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地产高富帅。
最近听到身边去年春节出去旅游的朋友反馈,大家似乎都在集体抛弃早期那些响当当的国际连号五星酒店了,出游与差旅基本上很多人选择本土舒适品牌较多。
很多大牌酒店公司似乎都在持续降价中,往年高大上的很多国际高端酒店都在纷纷下到三四线城市布局,高端酒店生意似乎不太好干了。
去年初开始,各家地产大佬们都在集体抛售自家的酒店资产,而且这里面聚集了多数的国企央企开发商,五星酒店开发运营已经被地产商彻底抛弃。
五星级酒店,曾经是奢华的代名词,开业时的排场能让人记住一辈子,可如今却变成了“甩卖”的高频词。

有人用几千万装修一间房,有人却用几折的价格买下整栋楼。如今各大城市五星级酒店还能赚钱的项目屈势可数,多数都在赔本中挣扎。
五星酒店在前十年,应该是各家地产商大佬们的心头肉啊,特别是那些在二三线城市高周转拿地的同行们,整一个五星酒店直接让配套的住宅提升几个层次。
五星级酒店的兴起和房地产密不可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外资企业涌入中国,高端商务需求随之增加。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纷纷规划五星级酒店项目,还给出了土地和税收优惠。开发商通过房地产项目的收益补贴酒店的高额建设成本,顺带提升了项目档次。
高星级酒店就是前面很多开发商的门面,有了这个超级配套,自家的商业与住宅销售绝对是有保障,也为当地政府增添了不少城市风景,似乎是双赢局面。
2015年开始,小编就开始留意国内开发商的战略布局,除去本身有资产运营加持的央企国企以外,很多地产民企大佬们纷纷成立自家的酒店管理公司,深度布局酒店产业。
其中蓝光,万达,绿地,雅居乐,碧桂园,保利,华润,世茂,大悦城,万科等地产巨头,几乎都在同一时间阶段快速进入酒店开发运营赛道,大部分都签约了国际联合酒店管理集团,在国内重点城市布局。
从高峰期到如今规模来看,如今三大地产巨头旗下的酒店规模都非常庞大,多家房企的酒店业务已成规模,包括世茂、碧桂园、融创以及富力在内的房企,旗下酒店数量都超过了100家。
自从万达老王当年的断臂割爱之后,国内酒店行业格局已经开始下行,曾经备受明星和网红青睐的五星级酒店,如今却成了投资界的烫手山芋。
最近几年,五星级酒店被“甩卖”的消息屡见不鲜。从北京的威斯汀酒店、上海的宝格丽酒店,到三亚的天房洲际酒店和天津的丽思卡尔顿酒店,这些高端酒店都相继被挂牌出售。
很多投资人士认为,高端酒店只是地产商和政府勾地的工具,以及提升地块住宅售价的配套。从经济测算来看,高端酒店并不是一个好资产。
在地产市场下行,无法用住宅销售反哺酒店运营的情况下,五星级酒店的业主方纷纷选择出售这些不赚钱还要搭钱的地产。
地产主业下行,加上高额的负债,很多房企也没能挺得过周期,因此酒店资产变成各家房企的弃子,近几年几乎所有暴雷房企都在处理自家酒店资产,很多超高级酒店摆上货架。
高级酒店资产近期出售最多的当属金茂与华侨城两家央企了,上面提到过的北京上海多家顶级酒店,加上华侨城深圳的艾美酒店,两家央企都在大量甩卖酒店资产。
酒店作为一个成本动辄上亿的大型重资产,在下行市场过后的后地产时代,已经成为了很多地产玩家的沉重包袱。
如今很多大牌五星酒店设备陈旧,服务跟不上年轻人需求,遭遇冷落也比较正常,逐渐被国内很多中端强品牌酒店取代。

2025年已来,酒店人集体失眠:房价跌回2019年水平,入住率却在原地踏步;地产商撤退后留下的烂尾楼,成了扎在行业里的刺。
OTA平台佣金抽成越来越高,酒店沦为"流量打工人"。这不仅是行业降温,更是一场持续20年的狂欢后的清醒。
过去很多城市,五星级酒店=卖房赠品,追加的成本都算在了买房人身上,很多买房了之后似乎都没去过周边配套的酒店。
以前楼市好的时候,盖酒店是为了拿土地,只要住宅能卖高价,酒店亏损一点,没啥太大问题。
现在楼市低迷了,住宅都亏损了,谁还会拿钱养酒店呢,当然是卖的越快越好,华侨城深圳艾美酒店,才开业一年不到,直接就转手卖掉了,央企手上能卖的好资产也不多了。
想想,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过是个中等收入水平,哪里需要那么多五星级酒店呢,动辄上千的五星酒店,真正能有几个人住的起啊。

相反国内全季、亚朵、水晶等国内酒店巨头布局的自主品牌,在近三年来在中高端市场异军突起,其差异化的服务与对标高星级酒店的硬件配置,比较吸引年轻人。
国内多个品牌酒店运营商都是轻资产运营模式,签约早期的重资产老酒店,进行改造翻新重新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彻底接住了这一波早期入住高端酒店客人的核心需求。
另外一个方面,除去早期完全依赖外资酒店管理公司的地产开发商,国内万达与万科酒店公司走到了自主品牌的前列,旗下自有品牌建设值得关注。
万达酒店通过深度市场调研,根据当下新中产和年轻客群等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喜好,又相继推出了万达颐华、万达美华、万达悦华卡位生活方式、精品、中高端酒店市场。
万科早期与悦榕庄绑定很多年,去年开始万科选择单干,随着悦榕系列酒店管理权的转让,万科酒店大幅缩减。
如今万科旗下酒店项目总共有16 家,其中悦榕庄项目保留6 家,自有酒店品牌瞻云、有熊共计10家。
可以看到,如今三大酒店派系:地产酒店系,本土上市酒管集团,外资连号品牌,三大阵营中地产开发商经营的酒店品牌仍然还是有一定潜力。
不管挂哪家品牌,不管是不是超高星顶流,酒店这个产业已经完全需要依靠服务取胜,早期作为住宅配套的打法已经完全失效。
不过万幸的是,那些布局在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星级酒店,买家仍然还是煤老板群体为主,但是负债较多,硬件老旧的酒店,似乎白菜价也等不到接盘者了。
今天就聊到这里,需要补充的朋友欢迎留言,也感谢大家这么好看,也愿意给我点赞。
向左向右
千元酒店已经成为过去式了,现在流行四五百的,而且那些所谓高端的酒店要押金,要服务费,越来越不受欢迎了