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合品茶?

茶韵之舞 2023-04-20 16:45:09

饮茶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享受,古今的茶人对饮茶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饮茶环境的外延很大,涵盖茶叶品饮的方方面面,这也是构成品茶艺术的重要内容。

古人饮茶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之外,还十分讲究品茶的环境。所谓品茶环境,不仅包括景、物,而且还包括人、事。

宋代品茶有一条叫做“三不点”的法则,就是对品茶环境的具体要求。“三不点”的具体内容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是从以后的有关诗文中可以推断出来,如欧阳修《尝新茶》诗中提出,新茶、甘泉、清器,好天气,再有二三佳客,才构成了饮茶环境的最佳组合。如果,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天气不好,茶伴缺乏教养,举止粗俗,在这些情况下,是不宜品茶的。

文人饮茶对环境、氛围、意境、的追求体现在许多文学著作中。例如,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徐文长描绘了一种品茗的理想环境:“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

茶在文人雅士眼中,乃至洁至雅之物,因此,应该体现出身“清”“静”“净”的意境:窗明几净的房屋,品行高洁的友人,月照松林,秉烛夜谈,汲泉扫雪,船泊江上,边饮边行,竹影婆娑,悠然自得。此境此景,可谓深得品茗奥妙。

唐代诗僧皎然认为品茶伴以花香、琴韵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他曾在诗中叙述几位文人逸士以茶相会的情景,赏花、吟诗、听琴、品茗十分和谐地结合成一体,在我们眼前呈现出了一个清幽高雅的品茗环境。苏东坡在扬州做官时,曾经到西塔寺品过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写诗记道:“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沽。”

文人饮茶还十分注重品饮人员,与高层次、高品位而又通茗事的人洽谈,才是其乐无穷之事。到了明代,连饮茶人员的多少和人品、品饮的时间和地点也都非常讲究。张源在《茶录·饮茶》中写道:“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可见在品茶环境中,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明清茶人往往爱将茶品与人品并列,认为品茶者的修养是决定品茶趣韵的关键。明代茶人陆树声曾作《茶寮记》其中提及了人品与茶品的关系。在陆树声看来,茶是清高之物,唯有文人雅士与超凡脱俗的逸士高僧,在松风竹月,僧寮道院之中品茗赏饮,才算是与茶品相融相得,才能品尝到真茶的趣味。

此外,明清文人品茶喜欢在幽静的小室,他们往往自己修筑茶室,然后隐于其中细煎慢品。这种清幽的茶室,我们还可以在明代画家文徵明、唐寅等人的画中看到。

总之,对品茶环境的讲究,是构成品茶艺术的重要环节。所谓物我两忘,栖神物外说的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

佛教中的品茗环境:

佛教与茶结缘很深,佛教茶艺的特点是特别注重礼仪,气氛严肃庄重,其茶具也古朴典雅,强调修身养性。在佛门之中,品茗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修身养性的途径,因此讲究环境、人境、艺境、心境四境俱佳。

环境,包括内部与外部环境,名泉怪石、清幽寺观、荷风避暑、茂林修竹、小桥画舫等就是外部环境,明窗净几、小院梦香则是内部环境。

人境,品茶时人数的多少以及品茗者的人格所构成的一种人文环境。独品得神、对啜得趣、众饮得慧。

艺境,在品茶时讲究琴、棋、书、画诗、金石、古玩的收藏与鉴赏,这些可以引发品饮者心中潜藏的美的共鸣,为品茶创造一个美好的气氛。

心境,品茗是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良好的心境自然会倍增情趣,倍获裨益。心境固然会因人、因时、因事、因境而有所不同,但品茗的心境贵在清闲、贵在清静。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