之一。
(三)提升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一方面,从事外汇业务的中小银行资产覆盖了一些美元、欧元、日元在内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一定的汇率风险敞口;另一方面,将债券作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中小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较为突出,缺乏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缓释。发展衍生产品业务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手段,满足对于资产负债表套期保值的要求。且相较于境内拆借只能将各个币种作为独立的账户处理,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交易业务可以作为用其他币种调剂资金缺口、补充当期流动性的有效工具,弥补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手段的不足。
二、中小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发展难点
(一)衍生产品管理能力不足
1. 定价能力不足
目前多数中小银行对于代客衍生产品主要采用背对背平盘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以中间商的形式出现,且多依赖于国股大行或者境外机构报价加点的方式管理相关产品。这样的交易模式会加剧中小银行定价意愿不足、定价能力薄弱的问题。部分自主平盘的中小银行在衍生产品的定价层面更注重于自我保护,定价时会综合考虑风险管理、盈利能力、资金成本等因素,缺乏市场化定价模式,会导致价格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2. 产品结构简单,产品同质性强
受限于自身规模和人员素质等客观因素影响,中小银行对于衍生产品的运用主要集中于利率衍生品和汇率衍生品,且产品设计上,很容易出现产品高度同质的情况,只能在参数设定上寻求更优的价格,加剧价格的竞争程度,且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也难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管理需求。
(二)品牌知名度不足
中小银行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既导致客户对于中小银行的信任度和接受度相对较低,也使得在与境外银行的谈判中也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
(三)衍生品风险管理意识不足、能力有限
一方面,衍生产品本身品种繁多、结构复杂,中小银行往往受限于专业能力和信息资源,难以准确识别所涉及的相关风险。另一方面,衍生产品具有非标准化、对客交易定制化、创新要求高等特点,这些对于定价模型开发、计量模型应用、市场数据获取、风险流程管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风险管控要求。如何在风控程序和业务效率之间寻求平衡、构建能够快速响应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中小银行在衍生产品风控实务中面临的重要痛点。
(四)衍生产品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有限,对于高频率、低延迟的衍生产品交易需求,实时报价和风险管控的积极响应支持力度不足。二是系统集成度低、信息化应用水平低。衍生产品交易涉及多个业务系统和数据源的协同工作,中小银行无论是在核心系统与国际交易结算管理系统的联通和数据交换,还是在对于交易簿记和风险管理的系统支持等方面,均存在信息化建设不足的问题。三是系统适应性不足。衍生产品交易要素较多且灵活多变,而中小银行的系统建设多基于标准化的交易品种,灵活性的参数设定和调整流程改造周期较长,对于业务发展形成一定制约。
(五)专业人才存在缺口
一方面,由于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相对较晚,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相对滞后,且中小银行服务对象更多聚焦于三农和小微客群,原有人员更着眼于传统存贷类业务,缺乏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控制、产品设计等相关岗位的高端人才,特别是通晓本外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衍生产品总行和分支行之间容易出现管理断层,基层营销人员专业能力不足、风险识别能力有限,信息上通下达存在一定阻碍,从而影响部门协作及投资决策的效率。此外,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加强,中小银行在衍生产品交易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这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进中小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衍生产品管理能力,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产品创新
一是应加强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研究,积极邀请外部专家解读市场动态,共享市场研究报告,提升中小银行对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加强对于成熟衍生品的学习,特别是对衍生产品市场的动态、趋势及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客户沟通与反馈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变化和市场反馈,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流程。
三是定期组织兄弟行举行衍生品专题研讨会,加强横向沟通,相互借鉴风控经验和产品设计理念,积极研发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协助企业避险、保值的衍生产品。
四是提升定价能力,尝试降低对大行的报价依赖程度。从常用衍生产品入手,基于无套利利率平价理论进行价格预测,逐步探索市场化定价,降低自我保护、定价确权的定价模式的权重,让价格对于市场理性预期反映更为充分。
(二)加强横向合作,搭建互助共享平台
一是可以积极寻求国股大行的协助。充分利用其渠道资源、牌照以及产品多样化的优势,通过与其建立代理清算关系进行跨境资金清算,或是通过签订产品代理框架协议,解决中小银行品牌知名度不足、客户信赖度不足的问题,逐步拓展客户资源,提升服务质量和盈利能力。
二是拓展跨区合作模式。利用行内现有的产品资源、业务优势,积极寻求区域外先进同业或专业机构合作,避免同一经营区域的客户资源竞争,探索互利互惠、沟通协商的业务合作模式。
三是搭建中小银行合作共享平台,增加互助帮扶力度。一方面通过合作平台的方式与境外机构推进合作力度,增加谈判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可共同搭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名单筛查系统,在跨境结算中与各家的国结系统以接口形式联通,对于收付款人和收付款信息进行筛查,降低单一机构成本管理压力,提升信息共享水平。
(三)稳中求进,搭建衍生产品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 市场风险管理
一是需要建立完善的限额管控机制,覆盖止损限额、风险限额和交易限额。其中,风险限额应包括VaR值、DV01(分段DV01、分期限DV01等)、希腊值、敞口、价格偏离度等指标体系。对于相关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及计量,其分析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投组和群组、交易员、交易品种、对手方、币种等。应用场景包括事前限额检核、实时或定时的监控以及实时弹窗预警或作为流程变量应用于审批流设置。二是借助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方式评估极端风险。通过设定调用单因子或多因子场景,组合利率、汇率、波动率等风险因子的整体平移或曲度调整,模拟市场波动,计算极端或模拟场景下投资组合的损益变化情况,以期及时调整对冲策略,控制潜在风险在机构可承受范围内。
三是建立模型校准机制,控制、规避模型风险。通过审慎建立、保守估值、一致性测试、分级管理等方式,建立统一解决方案,对于模型的选择、参数的设立、数据源的质量验证进行评估,确保模型可解释、可验证,避免模型出现“黑匣子”的问题。
四是应建立对交易头寸的独立盯市估值流程。通过每日市值重估,监控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敞口,评估静态或动态对冲策略执行情况,保持风险中性。
2. 信用风险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交易对手准入和授信管理机制,可以建立交易对手资质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划定交易对手交易额度,甚至细化至单笔交易、单个交易品种的交易限额,控制集中度风险。交易存续期间,应将盯市损益作为计算因子纳入信用占额公式中,及时评估风险暴露情况,防范可能面临的结算风险。
二是鼓励采用净额结算的方式,并借助中央对手方来控制风险。在额度管控上,可以增设交易对手结算额度,防范因交易对手违约对本行带来的潜在损失。
3.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控制部分流动性较低的产品交易量,同时在设计对客端产品时也应尽量选择流动性好、成交活跃的标的,或者制定一些特殊条款以便提前终止相关产品。此外,对于流动性缺口也可根据实际管控要求设定相应限额,控制资金平衡。
4. 操作风险管理
一是明确各岗位职责。通过交易、结算、风控的职责分离,配合严明的分层授权、多级审批的机制,以前、中、后台相对独立来保障复核检查效果。
二是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措施和报告机制,制定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于交易员的异常行为、管理人员的授权活动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与监督,同时加大越权交易和审批的惩罚力度。
三是保障二道防线和三道防线的独立性。相关部门应具有各自独立且明确的报告路径,报告内容既要覆盖对于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审阅评估情况,也要覆盖定期对相关交易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的评估和监测情况,保障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和有效性。
(四)从实际出发,推动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
一是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交易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二是加强系统集成,推进接口建设,提升系统联通程度,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和流程自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操作风险。三是从实际出发,避免大而全的应用场景,聚焦于自身业务需求和风险管控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系统功能。四是通过创新算力拓展解决方案,如采用分布式架构拓展计算节点、异步并行执行,提升算力利用率,通过负载均衡、任务切片等方式优化定价引擎、提升算力性能等。
(五)强化专业性人才建设,夯实衍生产品业务发展基础
一是应加大对于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人才的培养投入,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培训机制,可以采用轮岗学习的方式,促进专业人员的有序流动,推进专业人才“一专多能”,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是应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等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并优化薪酬和福利待遇,提升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应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和考核,发掘具有潜力的员工并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建立专业人才后备库,扩充后备人才规模,鼓励员工积极考取CFA、FRM等相关专业证书,降低人才引进成本。
四是应培养具备扎实的衍生品类相关专业知识和一定信贷管理经验的产品经理,专门负责进行衍生产品市场调研、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等相关工作,协同客户经理进行业务推进和营销,推进总分支联动。
作者:韩瑞春,苏州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